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 始於“顏值”終於內涵,曹縣漢服這樣吸引年輕人

華服古韻起新潮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傳統服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展現出獨具特色的美學氣韻。從博物館裡的展陳,到舞台藝術的呈現,再到當代生活的融合……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並熱愛傳統服飾,賦予傳統服飾旺盛的生命力,豐富拓展國風國潮的當代表達。本版“Z世代 中國風”欄目推出特別報道,關注年輕一代對傳統服飾的傳承創新,感受Z世代蓬勃的創造活力、強烈的文化自信。
——編 者
傳統服飾愛好者劉靜茹——
愛上漢服,始於“顏值”終於內涵
本報記者 李 蕊
“咚咚噠……”伴隨音樂節拍,視頻裡,梳著高馬尾,穿著白短袖、牛仔褲的一名姑娘出場。忽地,她搖身一變,換了模樣——綰起發髻,化好妝容,著一襲唐裙,衣袂隨步伐輕擺,一顰一笑,明媚動人。
在山東曹縣,記者見到了這個視頻中變裝的姑娘。她叫劉靜茹,出生於2006年,是曹縣職業教育中等專業學校的一名學生。
最近幾年,曹縣漢服產業快速發展,國潮風也吹進了校園。第一次見到穿著漢服的學姐時,劉靜茹的眼睛發亮:“社團招新時,她們身穿不同風格的漢服走在校園裡,深深地吸引了我。”
劉靜茹對傳統服飾的熱愛,始於“顏值”終於內涵。起初,她只是被服飾外在的色彩、形制所吸引,但加入漢服社后,她逐漸開始了解傳統服飾背后的文化之美。“不同朝代的服飾有不同的特色,我喜歡唐制服飾,大氣飄逸,優雅華麗。”劉靜茹說,“了解傳統服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學習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我了解到唐制服飾的風格特點與唐代繁榮的經濟、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息息相關。”
服飾是文化禮儀的載體,與傳統服飾結緣后,劉靜茹不僅會根據服飾,模仿各時期人物的妝容,還會學習相應的禮儀規矩、形態舉止。“比如,‘叉手禮’是唐代常見的一種禮儀,用來表達尊重和敬意。”她將兩手交叉於胸前,身體微微前傾,“左手要握住右手,右手大拇指則要上翹。”
越了解,越熱愛。漸漸地,劉靜茹萌發了一個想法:要將傳統服飾之美傳播出去。組織“漢服游”進景區、編排系列舞蹈節目……一到節假日,劉靜茹便和漢服社成員們到附近的景區進行展演。“閑下來時,我喜歡琢磨每一個動作細節,希望能吸引更多人關注漢服。”劉靜茹說。
隨著短視頻的興起,傳統服飾走入了更多人的視野。“最近一年,我看過不少網絡博主拍攝視頻,穿著傳統服飾變裝、踏青、旅行,我也在學著制作這類視頻。”劉靜茹滑動手機屏幕,展示拍過的視頻,“你看,最近馬面裙爆火,我就拍了一條變裝視頻。我是初學者,水平還得再提升呢。”
“我希望更多人看到,傳統服飾不僅僅是漂亮的衣服,背后還沉澱著深厚的文化。”劉靜茹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6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