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生態環保

率先發力,青島“掘金”海洋數據

2024年10月17日10:35 |
小字號

鐳測創芯研發的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系統,可為海上風資源勘測、海氣邊界層動力學研究及海洋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寶貴的剖面觀測數據。    

鐳測創芯研發的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系統,可為海上風資源勘測、海氣邊界層動力學研究及海洋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寶貴的剖面觀測數據。    

前不久,青島海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舟科技”)推出了新研發成果——新一代波浪傳感器(HZ-WAVES-1A)。該產品採用了尖端感應技術,能夠在極端海洋環境中准確測量波浪的高度、周期、方向等關鍵參數,且結構設計充分考慮了耐腐蝕、抗風浪等海洋環境特點,確保數據採集的精准度和傳輸的穩定性。現在,這些探海“神器”已經在多個海域實現布放及應用。

在以海洋觀測等為代表的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青島正接連邁出堅實步伐。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青島重要的新興產業,而海洋具有承載該產業的廣泛應用場景。從資源勘探到港口安防,從水質監測到氣候預測,一張“空天地海”一體化的通信網絡讓未來海洋發展擁有了無限可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海洋產業深度融合,青島正前瞻布局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未來產業。通過相關學科的交叉創新,青島力圖在傳感器等硬件研制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軟件開發上協同發力,“軟硬兼施”,讓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迸發出更加強勁的經濟增長動能。

覆蓋產業鏈

作為一個未來產業,業界對海洋電子信息產業尚未有統一的定義。參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調研報告,該產業可以理解為:通過衛星遙感、聲學探測、雷達監測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對海洋環境、資源、生態及人類活動等方面進行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應用。

這意味著,用“趁手”的工具對海洋信息數據進行探測、觀察、感知和收集,是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一步。海洋傳感器等儀器設備是認識海洋的“眼睛”,是海洋環境信息感知的“神經元”,也是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本“抓手”。

讓看不見的海風精准可測、有數據可依,鐳測創芯與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和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突破了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系統的關鍵技術,打造出了多普勒激光雷達“中國芯”。前不久,其研制的測風激光雷達還獲批了國家氣象專用技術裝備。

在相關領域,以鐳測創芯為代表的青島企業正在茁壯成長。海研電子、道萬科技、山東省經海儀器設備、水德科技等是傳感器領域的“帶頭”企業,卓建海洋、晨明海洋、南森海洋等儀器設備企業也已嶄露頭角,華航環境科技等海洋遙感探測企業發展迅猛。同時,在“無人”領域,羅博飛、森科特、澎湃海洋、飛馬濱(青島)智能科技等水下機器人企業,海舟科技、蔚海明祥等水下滑翔器企業,藍海未來、華興海洋等無人船企業各展所長……它們發揮各自科創優勢,聯合為青島“織就”了一張海洋觀測網絡,源源不斷地收集著海洋各類數據。

將收集到的信息“原汁原味”地傳回地面,則是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第二個關鍵環節。當前,該環節正向著無線寬帶、寬覆蓋、跨介質、網絡化、全天候實時傳輸等方向發展,更加需要岸基移動通信、海上無線通信、衛星通信、水下無線通信等先進技術及海底電纜、路由設備5G網絡等多種設備的密切配合。

在青島,以漢纜股份為引領,漢纜海洋工程裝備、海能特種電纜、華凱海洋科技等企業攜手筑牢了海纜產業發展的“地基”。泰戈菲斯、聲威海洋等企業專注於水聲通信,杰瑞自動化、華箭科工創新科技等企業專注於衛星通信,佰才邦智能科技、海信移動通信等企業則專注於5G通信……這些企業為數據信息“上岸”打開了通路。

對數據進行分析、加工,才能最終實現應用。在這個領域,青島企業也早已躬身入局。目前,勵圖高科、中海潮科技、彩虹魚海洋科技(青島)、中科曙光、青島國實等企業都已具備整合、分析海洋大數據信息能力,為數據應用奠定了基礎。例如,勵圖高科研發的iSEAPLAT智慧海洋產業互聯網平台,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了水產養殖、漁船漁港、海洋牧場、海洋預報、海洋生態、海洋航運、海洋工程等多個涉海領域的智慧化管理。

將海洋數據應用到更多行業,青島企業也在不斷探索。浩海科技主要從事衛星遙感、信息系統集成、軟件開發、近海域空天地一體化預警監測系統研發﹔閱海信息、秀山移動測量、光流軟件、地球軟件等企業也圍繞海洋測繪、生態環境監測、海洋水文氣象信息服務、數值模擬預報和可視化等領域開展了相關應用開發。

覆蓋數據收集、傳輸、分析、應用等環節,青島“硬核”企業串起了海洋電子信息的產業鏈,讓這個充滿挑戰的未來產業有了更堅實的發展基座。

借力人工智能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ChatGPT、Sora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重塑生產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技術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在海洋數據的處理中,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也日益成為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提速的核心“法寶”。在海洋數據中“掘金”,青島已逐步成為“破局者”。

根據中國網信辦的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已有197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完成備案。其中,通用大模型顯示出收斂趨勢,而專注於行業的各類大模型愈加豐富。這意味著,我國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從服務於日常生活和辦公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向著更廣闊的行業應用場景延伸。

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今年上半年,青島在國內率先發布“瀚海星雲”大模型、“問海”預報大模型。“瀚海星雲”是基於國產算力底座打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國產化人工智能大模型,以深度賦能前沿科學研究和實體經濟發展為導向,真正將人工智能從生活、辦公等“淺層次”應用拓展到了產業發展、實體經濟等“深層次”應用。“問海”則通過融合先進人工智能技術和海洋動力學理論,以全球海洋再分析數據集作為訓練數據,結合窗口注意力機制算法,顯式嵌入了大氣對海洋的驅動作用、地形對海洋的約束作用以及海水運動的緩變特性,相較於數值預報模型在計算效率方面提升了1000倍。這無疑展示了青島在全國范圍內搶佔“人工智能+海洋”發展高地,推動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等新賽道換擋提速的姿態。

借力人工智能實現海洋數據“變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錨定明晰的應用場景,才能真正壯大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面向港口的智慧化需求,由山東港口集團、國實集團聯合打造的海洋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建設中。在全國貨種最全、吞吐量最大、作業形式最多樣的港口進行“人工智能+”的嘗試,該模型要提高港口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水平,打造世界領先的依托港口的供應鏈大模型。

從頂層設計上進一步發力,青島今年還發布了全國首個系統謀劃和推進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建設的指導性文件《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6年)》,開創了系統謀劃和推進海洋大模型領域發展的先河,也因此成為首個從政府層面提出發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城市。

青島的發展底氣來自數據、算力、算法這三大核心要素協同發力。數據方面,青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大數據存儲體系,建成了全國首個海洋數據交易服務平台,能夠為大模型訓練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算力方面,青島算力總規模超2300P,到2026年可達12000P﹔算法方面,青島發揮嶗山實驗室虹吸效應,匯集國內頂尖團隊,完成了具有1700億參數規模的訓練任務……青島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噴涌”厚植了國產化、自主可控的技術“沃土”,為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打牢了地基。

立足城市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等方面的先發優勢,疊加算力、算法、數據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長項,青島以硬核設備做“軀干”、人工智能大模型做“大腦”,讓“空天地海”一體化的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未來已來”。

來源:青島日報

(責編:賈曉宇、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