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東海岸線︱蛋殼黑陶高柄杯與日照黑陶文化
“日出先照,向海而生。”提到日照,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它的碧海藍天、金沙海岸。除了這些自然美景,日照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眾多文化遺產中,日照黑陶無疑是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日照黑陶是龍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中的瑰寶”,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其陶身薄、黑、亮,堪稱中國一絕。
說起日照黑陶,就不能不提蛋殼黑陶高柄杯。2023年,它從500多萬件文物中脫穎而出,被選定為山東文物標識實物原型,作為山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高26厘米,口徑9.4厘米,最薄處0.2毫米,僅是兩張A4打印紙的厚度。
“蛋殼黑陶高柄杯是日照黑陶的巔峰之作,被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日照市文物保護中心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紅軍介紹,1973年,蛋殼陶高柄杯出土於日照東海峪遺址,它整體形制為寬淺碟形口,深筒形杯體,圜底,高柄,中部有向外突出的圓柱體,中空,內有小球,周壁飾細密的成排鏤孔,底部為覆盤形器座,設計非常巧妙。
“蛋殼陶高柄杯造型精美絕倫,是龍山文化最典型的指征性器物,代表了人類史前制陶技術和工藝的最高水平。”劉紅軍說,蛋殼陶高柄杯的出土數量很少,一般僅見於大中型遺址的大中型墓葬之中,從質地和造型分析,已不具有日常生活的實用功能,應是重要祭祀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禮器。按照已發布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蛋殼黑陶高柄杯出現的龍山文化時期,處於古國時代的第三階段,也是最高階段,它的出現也証實了當時山東地區已經發展出發達的早期文明社會。可以說,蛋殼陶高柄杯的出現印証了山東“禮儀之邦”的歷史淵源。
龍山文化時期的日照黑陶制造業高度發達,除頂尖工藝的蛋殼陶外,還有諸多生活器具和禮器。在日照市博物館史前文化陳列展廳展示的各種黑陶鬹、陶杯、陶壺、陶盒等,幾乎涵蓋了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這些作為史前社會主要生活、祭祀用品的黑陶器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曾經巔峰的制陶工藝甚至一度失傳,但透過塵封的歷史,我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延續至今的發展脈絡。
先民留下的文脈種子,注定會在黃海之濱重新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照黑陶燒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邢葆東,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黑陶事業的復興、傳承和創新,並在研制黑陶技藝、窯型、工具發明技術上獲得了重大突破。他鑽研出復雜的“高溫滲碳”技法,成功復制出了通體透黑的“蛋殼陶”,被業內公認為標准“樣本”﹔“日照黑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卜廣雲研發出黑陶手機音響,將黑陶藝術與手機音樂完美融合,讓古老的黑陶在現代綻放新的光輝﹔日照東海峪慧敏黑陶研發中心創始人秦慧敏,將鋦瓷、傳拓技藝與日照黑陶文化傳承發展相融合,走出了一條陶鋦結合的創新之路……一代代日照黑陶藝人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正探索推出更多具有現代審美價值的黑陶作品。
近年來,日照市不斷探索傳承和發展黑陶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推動黑陶產業化發展,目前已形成完整的黑陶研究、開發、加工、銷售體系和產業鏈條。此外,日照還持續將黑陶文化與旅游、研學相結合,通過寓教於樂的活動,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沉浸式體驗黑陶這種古老技藝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其內在活力。如今,日照黑陶已經成為一張獨具文化魅力的名片,它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正吸引越來越多人的目光。(鮑福玉)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