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專題>>紅色印記

紅色印記·其時有我|沂蒙紅嫂:彰顯女性群體力量

2024年10月04日11:07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沂蒙紅嫂紀念館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常山庄村,是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國內唯一以普通群眾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在這座紀念館,以沂蒙紅嫂的感人事跡展現了“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為核心內容的紅嫂精神。

明德英展室。王朔 攝

明德英展室。王朔 攝

明德英是沂南縣岸堤鎮岸堤村人,出生於貧苦家庭,幼時因病致啞。25歲時,她因討飯來到馬牧池鄉橫河村,並嫁給本村農民李開田。婚后,夫妻倆以看守李氏家族的墓地為生。

1941年11月,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在馬牧池突圍中受傷的八路軍小戰士彭林。1960年,作家劉知俠將明德英的故事寫成短篇小說《紅嫂》,繼而被改編為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等,明德英的事跡傳遍全國,其也被公認為“紅嫂”的生活原型。

1943年,八路軍戰士庄新民因負傷與部隊走散,明德英的丈夫李開田將其救下,帶回家中為其養傷,明德英夫婦悉心照料,並將家中唯一一隻母雞熬成雞湯為其補養,庄新民傷愈后歸隊。

2009年9月,明德英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換於展室。王朔 攝

王換於展室。王朔 攝

王換於是沂南縣岸堤鎮圈裡村人,19歲嫁給馬牧池鄉東辛庄的於泮,人們稱她“於大娘”。1938年12月,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被選為村婦救會長、艾山鄉副鄉長。

從1939年起,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部等山東黨政軍機關先后駐扎在王換於家,王換於全家竭盡全力照顧支持,她的家成為著名的抗日堡壘戶。她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救治奄奄一息的八路軍干部白鐵華,並且變賣家產,厚葬革命烈士陳若克及其女兒。

抗戰時期,王換於依靠黨組織創辦戰時托兒所,悉心照料42名革命后代和烈士遺孤,對每一個孩子都用心呵護。當她看到烈士的孩子瘦弱不堪,流淚對兒媳婦說:“烈士的孩子餓死了,就斷根了,讓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們在王換於的精心呵護下健康成長。

與此同時,王換於不負囑托,與敵人斗智斗勇,精心保存秘密資料《山東省聯合大會會刊》38年,用母親的情懷保護黨和黨的干部,被譽為“沂蒙母親”。

李桂芳展室。王朔 攝

李桂芳展室。王朔 攝

李桂芳是沂南縣岸堤鎮南岩路村人,1945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擔任村婦救會會長時,李桂英走家串戶,發動婦女縫軍衣、做軍鞋、烙煎餅,支援前線。后被組織安排在山東被服廠擔任民運員、八路軍山東縱隊野戰醫院擔任看護員,又因表現突出,被選調到山東青年學校學習。

在展廳中,一段視頻重現了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前夕,李桂芳率領32名婦女跳入汶河,用門板搭起一座“人橋”的畫面。“敵人來了咱拆橋,八路軍來了咱架橋,扛起門板,麻溜兒下水,為隊伍爭取時間,攻下孟良崮。”32名婦女同志們用身體當橋腿,保証了部隊順利過河,開赴前線。

架橋的32名紅嫂中,大多數都沒有留下自己的照片。王朔 攝

架橋的32名紅嫂中,大多數都沒有留下自己的照片。王朔 攝

在沂蒙紅嫂群體中,除明德英、王換於、李桂芳外,還有一大批事跡突出的典型人物,她們聲震沂蒙,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成立作出了無私奉獻和巨大犧牲。(王朔)

(責編:賈曉宇、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