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互促,城鄉融合 “莒南好例” 是怎樣煉成的?

一邊是充滿活力的農村 一邊是鎮域工業集聚區
城鄉融合“莒南好例”
圖為大店鎮四角嶺村和美家園。
圖為山東金鵬磨料磨具有限公司車間。
金秋時節,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四角嶺村成片的沃野中稻浪滾滾,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彎腰抬手托起稻穗看了又看,四角嶺村黨支部書記耿洪強又一次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村子裡,在符合村庄規劃的前提下,按照“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目的,四角嶺村高標准建設“和美家園”,新建安置區可安置居民448戶,原村拆遷后可節約土地300多畝,安置區水、電、氣、暖、路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
一邊是充滿活力的農村,一邊是鎮域工業集聚區。就在四角嶺村不遠處,不少磨料磨具企業的生產車間內,四角嶺村村民埋頭苦干,在他們手中,一件件產品不斷走下生產線,一部分在國內銷售,一部分漂洋過海到國外市場。
“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1957年10月,毛主席對莒南縣厲家寨戰天斗地整山治水的事跡進行批示。從此,名不見經傳的厲家寨一舉揚名,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作為農業大縣,莒南縣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很多類似厲家寨的“好例”。新時期,面對新的發展要求,莒南縣以城鄉融合發展為目標,聚焦鎮域自身空間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局限破解,全面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創新設立鎮域工業集聚區,以工帶農、以工興商、三產融合,力促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發展,一個城鄉融合的“好例”初露端倪。截至目前,莒南縣設立工業集聚區9個,總規劃面積3萬畝,集聚服務規上工業企業92家,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1家。“2024年上半年累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0.84億元,佔9個鎮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4.6%,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的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莒南縣副縣長鄭軍說。
合作社代管農田
農民進集聚區工廠
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要以更有力的舉措引導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現在的地由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來耕種、管理,效率更高,收成更好。”耿洪強說,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四角嶺村採取“支部+農戶+農場”的路徑,創辦莒南縣興嶺土地股份合作社,擁有大型機械100余台套,年增加村集體收入30余萬元。合作社生產技術也在不斷改進,水稻由原來的傳統人工插秧發展到現在的無人機播種、機械覆膜種植、機械插秧﹔水肥一體化設施精准施肥,按需打藥﹔全自動無人機和拖拉機,實現機械與北斗系統5G技術有機融合,手機點一下就能自動耕地、播種、打藥。
“合作社培育的小麥品種觀奇4號到觀奇11號,種植面積已達到15萬畝,以后可實現每斤1元多錢的小麥到近3元的麥種的升值。”耿洪強說,村裡新上了水稻、面粉加工生產線,注冊“沂蒙禾園”“沂蒙谷潤”品牌,每年僅加工車間就將為村集體增加15萬元收入。
農田由技術“代管”,農產品產業鏈也在不斷延長,但農業所需勞動力逐漸減少,農民離開農田,該去哪兒就業?
“很多工人都是周邊村子的村民,車間裡按件計酬,多勞多得,干得多的一個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山東金鵬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史興振說。
農民進廠,能有合適的崗位嗎?錨定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莒南縣推動鎮域經濟發展以及適應不同階段的需求,“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依托良好的傳統產業基礎,按照“穿珠成盤,連片成群,抱團發展”的工作思路,聚焦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地產品產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等4個主導產業,發展了大店磨具、板泉柳編、澇坡橡塑、相溝飼料、洙邊茶葉、道口日化等主導產業突出、特色鮮明的鎮域工業集聚區,現在已初步打造用工過2萬人的條編柳編和木材加工產業集群、用工1.2萬余人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用工超1萬人的磨料磨具產業集群和食品加工產業集群以及用工超5千人的茶產業集群。工業集聚發展,充分激活了鎮域經濟,鎮域工業集聚區周邊聯動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72家,初步形成“十群百企興百村”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近10萬群眾就業。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激活集聚區企業活力
做優培強鎮域經濟,為城鄉融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沒有落后的產業,隻有落后的技術,莒南縣重點圍繞產業和企業發展需求,深入落實科技“翅膀工程”,開展“高校+產業”專題合作,引導企業及時進行改造升級,推動產業煥新,保持產業競爭力。
樹立“改擴建也是招商引資”理念,莒南縣通過做大做強現有企業,加大對現有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鼓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行改擴建。“2022年以來,莒南縣鎮域工業集聚區內企業實施投資過500萬元工業技改項目119個,完成技改投資21.3億元。”莒南縣工信局局長孫崇好介紹,大店鎮工業園(集聚區)積極推動磨料磨具產業由中低端向高端化躍升發展,培育了原料加工、磨料供應、配件服務、磨具生產企業300余家,拉長了產業鏈、保障了供應鏈、構建起磨料磨具產業生態鏈。2023年實施技改項目16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發明專利10個。
“大店鎮的磨具磨料產業雖然是傳統產業,但經過多年的轉型發展,涵蓋了原料生產、配件生產、磨具制造、產品包裝、銷售以及設備生產維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實現了降本增效,質優價廉,在國內同類產品中競爭力最強,產品市場份額大,年產量20萬噸以上。”大店鎮黨委書記陳立明介紹,磨具磨料產業已帶動周邊1萬余人就業,人均年工資性收入6萬元。
此外,臨沂鑫海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與山西太鋼不鏽鋼股份有限公司強強聯合,先后建設的煉鋼、熱軋、熱酸退等項目均已投產達效,冷軋項目開工建設﹔山東亞新塑料包裝有限公司在傳統包裝印刷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新上了智能數字印刷生產線,今年11月將竣工投產﹔山東碧海包裝材料有限公司新上三期無菌包裝項目,到2025年末,預計全縣液體食品無菌包裝材料產能將達到340億包,佔全國市場份額的35%左右,成為全國最大的無菌紙盒灌裝機和包裝材料生產基地。
同時,莒南縣做好招大引強,完善縣、鎮一體招商機制,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2022年以來,產業集聚區內累計招引落地總投資10.8億元的諾博德年產60萬立方米高性能復合新材料項目、總投資5.2億元的天璐年產1000萬套智能儀表配件項目、總投資2.6億元的裕厚記年產1億副勞保手套項目等過億元項目75個,完成投資57.4億元。
以工帶農興商
發展精深加工特色地產品
農產不加工,到頭一場空。農產品加工,一頭連著農民與農村,一頭連著消費者與城市,是破解城鄉“壁壘”的“推動器”。莒南縣堅持用工業思維抓農業,用工業思維引領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初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
“鄉村振興的根本在‘三農’上,隻有把農產品形成從種子到種植、到精深加工、再到市場銷售的完整產業體系,產業才能穩健發展,才能實現增產、增效、增收。”莒南縣副縣長朱禮珂說。
鎮域工業集聚區依托莒南縣年產量過10萬噸的花生、年出欄量達100多萬頭的生豬、年產值過6億元的果蔬和產值過5億元的茶葉等本地農產品資源,深挖項目,累計招引或帶動周邊招引落地總投資12億元的紅薯深加工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北方國際雲茶倉全產業鏈建設項目、總投資5.7億元的新農肉制品深加工項目等過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29個,形成產業集聚。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農業企業加工轉化和合作社農產品生產規模優勢,推動農產品就近轉化增值。推行“合作社+企業+訂單生產”模式,在大店、石蓮子、相溝等集聚區,試點草莓、蔬菜、糧油、紅薯等訂單生產和保護價收購政策,在石蓮子、道口、相溝等集聚區,推動合作社農產品入股食品深加工企業試點,降低企業資金壓力,讓合作社和農戶共享增值利潤。
在相溝鎮甘薯產業技術體系“萬畝片”示范區,一些早熟的紅薯品種原本深綠色的葉片已轉為褐綠相間,掀開紅薯藤,挖開紅薯壟,飽滿的果實便呈現在眼前。依托紅薯種植,相溝鎮打造山東甘薯產業發展中心,延長紅薯產業鏈,進行紅薯產品精深加工。“相溝鎮甘薯年產26萬噸,但是原來甘薯深加工企業隻有3個,年可加工甘薯僅有1.2萬噸,佔比不到5%。為打通甘薯全產業鏈,提高甘薯附加值,我們投資建設山東甘薯產業發展中心項目,包括研發樓、玻璃溫室育苗棚、加工車間和存貯冷庫等,延長紅薯產業鏈。”相溝鎮黨委書記劉祥軍介紹。
同時,按照“以商帶工、以工興商、工商聯動”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臨沂商城市場帶動作用,依托鎮域工業集聚區聚力打造“專業突出、布局合理、設施完善、關聯度高”的商城地產品產業園,引導中小散地產品企業入園和地產品項目落地,實現現有地產品制造業產能的再整合和新增產能的鏈式提升。目前,集聚區內已集聚山東金鵬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山東景元記勞保用品有限公司、山東賽強新材料優先級公司、臨沂雙豐密封件科技有限公司等產值過5000萬元商城地產品企業51家,新落地北方國際雲茶倉、諾博德高性能復合新材料等商城地產品項目16個。謀劃打造北方國際雲茶倉產業園、高端不鏽鋼制品產業園、橡膠橡塑產業園、文化傳媒和軟包裝產業園、日化用品產業園、綠色食品產業園、木業家居產業園及輕工產業園等地產品園區8個。
聚焦配套服務,保障發展要素。支持縣級平台公司參與集聚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6.6億元,重點推進集聚區內道路、水電、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提升集聚區內道路100余公裡,集聚區承載力不斷提升。統籌政策保障,發揮政策疊加助推效應,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實現各集聚區產業互補、資源共享、錯位發展。強化要素支撐,明確了金融、土地、服務等各類政策要素向集聚區重點傾斜的工作原則,今年以來,先后保障集聚區內項目用地803畝,出台“木業貸”“茶葉貸”等40款信貸產品﹔加強人才引育,利用在上海、青島等地建設的4處“人才飛地”,幫助集聚區內企業異地引進高學歷科研人才32名,轉移轉化高校技術47項。(王思晴 杜輝升 徐俐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