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日報聚焦濱州沾化區干部抓實糧食生產:一塊農田裡的接續助力

2024年10月18日09: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攻堅克難中長本領出業績

山東濱州市沾化區干部抓實糧食生產

一塊農田裡的接續助力

本報記者  王  者

  秋風陣陣,金黃色的玉米連成片,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馮家鎮范庄村的田地裡,農機轟鳴。

  “老韓,這機子咋老有異響,快來給俺瞧瞧唄。”種糧大戶范義山一臉焦急。這幾天,收割機連續高負荷運轉,突遇故障,范義山趕忙向老韓求助。

  “我這就過去,很快就到!”老韓一口答應。

  老韓名叫韓星輝,是沾化區農業機械服務站站長。前年,區裡發動農業農村局、畜牧中心等單位的干部組建專業“三農”服務隊,擅長農機維修的他報了名。

  每到秋收時節,誰家農機出現故障,他就趕忙過去維修﹔誰家需要收割機,他抓緊幫忙聯系。連著3年服務“三秋”,他跟范義山成了老相識。

  一刻鐘工夫,韓星輝就趕到了。他俯下身,仔細查看收割機底部,發現是摘穗輥間距過小,玉米莖纏繞,發生堵塞。

  “小故障,10分鐘就能搞定。”韓星輝打開工具箱,拿出吹風裝置,將玉米莖等雜物吹干淨,隨后掏出扳手,擰開螺栓,調大摘穗輥間距,故障隨即排除。

  “今年收成不錯吧?”韓星輝問。

  “畝產750多公斤,收入保准增長。”范義山十分喜悅。

  這幾年,范義山對科技助農的感觸愈發深刻。品種選擇、植株密度等種植手段,處處有講究。“可這些咱不懂,都是服務隊忙前忙后,給咱出主意。”

  今年5月,趕在玉米夏播前,服務隊隊員劉學寨帶領范義山等種糧大戶到外省育種基地考察新品種。

  劉學寨是沾化區農業農村局的農藝師,今年剛加入服務隊。考察過程中,劉學寨結合當地種植習慣和對比試驗結果,為農戶們推薦適合鹽鹼地種植的優質品種。

  種下好種子,還得跟上高效的田間管理。以前,范義山隻懂添加化肥,土壤鹽分高、酸度大等問題解決不了。玉米出苗率低,病害也多。播種時,劉學寨又主動上門推廣更為高效的種肥混播技術。

  肥料選用微生物菌肥,每畝在30公斤左右……從施肥用量比例開始,劉學寨認真指導。“混播的關鍵是控制間距,得保持在7—10厘米。”每隔一段時間,服務隊隊員都會約范義山到地裡走一走,遇到問題現場解決。有了服務隊助力,范義山的玉米田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預計還有3天就能收完……”不等范義山說完,一陣急促的電話鈴響起。韓星輝接完電話,與范義山匆忙道別,趕往隔壁的寄張村,那裡有兩台收割機鏈條斷裂,等他維修。

  送別韓星輝,范義山麻利地登上收割機,發動機器,繼續收割玉米。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8日 10 版)

(責編:賈曉宇、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