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向海圖強,山東激活藍色引擎

2024年10月24日10:15 |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小字號

10月24日至25日,2024海洋合作發展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辦。本次論壇以“從蔚藍到未來——打造健康繁榮的海洋,創造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設置熱點議題,廣泛邀請嘉賓,充分體現了山東對海洋事業的高度重視,彰顯了山東共商共謀海洋合作,促進共贏發展,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擔當。

今日(10月24日),大眾日報推出“大省挑大梁·向海圖強”特刊,看山東如何激活藍色引擎,書寫新時代海洋強省建設新篇章。

向海圖強,山東激活藍色引擎

張文婷

金秋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在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東部的網箱養殖區,排列整齊的網箱成方連片,迎來了收魚的好時機。

“這個網箱養的綠鰭馬面鲀,在5月中旬放養的時候是1厘米左右,現在長到了20多厘米,目前市場行情很好。”日照盛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員工王民說。10月中旬開始,日照市各水產企業通過網箱養殖的許氏平鮋、綠鰭馬面鲀和石斑魚等開始收獲,陸續發往全國各地。

山東,依海而立,向海而興。綿延3000多公裡的海岸線和近16萬平方公裡的藍色國土,孕育了山東向海圖強的“深藍夢”。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激勵山東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牢記總書記囑托,山東深入推進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努力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遼闊的蔚藍海域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挺進深藍,向大海要發展

在煙台長島南隍城海域,一座座大型“海上糧倉”巍然矗立於海天之間。它們是“經海”系列深海智能網箱,也是亞洲最大的量產型深遠海養殖平台。

“與傳統網箱養殖不同,隻需操作數字化系統,便可完成養殖任務。”在去年剛投入使用的“經海005號”智能網箱平台,技術人員王殿超介紹,該網箱深度達到30多米,養殖的海魚能在其中充分游動,獲得類似野生的生長環境,年產漁獲可達1000噸。

去年底,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獲批成立,成為中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擦亮這張新名片,長島正以更大力度深化產業培育模式變革,“大漁帶小漁”接力養殖便是探索出的新模式之一。“漁民在近岸海域養殖小魚,等魚長到合適規格,再由企業放到深海網箱內養殖。”南隍城鄉黨委書記、鄉長葛猛說,這種方式使養殖周期縮短1年,漁戶效益增加1倍,實現企業與漁戶合作雙贏。

全球首艘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

在山東,以漁業為代表的傳統海洋產業,在高端化、智能化裝備的加持下走向轉型升級之路。與此同時,海洋催生出的一批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山東踏浪前行的重要動力源泉。

近日,位於乳山市南側海域的國家電投半島南U1場址二期海上風電項目完成全部風機吊裝,向並網發電邁出關鍵一步。“半島南U1場址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為社會提供清潔電能約25.5億千瓦時,節省標煤消耗約82.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29.9萬噸。”國電投(山東)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公司正在積極組織海纜施工和機組調試,加快各項並網准備工作,確保10月底完成全容量投產。

今年以來,山東海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進中提質,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上半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8344億元,同比增長6.1%﹔主要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3767億元,增長6.9%。海洋傳統產業穩中有升,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5家,總數達72家,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國首位。海洋新興產業加速培育,海洋電力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

開放創新,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

近日,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証有限公司向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集團濰坊港正式頒發《碳中和評價証書》,標志著濰坊港建成全國首個“零碳港口”。

“我們以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完成了對傳統火電的替代,目前全港已實現能源綠色‘零碳’排放。”山東省港口集團濰坊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超說,清潔能源不僅為濰坊港每年節省用電成本約960萬元,而且每年可節省標煤2.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7萬噸。

港口作為基礎性、樞紐性設施,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從過去“一群港”到如今“港口群”,經過整合,山東海洋港口群已成為我國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重要交通樞紐。今年上半年,全省港口新增海運外貿航線13條,總數達255條,居我國北方港口首位。

一流的港口離不開一流的技術。全球首個“氫+5G”智慧碼頭、全球首創智能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全球首創“全系統、全流程、全自動”干散貨專業化碼頭控制技術、全國首個液化油品智腦生產管控系統……一批全球、全國首創在山東港口誕生,推動港口越來越“聰明”,綜合效能大幅提升。

山東港口日照港。

從港口一隅放眼海洋發展全景,山東持續深化海洋科技創新,推進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強。2021年—2023年,海洋科技資金投入達36.5億元﹔約有50家“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集聚山東﹔海空信息感知與處理技術、極地深海信息感知與智能探測、深海裝備智聯網等省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擁有20多位全職住魯海洋界院士,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真金白銀”的投入換來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今年以來,“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攻關三文魚國產化繁育,成功實現誘導“偽雄魚”,突破人工繁育“卡脖子”難題﹔中船發動機公司成功交驗國內首台甲醇雙燃料低速機……海洋科技優勢正轉化為經略海洋的山東實踐。

系統保護,共建人海和諧畫卷

滿眼皆是碧海沙灘,不時有海鷗在頭頂盤旋……國慶假期期間,正式對外開放不久的日照海龍灣景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體驗。

“海龍灣是我國首個退港還城修復整治工程,也是國內首個港口岸線退還生態岸線的實例。”山東港口工程管理咨詢公司項目管理事業部副主任孟凌峰說。2019年,海龍灣項目完工,投資近6億元,修復生態岸線1882米,新增沙灘面積約46萬平方米,讓昔日黑乎乎的煤堆場,蛻變成了今日城市新地標。退港還海后,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頻繁出現,數量眾多的太平洋蠵龜、黃嘴白鷺在此棲息,成為海龍灣自然環境和水質大幅改善的生動証明。

海洋環境保護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山東深入推進美麗海洋建設,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系統提升海灣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山東制定了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將海洋環境質量納入生態補償范圍,按照“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得到補償”的原則,把海洋環境治理成效與經濟利益挂鉤,建立起海洋生態保護與補償管理長效機制。

一艘快艇從青島棧橋旁駛過。

如今,一幅人海和諧的美麗畫卷在齊魯大地上徐徐鋪展。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5.6%,刷新監測紀錄﹔滸苔綠潮防控處置成效顯著,全年岸灘清理滸苔較上年減少約93%﹔累計建成國家級美麗海灣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越來越高的海洋“顏值”勾勒出海洋強省建設的亮麗底色。

評論:

向海 向洋 向未來

張兆友

10月24日至25日,2024海洋合作發展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辦。以“從蔚藍到未來——打造健康繁榮的海洋,創造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這次論壇精心策劃方案,設置熱點議題,廣泛邀請嘉賓,充分體現了山東對海洋事業的高度重視,彰顯了山東共商共謀海洋合作,促進共贏發展,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擔當。

舉辦這次論壇,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強國建設重要論述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青島、威海、煙台等沿海城市視察,明確要求山東“努力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今年5月,總書記再次視察山東,要求我們“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近年來,全省上下牢記囑托,堅持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海洋經濟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天的山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總數達72家,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國首位﹔山東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7.1億噸,穩居全球第一位。可以說,山東最大的發展優勢在海洋,最大的潛力和空間也在海洋。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全省域、系統性、高標准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共創海洋經濟增長新空間,共謀海洋務實合作新願景,共建海洋創新發展新格局,我們就一定能走出一條“陸海統籌、科技引領、產業集聚、生態優美、開放合作、治理高效”的山東特色海洋發展之路。

海葵一號。

向海而興,新質生產力標定著藍色經濟發展的航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之於海洋,同樣如此。行至沿海灘涂,這裡的鹽鹼地上種起了農作物,耐鹽鹼水稻測產連創新高﹔來到近海企業,這裡的養殖車間喂起了海洋生物,“上岸”的海參和海馬成了新的財富密碼。事實証明,這片海洋沒有辜負山東,山東也沒有辜負這片海洋。從風電安裝船“博強3060”在中集來福士煙台建造基地交付,到“海葵一號”在海油工程公司青島場地成功下水﹔從15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002號和003號船開工建造,到“華祥9號”起航前往南極海域進行磷蝦捕撈……遼闊海疆上,“山東制造”正在潮頭搏浪,這是山東打造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的生動縮影,也是山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簽。面向未來,全省上下要進一步聚力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引領,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海洋綜合治理能力,切實凝聚海洋強省建設強大合力。

向海圖強,高水平開放是藍色經濟的鮮明標識。“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當前,海洋已成為各方交流的藍色橋梁和重要門戶,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緊密。可以說,以“合作”促“發展”,既是海洋合作發展論壇的應有之義,也是山東擴大藍色“朋友圈”的必然要求。放眼齊魯大地,今年全省港口新增海運外貿航線13條,總數達255條,居我國北方港口首位﹔中韓多式聯運整車運輸在威海試運行,威海港開通首條“威海—坦桑尼亞”非洲航線﹔推廣海鐵聯運“一單制”,實現“提箱、裝箱、清關”無縫銜接,合作通道進一步暢通,對外經貿服務持續優化。海洋興則山東興,海洋強則山東強。聚力提高海洋開放合作水平,讓開放之風、創新之舉在黃渤海之濱澎湃激蕩,一個與世界聯系更加緊密的山東,必將釋放出愈加強大的發展動能,真正把海洋開發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書寫新時代海洋強省建設新篇章。

一線故事:

生態養殖,海膽苗種成活率提高到80%

從春龍

10月22日,在萊州市力洋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的養殖車間,養殖池內如硬幣大小的海膽苗正慢悠悠地爬動,陽光透過頂棚照亮了整個水池。

“我們採用了先進的循環水養殖系統,保証水質的清潔、穩定。”該公司總經理田德陽說,車間內,取自萊州灣的地下水為海膽提供了天然、穩定的養殖環境。通過精心管理,嚴格控制餌料、溫度、光照、流水等因素,讓海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萊州灣一直以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著稱,萊州市也成為扇貝、大菱鲆、海參等優質水產品的主產區。近幾年,傳統水產品種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更新養殖品種迫在眉睫。

經過多方調研,田德陽發現海膽養殖有著廣闊的前景:“海膽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市場需求不斷增長。”

海膽養殖也並非一帆風順。種質退化、生長緩慢、抗逆能力差、病害頻發等問題一直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由於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大,養殖成活率一直在20%-40%之間徘徊。

如今,不同於大多數養殖車間的避光環境,田德陽讓陽光透進養殖池,通過改變水深來調節照射強度,定向培養有益的天然水藻。而綠藻、褐藻、球藻對海膽來說,都是很好的飼料,不僅為海膽提供了天然的食材,還有效降低了飼料成本。

田德陽從水池裡撈出一隻海膽說:“吃水藻長大的海膽,身上的刺長得更韌,抗病性、抗逆性也增強了,成活率自然提高了。現在培育出的苗種成活率能達到80%以上。”

眼下,萊州當地已有幾十家養殖戶投入到海膽養殖中。“我們不僅提供優質的苗種,還為養殖戶提供包括養殖技術和銷售在內的一條龍服務。”田德陽說,現在他每年可培育2000萬粒苗種,以成品率80%計算,年產值可達到1.8億元。

近年來,煙台市大力實施水產種業提升行動,聚力打造中國水產種業煙台“北繁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31處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培育國家水產新品種23個。2023年,該市水產苗種產量突破4200億單位,居全省首位。

低碳引領,為遠洋船裝上“綠色心臟”

張忠德

膠州灣西岸,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內,分布著眾多船舶海工產業的明星企業,中船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發動機”)就是其中之一。

10月21日,走進中船發動機的總裝車間,十余噸重的曲軸、一人多高的齒輪,一座座四五層樓房高、重達數百噸的發動機產品,讓人仿佛走進了充斥著鋼鐵巨獸的叢林,場面頗為壯觀。

發動機是船舶的“心臟”,中船發動機在我國船舶動力領域佔據重要地位。中船發動機有限公司科技事務主管曹睿告訴記者,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海事組織對船舶排放標准的要求日益嚴格,以及各國設立海洋排放控制區,使用低碳燃料的各類新型動力裝置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在低碳理念引領下,中船發動機萌發了為遠洋船隻裝上“綠色心臟”的想法。

近期,中船發動機成功交付了920mm超大缸徑LNG雙燃料船用低速發動機,率先實現了LNG船用發動機全譜系產業化市場推廣。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LNG雙燃料船用低速發動機交付台套數和馬力數分別同比增長30%和37.2%。

與LNG雙燃料船用低速發動機的高歌猛進相比,中船發動機在甲醇燃料和氨燃料船用發動機上的突破更加令人驚喜。

幾個月前,中船發動機首台甲醇雙燃料船用低速發動機成功交付,實現了我國低碳燃料船舶動力“零”的突破。相較於液化天然氣,甲醇燃料在船舶儲存、運輸、使用等方面更具優勢,裝備甲醇雙燃料低速發動機對提升船舶綜合能效指數和CII評級(國際海事組織用來衡量船舶運輸貨物或乘客時的碳效率的一種評級方式)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可以使航運公司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國際“碳稅”法規。

“今年年初,我們又啟動了氨燃料主機試驗平台的開發建設,預計2025年完成第一台氨燃料船用低速發動機的開發和交付。”曹睿告訴記者,“氨燃燒時不產生二氧化碳,僅生成氮氣和水,幾乎不產生硫氧化物和顆粒物,可有效降低對大氣環境的污染。相比甲醇,氨燃料的制備工藝更加成熟,使用成本也更低,市場前景更好。”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