“讓運河文化深入人心”濟寧河道總督署遺址公園重現古城輝煌
濟寧被譽為“運河之都”,不僅因為地處大運河腹地,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治理運河的最高機構“河道總督署”曾坐落於濟寧。
今年7月,位於濟寧任城區的河道總督署遺址公園正式開放。它依托於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河道總督署遺址建設而成,是集保護、展示、研究、休閑、旅游於一體的遺址類公園。
11月6日,“通江達海 運‘濟’天下”網絡集中宣傳活動的媒體記者和網絡達人走進遺址公園,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昔日的運河盛景。
工作人員程諾介紹,自正式開放以來,遺址公園吸引了大批量的市民和外地游客前來游覽打卡,平均每天有8000多人次。尤其在暑期和十一假期期間,更是有眾多省內和省外的研學團隊來學習參觀。
“濟寧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歷史的城市,遺址公園可以說是學習運河文化的最佳場所之一。我覺得作為濟寧人,一名運河兒女,有義務也有責任去傳承大運河文化,使它源遠流長,發揚傳承下去。”程諾說道。
河道總督署展示館。
河道總督署遺址公園由展示館、文化廣場和遺址保護區三個部分組成,全面講述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最高機構歷史以及京杭大運河的傳承與輝煌。
走進展示館一層,首先是序廳部分,映入眾人眼帘的是一塊大屏幕,其中播放的3D影片還原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機構設置、河道管理的官員們勵精圖治、保障大運河暢通的歷史場景,讓游客深刻感受到濟寧作為“運河之都”的歷史地位和深遠影響。
除序廳部分外,展示館共分為“運道之中 漕渠咽喉”“河督駐節 運河中樞”“砥柱中原 轉漕上國”“以智治水 濟運利漕”“襟帶四方 因署興城”“河城共榮 運都風華”六個章節,多維度展現了“運河之都”的悠久歷史以及運河的變遷與輝煌。
據河道總督署展示館工作人員程諾介紹,在治理大運河的過程中,許多治水名臣為濟寧的水運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例如,明朝的河道總督潘季馴在濟寧主持修筑堤防、疏浚河道,緩解了水患,確保了水運的暢通和城市的穩定發展。他提出的“蓄泄結合,疏堵並用”的治水思想,為后來的治理者提供了寶貴經驗,也奠定了濟寧作為運河重鎮的基礎。而清朝時期的河道總督靳輔也在濟寧整治河道、治理水患,保証了運河的通航和農業灌溉,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此外,林則徐在濟寧履職期間也積極改善水利工程,強調河道疏浚和水利管理的重要性,確保運河的暢通和沿岸的安全。
明清時代的河道總督官服。
展廳中兩件明清時代的河道總督官服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據了解,明代官服是由洪武三年(1370年)確定的常服,主要由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等組成。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開始,明代服飾內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加入了前胸后背處的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到了清代,官服圖案則更為復雜細致,補子上的圖案細節也更為繁復。
除了展現深厚的運河文化和歷史,展示館中還設有多個互動體驗項目,不僅可以拍攝專屬照片,還能實地體驗到“纖夫拉船”,游客可以通過拉動繩索測試自己的拉力值。
展示館的二樓則復原了明清時期濟寧繁榮的市井面貌。大運河上百舸爭流,兩岸商賈雲集、商鋪林立。萬福樓、玉堂醬園、潘家大樓、太白樓、東大寺等知名建筑或建筑群一一呈現眼前,重現當年濟寧的盛世繁華以及濃厚的煙火氣息。
河道總督署展示館的二樓復原了明清時期濟寧繁榮的市井面貌。
11月6日,濟寧市民王女士帶著兒子參觀河道總督署遺址公園。她表示,想讓孩子多了解濟寧大運河的千年文化:“這裡真的打造得很壯觀,很好看,內容也很豐富。”
王女士的兒子小遠則說:“我知道濟寧是‘運河之都’,來到這裡學到了很多知識。這裡很好看,而且很有意思。我看了這些覺得我更愛濟寧,更愛這裡的文化了。”
同樣感觸深刻的還有程諾,作為一名95后,她認為:“‘一條大河波浪寬’這首描寫濟寧段大運河的歌,唱到了大家的心裡,我覺得運河的千年文化也要深入人心。”
走出展廳,一幅巨大的畫卷懸挂在高處。程諾向記者介紹,“這幅圖描繪的是大運河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游帶的美好藍圖。但這幅畫沒有落款也沒有印章,代表的是濟寧的未來未完待續。”
展覽館中懸挂的畫卷。
來源:濟寧市委網信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