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鹽鹼地綜合利用成果推介活動暨“好品山東”農產品進京活動成功舉辦
金秋時節,全國農業展覽館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盛會——山東省鹽鹼地綜合利用成果推介暨“好品山東”農產品進京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展示山東省在鹽鹼地綜合利用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同時推介一系列優質的山東農產品,進一步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和農業合作交流,助力鄉村振興。
東營市作為濱海鹽鹼地的主要分布區,鹽鹼地面積高達340余萬畝,居全省首位。近年來,通過對鹽鹼地的改造,不僅實現了稻米飄香,還成功在鹽鹼地上“養”起了螃蟹,為鹽鹼地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寶貴經驗。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東營市已培育了20余家黃河口大閘蟹龍頭企業,大閘蟹精養面積穩定在7萬畝,產量達到7000噸,產值超過10億元。這些成果的背后,是山東不斷探索和實踐的結果。
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在鹽鹼地綜合利用上,山東實現了“改地”和“改種”的“雙向奔赴”。近年來,山東多地立足鹽鹼地實際,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轉變。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成耐鹽鹼作物種質資源庫,搜集保存耐鹽鹼糧食、油料、牧草、藥用植物等種質資源3.5萬余份。
“濟麥60”多次打破中度鹽鹼地小麥高產紀錄﹔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耐鹽鹼大豆品種區域試驗,“齊黃34”畝產達302.6公斤。
除了傳統的農產品,山東省還在鹽鹼地上培育出了新的產業。如肉蓯蓉種植、南美白對蝦養殖等,這些產業都是鹽鹼地上多元利用的新典范,他們不僅為鹽鹼地綜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
白斑成麥浪,滄海變糧倉。金秋時節,已經被喚醒的“沉睡糧倉”裡,稻黍金黃、瓜果飄香,可以說是鼓足了米袋子、裝滿了菜籃子、豐富了果盤子。
在現場推介環節,來自山東各地的行業專家、縣市區代表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紛紛上台,圍繞“種地相適”“科技創新”“多元利用”三個專題,推介鹽鹼地特色農產品。黃河口大米、沾化冬棗、藜麥、單縣青山羊、黃河鯉魚、黃河口大閘蟹、肉蓯容、博興南美白對蝦、酸棗等鹽鹼地特色農產品紛紛亮相,吸引了眾多嘉賓的目光。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項目簽約儀式,京魯跨區域農品等多個項目成功簽約。這些項目的簽約將進一步推動山東省與北京市在農產品產銷對接、農業技術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為兩地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主題推介活動開展的同時,在全國農業展覽館1號館,同步舉辦了“山東省鹽鹼地綜合利用成果展”“‘好品山東’農產品進京展”“山東省農業遺產及鄉村特色文化展”等活動。
此次山東省鹽鹼地綜合利用成果推介暨“好品山東”農產品進京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山東省在鹽鹼地綜合利用方面的顯著成就,也為全國鹽鹼地綜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未來,山東省將繼續加大鹽鹼地綜合利用力度,探索更多鹽鹼地治理和農業發展的新路徑,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更大貢獻。
金秋的北京,見証了山東省鹽鹼地綜合利用的輝煌成果﹔豐收的季節,讓我們一起期待“好品山東”農產品在未來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梁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