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更高效 幸福更“有感”(評論員觀察)
優化政務服務、更好利企便民,隻有進行時,沒有終點站
保持永不懈怠的心態、付出一以貫之的行動,持續推動政務服務煥新升級,全面推廣“高效辦成一件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從環節到內容都“盡精微”,才能讓群眾少操心,增強辦事獲得感
“工作太忙抽不出時間”“天氣太熱難以出門”,如何破解辦事難題?今年夏天,浙江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行政服務中心面向全市提供政務增值預約服務。該中心每周二、四推出夜間辦理窗口,同時深化周末窗口服務,努力做到“時時有人管,事事有人辦”。
廣場舞噪聲擾民,找哪個部門解決?在廣東深圳,隻需打開“@深圳—民意速辦”微信小程序提交投訴,便可實現一站式辦理。相關單位接訴即辦,市民實時查詢辦理進度,還可給出評分,不滿意退回去重辦,“整個過程像網購一樣方便”。
無論是晚間辦事“不打烊”,還是快速解決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都令人感受到改革創新的問題導向與民生溫度。這也從一個切口帶來思考:優化政務服務、更好利企便民,隻有進行時,沒有終點站。
政務服務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獲得感。“辦事方便嗎?”“一站式做到了嗎?”“居民們平時都反映哪些問題比較多?”……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多次走進當地的政務服務中心或便民服務大廳,察民情、聽民聲。
一個事項的辦理,就如同一面為民服務的鏡子。“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近年來,各地不斷推進政務服務提質增效,“辦事越來越方便”成為人們的真切體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著眼未來,尤應保持永不懈怠的心態、付出一以貫之的行動,持續推動政務服務煥新升級,全面推廣“高效辦成一件事”,讓群眾幸福更“有感”。
以百姓心為心,在制度設計上想深一步。群眾辦事,事關切身利益,往往十分具體。如何破解政策兌現遲、慢、繁、難等問題?就近辦、異地辦是否還存在改進提升空間?有沒有充分考慮特殊群體的實際需求?無論是制定新政策還是完善既有措施,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從環節到內容都“盡精微”,才能讓群眾少操心,增強辦事獲得感。
創新方式方法,從服務供給上遞進一層。山西與京津冀等省份深化“跨省通辦”合作,群眾無需來回奔波,即可就近辦理相關地區的不動產登記業務﹔上海新增多項“免申即享”服務,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浙江設置“跑一次沒辦成兜底窗口”,專治辦事“疑難雜症”﹔福建聚焦孕產婦和新生兒等特殊群體,在醫院內設立醫保服務站,一站式辦理“出生一件事”集成套餐……實踐表明,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主動服務、靠前服務方面,創新的空間非常廣闊。
打通卡點堵點,於數字賦能上持續加力。推進電子政務,有利於解決“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實名用戶超10億人,政務數據共享服務超5000億次,全國90%以上的政務服務實現網上可辦。惠企政策盡快落到實處,高齡補貼及時發放到人……以“免申即享”為例,系統梳理政策條件和適用規則,強化數據歸集共享、精准匹配,用“系統篩選”代替“自主申報”,避免了一次次填表、跑手續。善用數字技術,著力提升平台聯通程度、流程再造能力和場景統籌效果,就能推動公共服務更加普惠便捷,實實在在增進民生福祉。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高效辦成一件事”2024年度新一批重點事項清單》,涵蓋企業經營發展和個人生活、安居、就業、教育方面的8個重點事項。因地制宜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既“辦成一件事”,更“辦好一類事”,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才能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13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