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擔使命展作為 文化“兩創”澎湃海岱

——山東守正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2024年09月27日10:04 |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小字號

  資料:趙琳 制圖:於海員

  從空中航拍的曲阜尼山聖境。(楊國慶 報道)

  海岱之間,文化群星璀璨流光。齊魯大地,千年哲思滋養出包容開放的文明根脈,交織出齊風魯韻的文化長卷。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文化“兩創”工作十分關心、寄予厚望。2013年11月,總書記在曲阜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四個講清楚”的重大課題,賦予山東重大文化使命﹔2018年6月,再次對山東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提出殷切期望﹔2021年5月,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強調“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年5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山東視察,強調“山東要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作為”。

  十年多時間,牢記囑托,傳承文脈、融匯古今的生動實踐在這裡從未停歇。立足人文優勢,堅持守正創新,山東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聚力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杆,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摸清家底,梳理脈絡,賡續山東文脈

  今年夏天,山東大學與法國國家圖書館達成共識:由法國國家圖書館提供伯希和A藏B藏全部藏書以及伯希和沙畹金石拓片特藏,雙方合璧工程合作取得新進展。

  將境外所藏中華古文獻的全部情況調研摸清,進而對中國大陸缺藏的品種和版本進行復制、出版、整理和綜合性研究,並建設數據庫,更好地服務社會——這項讓古籍“回家”的“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已進行了6年。截至今年7月,合璧工程調查了境外1988個藏書機構,初步了解約135萬部境外中華古籍的情況。

  摸清文化家底,梳理傳承脈絡,山東跨步在前。2022年,印發實施《關於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杆行動計劃(2022-2025年)》,文化“兩創”工作全面起勢,聚力打造7個新標杆。其中,賡續“山東文脈”被確定為重點文化工程,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全面研究、保護、輯錄和整理出版山東歷代傳世文獻,同步建設齊魯文獻數字化文庫和新媒體傳播平台。

  “山東文脈”工程推進以來,充分調配全省資源,統籌推進文化典籍系統整理、時代價值研究闡發。首次整理出版1816冊的中華儒學經典著作古籍版本集成《儒典》,組織編纂6000多種、13億字的大型文獻《齊魯文庫》,首次對齊文化文獻進行全面系統整理的齊文化古籍版本集成《齊書》即將出版,《永樂大典》、“全球漢籍合璧”等國家級重點古籍整理工作推進順利。

  “對文化典籍進行系統整理和闡發,集中展示齊魯文化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價值優勢,推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一流成果,對於梳理山東文脈、提升山東文化軟實力、助推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大深遠意義。”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齊魯文庫》學術委員會成員杜澤遜表示。

  山東整合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力量和資源,先后搭建多個研究闡釋平台,推出一批優秀成果。2019年8月成立的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推動出版《儒學百科全書》等叢書,與北京大學等16所院校合作辦學,聯合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已有千余名。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也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推出優秀研究闡釋成果。

  古代文化遺跡,是探索現代文明源頭活水的雪泥鴻爪,是推進文化“兩創”的基礎和根源。前不久,淄博市臨淄區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准備在市區拿地,按照“先考古、后出讓”制度要求,考古隊加緊對地塊進行勘探。從勘探進場,到發掘整理,再到土地出讓,整個發掘保護過程隻用了90天。墓葬發掘完成后,經過專家研究論証,地塊滿足了出讓條件。

  為保証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同步推進,齊國故都臨淄探出新路。淄博市臨淄區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許曉文介紹,臨淄單獨設立了區政府行政序列局文物局,下設文物保護中心,並在2022年成立了全省首家區縣級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揮好北京大學山東臨淄田野考古教學實習基地作用,創新工作方法,努力摸清文物家底、用好歷史遺珍。

  把文化遺產守護好,讓歷史文脈傳下去。山東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山東課題研究,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6項、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5項,“海岱考古”品牌持續擦亮。近年來,山東考古發現的舊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文化,構成文化譜系完整、文脈傳承的發展鏈條,為推進文化“兩創”提供強大的原動力。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表示,將按照“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深入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把山東考古置於全國考古大局考量,推進跋山遺址、稷下學宮遺址等主動性考古項目,提檔升級國家、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不斷開創考古工作新局面。

  文化“兩創”,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走向大眾。和韓熙載一起通過夜宴圖穿越回北宋,與趙明誠、李清照“對話”……青州博物館數字化工程讓文物鮮活可觸,新館開館以來已吸引36萬余名游客前來參觀。山東在全國率先出台博物館改革發展實施意見,充分利用文物藏品資源打造精品陳列展覽,激發發展活力。目前,全省博物館達812家,其中國家一級館數量32家,均居全國第一﹔國有可移動文物286萬余件(套)、居全國第三,全部實現數字化保護。“海岱日新”“禮運東方”展覽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項目。

  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傳統美德融入日常

  “我現在自己生活,志願者經常上門,打掃衛生、洗衣服,還和我聊天解悶。”談起村裡的志願服務活動,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85歲的村民武從龍說。武家村的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為70歲以上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這一“相約黎明”志願服務活動已持續了4年。

  武家村黨支部書記武波說,孝善文明風尚已深入人心,參加志願服務,大家都很積極。現在,村裡常態化開展百姓儒學節、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弘揚傳統美德,涵育文明風尚。

  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現實。推動文化“兩創”,山東在全社會倡樹“自律助人、孝老愛親、誠信利他、節儉綠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推出大眾通俗讀本《如此生活》,選樹發布“齊魯誠信之星”,確定2000多個基層示范點,各地因地制宜建設美德街區、美德公園、美德基地等生活場景,開展“反對浪費、文明辦事”移風易俗行動,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同頻共振。

  這個夏天,淄博市桓台縣果裡鎮樓裡村對兒童廣場進行翻新。村黨支部書記段立剛在微信群裡招募志願者,馬上就有40多位村民報名。

  進行志願服務兩小時可獲得一分美德積分,可抵五元錢,能在村超市進行等值消費。年底村裡評選先進,積分還可以“加成”。段立剛介紹,過去要花錢雇人干的活兒,現在大家都搶著干、排隊干。“小積分之所以帶來大變化,原因在於這種機制很好地把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融入了鄉村治理的現代手段中。”段立剛說。

  馨香縷縷,潤物無聲。推動傳統美德融入日常,山東不斷創新。出台統籌推進美德山東和信用山東建設等創新舉措,確定34個試點地區,分階段、有重點推進工作,讓“信用有價”在各領域、各行業、各場景“看得見、摸得著”。成武縣九女集鎮鹿樓村漢服加工廠老板張洪慶,被評為村級“美德誠信模范”。成武農商銀行客戶經理王顯亭上門為他辦理了“美德信用貸”10萬元。

  倡樹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全省共有近2500萬名志願者參與到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中來,精准對接群眾需求,引領文明新風尚。去年全省開展的有關專題調研和問卷調查顯示,99%的群眾認為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很有必要,91%以上的群眾參加過相關活動。

  山東提出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家庭育人基礎作用、社會育人支撐作用、網絡育人賦能作用、心理育人保障作用。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在全國率先實現大中小學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立省教師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70所學校入選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全省建成154個尼山書院,2.4萬個鄉村、社區儒學講堂,探索出“圖書館+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儒學講堂”等傳承普及模式,為弘揚傳統美德、涵養文明新風提供了有力保障。

  美德場景推陳出新,美德信用持續深化,美德榜樣示范引領,美德踐行蔚然成風。齊魯大地上,美德健康新生活越來越深入人心。

  跨界融合,搭建平台,共促文明交流互鑒

  在大善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創作間,一位位手工藝者在桌前忙碌著。區別於機器的“格式化”“統一化”,民間手工藝人將精妙巧思刻在紋路之上、編進絲縷之中,賦予了每件作品不同的價值。

  汶上縣這家成立於2019年的公司,注重利用文化創意賦能傳統文玩首飾,通過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在民間手工藝人的指尖下闖出“大市場”。目前,該公司擁有設計、制作、銷售等工作室4000余平方米,團隊近500人,有篆刻、結繩、銀飾、布藝四大類3000多種產品,累計線上交易額超1億元,帶動線下營銷超3億元。

  目前,全省共有各類手造企業和經營業戶120多萬家、年產值1600多億元,直接從業人員400余萬人。

  濱州海瓷、聊城東昌葫蘆、威海金鑲玉錫雕、臨沭柳編、菏澤木雕、淄博陶瓷琉璃……這些令人愛不釋手的“山東手造”,不僅把傳統活力與底蘊展現得淋漓盡致,也為鄉村振興“賦能添彩”。

  我省將鄉土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實施方案》重要內容,持續探索非遺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莒縣“世唯一”莒繪為農村婦女群體搭建就業平台,開展產品制作、產品繪畫、電商銷售等多項培訓。高密市昌盛泥塑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探索“支部引領、匠人授藝、群眾參與”的人才培育模式,帶動周邊5000余名群眾就業。

  “依托非遺資源,創意設計、打造一批齊魯鄉村手造品牌,壯大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文善常介紹,我省注重引導優秀民間藝術融入生活、融入產業,帶動10萬多農村群眾就近就地就業﹔2023年以來,全省共培育“山東手造”區域公共品牌20個、重點企業20家。

  25.5億元,31.8億次!這是去年山東赴北京開展“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專題推介活動所達到的交易總額和話題全網傳播量。近年來,山東手造、山東文旅出圈又出彩。

  經常參加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嘉賓,都會發現一個喜人的變化:近兩年來,來自全球各地的嘉賓在開展交流研討之余,還能把玩“山東手造”,身臨其境體驗傳統文化。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認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東手造”產品在尼山論壇上集中展示,不僅創造了經濟價值,也成為各地推動文化“兩創”的嶄新“文化符號”,贏得全國、世界范圍的喝彩。

  自2010年創辦以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立足“四個講清楚”,聚焦世界不同文明對話,逐步發展成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劉續兵多次參與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他告訴記者,尼山論壇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近兩年,參會嘉賓除了專家學者,還包括外國政要、前政要,駐華使節代表,國際組織代表,友好省州、城市代表等,“朋友圈”越來越大。

  “數字+文化”,融出新活力,開拓了文化產業的多元市場。在菏澤,全市農村電商直接從業人員超8.5萬人,約57萬人通過電商產業鏈延伸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曹縣依托1.4萬余個網店,僅去年就實現漢服銷售額72億多元。青島東方影都不斷強化“超強大片”特產地品牌效應,在前不久揭曉的大眾電影百花獎提名名單中,4部電影均在東方影都攝制完成。

  金秋的齊魯大地,迎來文旅“狂歡”。

  在紅嫂家鄉沂南縣,當地群眾表演的《婦救會》《識字班》《北海銀行在沂蒙》等“小戲小劇”,在石板小院裡上演,讓人們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接受紅色文化洗禮。沂南縣文旅局局長董守勝介紹,“小戲小劇”已演出6400余場次,吸引游客35萬余人次。各地推出“小戲小劇”群眾演群眾看文化活動,共自編自演小戲小劇1.1萬多個,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東部“千裡濱海”、西部“魯風運河”、南部“紅色沂蒙”、北部“黃河入海”、中部“長城尋跡”——山東五大主題廊道累計建成1754公裡,將廊道上的景點連通起來﹔推進旅游民俗集聚化規模化發展,目前已創建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鎮6個、重點村48個,省級精品文旅名鎮77個,為“好客山東”“景”上添花。

  從熱血的“村BA”到熱鬧的“村晚”,從生活氣息滿滿的黃河大集到熱熱鬧鬧的鄉村文化旅游節,從“單打獨斗”的景點景區到穿珠成鏈、協同發展的“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如今,行走在齊魯大地,文旅深融合、跨界大融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不斷被看見、被重塑、被升華,為人們的美好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不竭力量。 (趙琳)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