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本網特別關注

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

山東舉行“我和我的祖國” 主題系列記者見面會第二場

2024年10月10日21:55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濟南10月10日電(喬姝)10月10日下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我和我的祖國”主題系列記者見面會第二場,4位青年代表圍繞“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主題,講述他們扎根鄉村,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的鮮活故事。

“我們通過開辦甘薯培訓班,無償向種植戶傳播高效栽培技術,以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莒縣樂耕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彥磊,被鄉親們親切地稱呼為“地瓜哥”, 他於2016年回鄉創業,以南瓜、甘薯等農產品為主要經營方向。

致力於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莒縣樂耕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與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立了甘薯種質資源圃。經過多年發展,常彥磊和他的團隊在廣東、甘肅、內蒙古等省份累計發展南瓜基地5萬余畝,實現農產品買全國、賣全國。

常彥磊介紹,目前,公司帶動1000多名群眾發展甘薯基地6000余畝、南瓜基地8000余畝,群眾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通過電商助力農產品銷售,每天發貨20000單以上,2023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

和常彥磊一樣,2015年,廣饒縣張守鳳家庭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超懷著回報家鄉的理想,從央企辭職返鄉創業。

“當時家鄉的農業生產採取傳統種植模式,回家鄉后,我在原來的規模種植基礎上,新建500立方米沼氣池一座,10座智能鋼構溫室大棚,羊圈4座,形成了“羊→沼→菜”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劉超表示,農場建設蔬菜標准化示范園,引進智能化設施,逐步由粗放化種植向精致農業轉變。

現在,農場已從劉超最初回鄉時的1130畝,擴大到2100畝,主要種植胡蘿卜、地瓜及其他蔬菜、糧食作物,成為集養殖、種植於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循環農場。通過修建倉儲設施,延長產業鏈,採用訂單種植和互聯網+的模式拓寬銷售渠道,產品銷往北京、上海等多個大城市。

“腳踩在家鄉的這片大地上,我心裡感覺特別踏實。”劉超說,“我會繼續走好我們的科技興農之路,帶動更多的青年參與鄉村振興。”

95后“海歸青年”劉煒昊,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帶著對土地的特殊感情,於2019年回國后返鄉創業,創辦了山東棋山艾鄉田園綜合體。“我要讓家鄉的黃土地也長出‘金疙瘩’。”劉煒昊直言,“回鄉之初,我就明確了努力方向——做現代‘新農人’。”

克服資金、人才等各類困難,劉煒昊積極引進智能化技術和設備,推動傳統農業種植向綠色化、數字化轉型。以大健康領域的艾草生產研發為主,以農業科技示范觀光、紅色旅游為輔的農旅結合項目,有效帶動了項目區及周邊農民增收。目前,艾草產業年產值超過1200余萬元,帶動周邊村庄艾草種植面積超6000畝,增加就業崗位400余個,農戶年增收10000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科技則是驅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作為山東省現代農業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張大健長期致力於大豆產量與品質的系統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大豆的優異基因資源,努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大豆產業的發展。

目前,張大健已帶領團隊收集了大豆種質資源1000余份,建立起黃淮海區域大豆核心種質庫。利用形態學標記和DNA分子標記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建立了高通量分子育種智慧平台,最終得到顯著耐鹽鹼的大豆種質材料36份、高產種質材料21份,為育種研發提供了樣本。

張大健和團隊還根據大豆核心種質庫的信息,利用分子育種智慧平台,選育出兩個適宜黃淮海地區種植的高產、高油、耐鹽鹼的大豆新品種——“山豆2號”和“山豆5號”。目前,這兩個大豆品種已分別進行國家和山東省夏大豆區域試驗,經田間種植“考驗”,豆子顆粒飽滿,產量遠超當前我國大豆平均畝產。新品種大面積推廣后,預計正常種植條件下,產量能提高10%。

“未來,我將繼續把培育優質高產品種作為科研生涯的核心目標,不斷破譯大豆育種‘密碼’。”張大健表示,通過構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確保新品種能夠迅速推廣應用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