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人民日報看山東

人民日報關注章丘石子口村:長城古村 點石成金

2024年08月18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生活在這,打心眼裡覺得幸福”

本報記者 李 蕊

樹蔭下,小馬扎一支,一老者不緊不慢坐下來,呷一口茶,輕搖蒲扇,娓娓講起齊長城的傳說﹔幾名游客圍在旁,聽得津津有味,伴隨著老者的講述,思緒穿越回金戈鐵馬的歲月。

老者名叫畢於漢(見圖,受訪者供圖),年近80歲,家住山東章丘石子口村,與萊蕪搭界,坐落在錦陽關西、長城腳下,居山澗之中。

“村如其名,石子口村,遍地是石頭。”跟隨畢於漢的步伐,漫步村內,溪水潺潺,古樹蔥郁,古井悠然﹔建筑皆與“石”有關,房屋用石頭壘成,木頭檁梁、山草苫面﹔道路均為石板路、石台階或石砌路面。

出村向東南方向而行,登上山脊,站在錦陽關閣樓,向西瞭望,長城蜿蜒起伏、繞嶺盤山,似銀蛇擺尾。“山脊、閣樓,這些都是我小時候玩過的地方。你看,像不像一幅畫?”畢於漢指指眼前的風景,“我的家就在山腳下,生活在這,打心眼裡覺得幸福。”

在畢於漢看來,長城見証了石子口的變遷,也改變了村子的“命運”。“多年前,村子還是個窮窩窩。遍地是石頭,種庄稼不長,大伙改種樹,可村子藏在山溝溝裡,交通不便,果子賣不動﹔老百姓地裡刨不出幾個錢,隻能外出打工,有手藝的去打鐵,沒手藝的干粗活。”為養活一家老小,畢於漢出村當起裝卸工,“村裡多數房子都閑置了,有的房頂沒了,有的已經塌了。”

2017年,返鄉創業大學生孫同山與團隊正在濟南周邊尋找山村,計劃打造民宿,發展鄉村旅游,一番調研后,選定石子口村。“村子有獨特資源優勢,倚靠長城,錦陽關、烽火台、古山寨等古跡風貌完整﹔建筑由石頭砌筑,保留了原始村落風貌,韻味足﹔鄉村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生態好。”孫同山說。

近年來,村裡爭取資金,修公路、建廣場、治河道,配套設施日益完善。“開發要因地制宜、以保護為主,尊重村落原貌。”孫同山說,“石頭是村子的特色。我們租借民房加以改造,保留了獨具特色的石頭房,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固修繕、‘點石成金’,打造外朴內秀的特色民宿。”

一處處古老的石頭房煥新生,村裡同步設計旅游線路,通過長城將景點串珠成鏈,游客搭乘小火車,可一覽長城風貌、尋覓歷史遺跡﹔閑置民房、倉庫變咖啡館、露營地,每逢周末、節假日,游客成群,民宿總是“一房難求”。

發展旅游,村民跟著富了口袋。小巷裡,專門開辟了“山貨一條街”,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清晨,畢於漢就常到山上挖些中藥材、野菜,擺上地攤,供游客挑選。

“忙時,一天能賺好幾百塊嘞。”畢於漢拍拍腰包。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裡每月為老人發養老錢,開辦“幸福食堂”,75周歲以上老年人每周吃一次免費的午餐……“現在吶,幸福指數‘節節高’!”

石子口村深挖文化資源,策劃“長城鄉村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村民們發揮才智、自導自演“草根節目”,有的編排“三句半”,有人唱起呂劇……長城腳下,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文化活動輪番上演,2023年,石子口村一年接待游客超13萬人次。

畢於漢也不閑著。他生在長城腳下,對長城的感情根深蒂固﹔年輕時,他念過書、有文化,對村子發展、齊長城的故事門兒清,於是,他化身“宣講員”,見到游客、來研學的孩子們,便主動上前講述。

“長城不僅僅是一道大牆,它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是養育我的地方。”畢於漢說,“向游客講述長城的故事,幫著大家讀懂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是我的光榮。”

年紀漸長,最近兩年,畢於漢眼睛花了,耳朵也背了,可嗓門依然洪亮。

“要說‘石子口’三字來歷,得從齊長城說開去……”話音落,他走向人群,眉毛一揚,手一揮,講起長城的故事來,腰板筆直,話語鏗鏘。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8日 06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