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專題>>紅色印記

紅色印記·其時有我② :依托轆轤把胡同有利地形 70余人成功擊退日偽軍2000人

2024年08月12日16:09 | 來源:大眾報業·海報新聞
小字號

在濱州博興純化鎮東王文村,有處舊巷名叫“轆轤把胡同”,因其布局狀如數個相連的轆轤把而得名。雖說普通,但此地卻因一場戰役,讓它留下了歷史的記憶。81年前(1940年3月3日),王文戰役在此打響,八路軍在極為不利的局面下,憑借轆轤把胡同有利地形和獨特優勢,以70多人成功擊退日偽軍2000余人,打下了八路軍開辟小清河以北地區第一仗。

濱州博興純化鎮東王文村內的轆轤把胡同

從濱州市裡驅車1個多小時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到達了博興縣純化鎮東王文村,道路旁的“轆轤把胡同”“王文抗戰舊址”兩塊紀念碑讓記者知道已到達了今天採訪的目的地。記者在“王文抗戰舊址”看到,一處舊房子外幾名工人正在壘著院牆,據東王文村黨支部書記趙永生介紹,現在正在開展抗戰遺址修復工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王文抗戰遺址進行保護性修復。

村子裡的部分房屋已經倒塌,有的隻剩下牆基

泥土路、土坯牆、麥秸頂……胡同裡的不少房屋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只是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看不出當時槍林彈雨的痕跡。當記者在路邊觀察胡同口的一座房屋時,75歲的趙洪彬老人從胡同深處緩緩走來,他帶記者參觀了轆轤把胡同,並講述了王文戰役中的故事。

趙洪彬向記者介紹村子的規劃發展情況

趙洪彬是東王文村人,8歲時搬進了村裡,他參與村裡工作20余年,涉及王文抗戰舊址的修復、規劃等工作,他也一直參與。如今他又當起了講解員,村裡有來參觀的,他都會把從老人那裡了解到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趙洪彬告訴記者,在他之前村裡還有兩人擔任過村裡的講解員,但目前因年齡偏大,這項工作轉到了他的手裡。

房屋根據原有的模樣進行修復

趙洪彬介紹,轆轤把胡同的街巷結構比較特殊,形狀類似舊時打水用的轆轤把,圍繞居所東西南北都有進出口,但從每個胡同口往裡面看都是死胡同,進入到內部后會發現裡面四通八達。“‘王文戰役’就發生在這裡,當時咱們八路軍70多人打贏了日偽軍2000多人,就是利用了轆轤把胡同的特殊地形。”雖然不是親歷者,但講起那段歷史的趙洪彬慷慨激昂,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工人正在對房屋進行修復

回憶老人的講述,趙洪彬說,1940年3月3日拂曉,日軍糾集了盤踞在博興、廣饒、利津三個縣城和在史口、張許、玉皇堂等據點的日偽軍2000余人,將駐扎在東王文村的清河軍區后方司令部特務連團團包圍。一上午的時間裡,敵人組織了八次進攻,均被英勇的抗日軍民打退。我軍司令部、三排戰士和部分群眾雖然突圍成功並安全轉移,但一、二排的多名戰士和600多名群眾仍被敵人重重包圍在村內。當時敵人有2000多人,而我軍隻剩70多人。我方軍民依靠“轆轤把胡同”的特殊地形與敵人周旋,打得日軍暈頭轉向,經過一天戰斗,令日軍誤以為村裡兵力眾多,不敢纏斗,於是草草收兵逃竄。王文戰役中我軍有21名戰士壯烈犧牲,但在敵人數倍於己的情況下,消滅日偽軍77人。

紀念亭內石碑上的文字因年久風化已經開始模糊

一邊講述著曾經的故事,趙洪彬一邊帶著記者走進了轆轤把胡同。狹長的胡同能同時容納兩三個人並排通過,磚砌的地基、土坯的牆體是典型農家村居院落的特色。走進一處院落,記者看到,院牆上、屋內牆壁上都有著方形的孔洞,趙洪彬告訴記者,這些孔洞是用來放置煤油燈的,“在戰爭年代,通過孔洞還可以觀察外面的情況,當年打仗,八路軍也都是通過這些孔觀察、伏擊敵人”。

跟隨著趙洪彬的腳步,不一會記者來到了原先他家居住的房子旁,但因年久失修,如今隻剩下破敗的院牆和用青磚壘砌的牆基。趙洪彬告訴記者,就在他原先居住的房子裡,有村民曾在這裡被殺害。

王文戰役場景模型

趙洪彬介紹,東王文村於2010年被博興縣政府以“轆轤把胡同”之名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6月,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定名為“王文抗戰舊址”。如今,住在村裡的人們大都早已搬遷,隻剩下幾戶人家,村裡也正在進行保護性修繕,在趙洪彬保存的資料中,記錄了村子整修、演變的過程。

王文紀念烈士亭

為了紀念在王文戰役中犧牲的烈士,村裡修建了紀念亭,因時間久遠,亭子四面石碑上的文字已不太好辨認,但犧牲烈士的名字卻清晰可見。

“曾經經歷過那場戰役的老人大多不在了,這裡的歷史我知道得多些,有來參觀的我就給他們講講,我得接下這個接力棒,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趙洪彬看著正在施工的“王文抗戰舊址”十分堅定地說。(盧志強 張爽 郭峰 王衛 陳國棟 於淋凡)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