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教授王芬入選2024年全國“最美教師”
在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教育部9月10日向全社會發布了2024年全國“最美教師”,10名個人和1個團隊入選。其中,山東大學教授王芬獲評全國“最美教師”,是我省今年唯一入選者。
王芬現任山東大學考古學院院長、歷史學院與考古學院黨委副書記、博物館館長。20余年來,她始終奮戰在考古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一線,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扎實學習和踐行教育家精神,致力培養考古專業人才。
“教育是一項需要情懷、良知、高尚道德來共同鑄就的偉大事業,值得我們為之奮斗終身。”王芬以行為重,著力於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講台、田野和實驗室都是她的課堂。她深耕田野考古和實驗室教學,先后帶領10個年級的本科生、16個年級的研究生長期扎根田野,在即墨北阡、鄒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鎮垓下等遺址高質量完成考古實習任務。
她負責“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田野考古學”“考古學理論與方法”“新石器時代考古”等課程的講授,相關課程獲評“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虛擬仿真課程和山東省一流本科課程等。作為考古組負責人,王芬5年來帶領團隊講授“中華民族歷史與精神”通識核心課程,2005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受眾本科生涵蓋全校30多個院系約8萬人次。
王芬潛心於考古學國家急需人才培養,依托考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科技考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一級博物館等平台,與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14家單位簽署學生聯合培養協議,探索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從本科到博士的貫通式考古學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科建設”聯合發展的新驅動。
中國考古學歷經百年發展,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99年以來,王芬長期參與和美國耶魯大學合作的魯東南兩城鎮聚落考古,該課題設計和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模式是中外合作考古的成功案例。
王芬主持的即墨北阡考古項目創新性探索史前貝丘基層聚落的田野操作和綜合研究,她從人骨同位素、食物結構角度,首次提出並運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討古代居民的食物結構,具有創新性意義。王芬還帶領團隊首次在國內提出“化學考古”,通選課教材《化學考古》獲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並即將出版。
2016年以來,王芬聚焦中華文明起源等課題,負責的焦家古城考古確立黃河下游地區目前年代最早的城址。這是一處原生型“古國”的代表,極大地延伸了歷史軸線,有力實証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多年來,王芬致力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展覽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2018年,山東大學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這是高校考古實習成果首次以遺址特展形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該展覽精選230余件文物,運用場景復原、三維成像、數字視頻等技術手段,講述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2023年,山東大學與良渚博物院聯合舉辦“東方五千年——焦家遺址與良渚遺址聯展”,與山西博物院聯合舉辦“東成西就——兩個十大考古發現與中華禮之源”等展覽,讓文物和考古走向大眾。(王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