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品牌強農的“青島策”
“品牌”二字在歷年來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一直分量不輕。
伴隨我國農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品牌引領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已成為關鍵任務。
如何通過品牌的科學打造,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特色高效農業真正成為城市經濟的一張“王牌”?錨定農業強市建設的青島,正探尋破題之策。
日前,《黨建研究》刊發青島市委書記曾贊榮署名文章《深化拓展“萊西經驗” 提升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在提及抓增收,拓寬強村富民渠道中,他指出發揮強村共富公司、農業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培育農產品加工、現代畜牧業2條千億級產業鏈,“青島農品”連續5年入選全國區域農業品牌“十強”。
在此背景下,10月24日-25日,由青島市農業農村局舉辦的青島農品主流媒體調研行活動先后走進青島鄉村產業、農業項目,實地了解“青島農品”的建設成果,探訪“青島農品”品牌建設、生產加工、市場運營等新亮點。
於山海之間,不僅看到了真實而富有生命力的鄉村振興實景,各種優質農產品更是這幅畫卷中熠熠閃光的角色,而其背后蘊藏的亦是青島對於做好“土特產”文章久久為功的探索。
從“土”字謀出路
在鄉村振興中,“土特產”這篇文章大有可為。
其中,“土”指的是基於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一方水土育一地產業,產業發展須依托鄉村既有鄉土資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
換言之,鄉村產業振興唯有沾上“泥土氣”,吸收“鄉土味”,開發“土產品”,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地處北緯35-37度這片被視為農作物生長的黃金地帶,青島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全市10個區市中有7個是涉農區市,134個鎮街中有90個是涉農鎮街﹔1.1萬平方公裡陸域面積,80%以上為農村腹地﹔海域面積1.22萬平方公裡,海岸線905.2公裡。
廣闊而富饒的農業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獨特的山海資源,這些都為青島發展品牌農業鑄就了堅實的底氣。
而深知長遠發展離不開頂層規劃的護航,重視品牌發展的青島先后出台《加快發展品牌農業的實施意見》《青島市農產品品牌建設實施方案》《加快以品牌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打通品牌發展路徑,聚力打造“青島農品”區域公用品牌集群。
一系列可量化的數據,是展現努力成果最好的証明:目前,全市已培育出20個中國馳名商標、50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8個省級知名農產品品牌和227個市級知名農產品品牌,“青島農品”連續5年入選全國區域農業品牌“十強”。
膠州大白菜、嶗山茶、黃島藍莓、王哥庄大饅頭、馬家溝芹菜……這些鮮活的“青島農品”不僅在大眾味蕾上留下深深的印跡,也成為青島味兒“土特產”在市場中“開疆拓土”的有力明証。
當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揚帆出海,從青島走向世界,也將為這座城市帶來更多的新發展機遇。
抓“特”字求不同
在“特”字上做文章,是因為收獲於田間地頭的農產品其實也有無限可能。
細觀之,其除了擁有“一方水土養一方鮮”的硬核品質,還有對“家鄉的味道”的懷念,以及科技賦能、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體驗感”等。
因此,要做好“特”,一方面,要摸透自身哪些有優勢、需發揮,哪些有潛力、可培育。另外,在產品上追求“錯峰頭”,在品質上追求“獨一份”。
事實証明,在特色資源、創意轉化和特色產品三個層面的聯動推進上下功夫,“青島農品”不僅抓住了大眾的胃,更抓住了大眾的心。
在青島,說起膠州大白菜,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明星蔬菜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的膠州大白菜,有何獨到之處?
正宗的膠州大白菜特點是淡黃色的心,白菜幫又薄又脆,生吃起來味道非常甜。
而提及文化特色,膠州大白菜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遠在唐朝的時候就享有盛譽,被確定為朝貢之菜,后來傳到國外,也被尊稱為唐菜。
“膠白”雖憑借自身品質、文化底蘊明顯優勢贏在了起跑線上,但能長期稱霸白菜江湖后天努力不可或缺。
沒有質量就沒有品牌,質量是品牌的生命。從品種、地塊的選擇,到標准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等環節,每一顆走向市場的“膠白”都有著嚴格的標准,這成就了膠州大白菜的高品質。
窺一斑而知全豹。在“青島農品”區域品牌培育過程中,青島始終在“品”上下真功夫,深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建設,持續加強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並制定農業地方標准和技術規范270項,建設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1200多處,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有標可循。
除此之外,深知品牌的獨特性、差異化才是市場競爭的法寶。青島膠州市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帶動作用,規范發展會員和認証基地,讓有了“身份証”的大白菜“顆顆有身份、全程可追溯”。
在時間的見証下,特色農品與區域發展彼此成就。當前,膠州已成功繁育出膠州大白菜品種200余個,通過國家品種登記168個,播種面積6萬畝,預計產量35萬噸,產值15億元。
從膠州大白菜這一知名“青島農品”的發展軌跡,我們便能清晰看到,青島對於深耕“差異化”“特色化”有著持之以恆的創新打法。
以高品質實現好口碑,以精細化打響知名度,青島正在保持“青島農品”特色的基礎上創出更多“特質”,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在“產”字下功夫
“產”講的是尊重產業發展規律來建產業,打通產業鏈條,形成集群。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市進程中,青島以“將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為目標,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現代農業。
其中,青島最鮮明的打法,便是做優做強農業全產業鏈,通過抓一產、帶二產、促三產,不斷延鏈強鏈補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以此來塑強鄉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那麼,小小“土特產”,能量究竟有多大?
一個大饅頭撬動一條億元產業鏈,一顆藍莓鼓起萬千群眾錢袋子,一片茶葉“沏出”綠水青山致富夢……這些都是讓“小特產”成就“大振興”的真實寫照。
但不可忽視的是,從“個體”到“產業”、再到“集群”,“枝繁葉茂”的背后,離不開對“時”與“勢”的把握。青島積極挖掘鄉村潛力,因地制宜,通過調整優化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布局,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形成以產業育品牌、以品牌提效益的良好發展格局。
可以看到的是,通過引導優勢資源向優勢區域集聚,青島高標准打造了膠州大白菜、大澤山葡萄等4個優勢區,帶動全市發展特色農業400萬畝。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設現代農業園區900多個、面積50多萬畝,年產值近百億元,帶動20多萬農民就業。而以蓼蘭鎮大花生、黃島藍莓、金口芹菜等為代表的優質特色農業年產值也達到176億元。
深知強村共富公司、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鏈式發展的關鍵。當前,青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333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927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達4萬家。
此外,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也帶動著農業產業升級蝶變,催生著新業態的產生。像正大、康大等95%以上的農業品牌都來源於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引領特色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土特產”,背后是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前方是鄉村振興的錦繡華章。
“高揚改革創新之帆,鼓足攻堅克難之勁,篤定決戰決勝之志,以實干實績為中國式現代化青島實踐書寫‘三農’新篇章、作出‘三農’新貢獻”。青島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袁瑞先表示。
放眼望去,一個個特而優、特而美、特而強的“青島農品”土特產,在希望的田野上“拔節生長”,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也讓青島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馮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