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印記·其時有我 | 膠東特委誕生地歷史陳列館:膠東革命之火從這裡點燃
那是個黑暗動蕩的年代,壓迫剝削與外敵侵略的陰霾籠罩著中國,那也是個波濤洶涌的年代,各地如火如荼的共產主義運動強烈影響著威海的青年人。民族仇、階級恨,激發起威海人的愛國熱情和政治覺悟,密林深處播火種,大山深處起風雷,膠東革命之火從這裡點燃。
張靜源、劉經三、劉鬆山三名首屆膠東特委成員雕像
膠東第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機構——中共膠東特委誕生了
在乳山市馮家鎮北劉伶庄村的膠東特委誕生地歷史陳列館中心位置,豎立著三座雕像,他們是張靜源、劉經三、劉鬆山三名首屆膠東特委成員。九十多年前,膠東第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機構——中共膠東特委在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誕生,並領導了膠東地區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為中國革命寫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雖然黨組織在膠東大地蓬勃發展,但各地黨組織存在著多頭領導、分兵作戰的局面,缺少橫向聯系,迫切需要一個集中的黨組織對膠東分散的黨組織進行統一領導。
早在1931年2月的時候,山東省委就提出了“整頓所屬各縣工作,准備成立膠東特委”的計劃。
兩年后,也就是1933年初,張靜源受山東臨時省委委派,到牟平、海陽邊區籌建膠東特委。當時,張靜源攜懷孕4個多月的妻子李淑德來到了北劉伶庄村,與當時的牟平縣委書記劉經三接上關系,並選擇敵人統治薄弱的牟海交界的霄龍寺(位於現在的乳山市內),建立了黨的秘密聯絡機關——霄龍寺雞鴨公司。雞鴨公司的主要任務是印制和保存黨的機密文件﹔密藏和轉運槍支彈藥﹔與膠東各地黨組織聯絡,了解情況,檢查部署工作等。
1933年3月的一個晚上,就是在這間土房裡,張靜源向參會人員傳達了山東省委的指示,宣布成立中共膠東特委,決定由張靜源任書記、劉經三、劉鬆山任委員。自此,膠東大地上,西至萊陽、東到榮成的數十個各縣級黨組織有了統一的領導機構。
1938年5月,中共膠東特委成員在黃縣合影
他們,為了黨的事業奮斗到底
膠東特委剛籌建時,由於經費緊張,作為鄉紳的劉經三綁架了自己的父親劉岐峰,索要贖金300大洋,用作特委活動經費。事后,劉經三寫了一封信告訴家裡人,自己不孝,之后事業有成,定當加倍奉還。
革命的火炬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環境越是艱難,堅守初心的“火炬手”們就越是百折不撓,前仆后繼。張靜源為了革命四處奔走,發展黨員,培育中堅力量,讓革命的種子在膠東生根、開花、結果。不幸的是,也就是1933年10月,張靜源在萊陽處理黨內事務時,被黨內投機分子徐元義暗殺。
張靜源生前曾說過:“我要為黨的事業奮斗到底!如果我死了,能立2尺長的小碑,寫上‘社會主義者張靜源’,我就心滿意足了。”
理琪起草的《給各級黨同志的一封信》
“天福英雄是理琪,獻身革命國忘私”
“同志們,膠東已到活躍滿地的世界了。我們隻有反抗,隻有斗爭。山東努力的斗爭方是我們的出路。”“我們要做充實的准備,以期達到建立卓越無比的游擊戰。”這是中共膠東臨時特委書記理琪在起草的《給各級黨同志的一封信》的內容。彼時正值“一一·四”暴動后,膠東特委領導成員大部分犧牲。理琪從上海輾轉來到文登,著手整頓黨組織,在溝於家村成立中共膠東臨時特委。
根據山東省委的指示,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組織領導天福山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打起了膠東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面大旗。
1938年2月初,日軍3000余人侵佔了青島、煙台等地,理琪率領第三軍在文登、牟平一帶以游擊戰形式打擊、牽制敵人。在雷神廟戰斗中,理琪率部突圍身中數彈,仍堅持指揮戰斗,最終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時年30歲。
郭沫若曾題詩:“天福英雄是理琪,獻身革命國忘私。當年猛打雷神廟,今日高標星宿旗。萬代東風吹海隅,一方化雨仰宗師。文登多少佳兒女,接力還須步伐齊。”
膠東特委在黑暗中應運而生,引領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后繼。他們的忠誠與激情,硝煙與吶喊,犧牲和悲壯,挫折和崛起,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感慨和思索。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踏著紅色足跡,回望革命歷史,在威海這片熱土之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凝聚著情感,感召著力量。生逢盛世,唯有堅毅執著、接續奮斗,才無愧於先烈、不負這盛世。(鄭雲歌 姚瀟雨 王彬 王慧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