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四鏈”融合助力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年來,臨沭縣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縣為契機,圍繞產改目標,不斷推進產業鏈、人才鏈、服務鏈、創新鏈“四鏈”融合,蹚出了一條強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培養新路徑,有力提升了產業工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圍繞創新體制機制保障織密“產業鏈”。產改涉及工人隊伍及企業、部門等各方面利益,臨沭縣堅持上下聯動、以點帶面,制定出台《臨沭縣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工會、發改、工信、科技等29個成員單位職責任務,確立了以精密機械、化肥、精細化工等主導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鏈抓試點、由鏈主企業牽頭推動的產改工作機制,確定了常林集團、史丹利集團、金沂蒙集團等產改試點企業,定期召開會議調度進展、研判解決困難問題,實行鏈上企業“抱團”推進、無縫對接。同時創新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監督檢查機制,鏈主企業建立產改標杆,實行鏈上企業單位自查自改,聯席會議督查全覆蓋摸排等方式,形成“一盤棋”推進產改的強大合力。
圍繞提高產業工人素質建強“人才鏈”。縣裡以轄區內的臨沂市工業學校為基地,創新實施招生招工一體化的“現代學徒制”,常年開設“常林班”“戴克班”“金沂蒙班”等班次,把車間建在學校,把課堂設在車間,讓入學的培養對象同時具備學生和“准員工”雙重身份,實現了學校教育和企業用工的無縫銜接。目前已先后開展數控、機床、車工等10多個工種的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養產業人才1200余人。縣裡還不定期組織省內外職業院校學生來臨沭開展入企訪學、崗位認知活動,增進企業需求和人才供給匹配精准度,探索建立職工“雙創空間”,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建實訓平台,培育勞模創新工作室10個、職工創新工作室23個,組織開展柳編職業技能創新編織大賽、“勞動之星”技能大賽等行業領域勞動競賽,參與職工達2萬余人。
圍繞提高產業工人的幸福感夯實“服務鏈”。在推進產改工作中,注重加大對困難職工的幫扶力度,構建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和大病救助相結合的救助體系,全縣有9000余人參加職工互助保險。多方籌資對工人文化宮進行改造提升,設立職工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體育活動中心四大功能區,打造燈光籃球場、放映廳、聲樂室、健身房等21個功能室,常態化舉辦茶藝、瑜伽、插花等“工惠樂學”培訓,年服務職工2萬多人次。創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企業”活動,在企業因地制宜設立“孔子學堂”“傳統文化大講堂”等服務平台,構建培根鑄魂的職工“大課堂”,在各企業巡回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受益職工1.1萬人次,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圍繞保障產業工人權益激活“創新鏈”。產改的核心是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臨沭縣全面推行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制度,目前已自主評價技能人才1000多人,累計為9068人發放職能提升補貼1284萬元,評選科學技術獎和技術革新獎優秀成果 264 項。注重增加產業工人在勞動模范和先進代表等評選中的推薦名額比例,今年命名表揚的臨沭縣五一勞動獎章中,一線職工佔表揚總數的68%。縣裡還整合司法、人社、工會等部門資源,運用“智慧調解系統”、勞動關系管理信息系統、“分裁調”系統、職工熱線等平台,精准實施援調對接、裁調對接、訴調對接、聯動調解、內部自調、疏導調解六個對接,切實保障工人合法權益,先后幫助職工維護合法利益價值2000多萬元。(陳曉婷 高鳳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