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紅色力量澎湃城市發展新動能

8月2日,廣播劇《我的乳娘》央廣中國之聲上線發布暨“乳娘情 乳山行”城市推介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廣播劇《我的乳娘》是乳山市弘揚紅色文化的又一力作,此次上線央廣中國之聲將向全國人民講述“紅色乳娘”的感人故事。
俯瞰乳山銀灘
近年來,乳山市深入挖掘本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印跡、文化體驗、魅力鄉村、產業發展等元素有機融合,從多個維度、不同層次將紅色文化與城市發展互融共通,持續放大“紅色+”效應,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紅色印跡:追尋革命先輩的鏗鏘足跡
“你就是我的親娘!隨著扑騰一聲跪地,乳兒發出聲嘶力竭的呼喊……”日前,乳山市新時代“紅色乳娘”宣講團走進威海職業學院,為師生們帶去一場別開生面的社科普及和生動鮮活的“思政課”,現場掌聲如雷鳴般響起,師生無不為紅色乳娘的大愛精神所感染、所震撼。
膠東育兒所舊址
乳山市坐擁豐厚的紅色歷史資源,這些紅色印跡無疑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乳山市政府對紅色遺跡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高度重視,加大對革命舊址、紀念館等的修繕與維護,力保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得以完好留存,累計挖掘、考証了118處紅色印跡,構建起脈絡清晰、史實清楚、系統完整的紅色文化體系。
馬石山烈士陵園、膠東育兒所紀念館、中共膠東特委誕生地歷史紀念館、膠東公學歷史陳列館、馮德英文學館……一處處紅色地標承載著激昂奮進的紅色基因。陳舊的槍炮、泛黃的書信、烈士的遺物,無不讓人深切感受到當年革命者堅定不移的信念和英勇無畏的勇氣。為使更多人洞悉這段歷史,乳山市精心組建了專業的講解團隊,馬石山紅色宣講團、新時代“紅色乳娘”宣講團,以及面向青少年的青年宣講團,他們用生動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傾情講述著一個個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讓紅色故事走進千家萬戶,讓紅色精神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
小學生在乳娘事跡陳列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
紅色是乳山的底色。為講好滋養民族精神血脈的紅色故事,乳山市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了一系列藝術精品。先后出版了《紅色乳山》等文藝精品力作,專題片《紅色的愛》《乳娘》榮獲中組部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一等獎﹔紀錄片《膠東乳娘》獲得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單元金獎並入選建黨百年百部優秀影片﹔舞劇《乳娘》、呂劇《苦菜花》成功入選慶3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還策劃了以話劇、紀錄片、電影故事片、報告文學為代表的“乳娘四部曲”,出版了長篇報告文學《乳娘》,進一步弘揚了波瀾壯闊的膠東革命歷史。
文化體驗: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當我踏入城市會客廳的大門,我立刻被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包圍。乳山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在這裡被精心梳理和呈現,如同一條清晰的脈絡,讓我看到了它發展的來龍去脈。”7月30日,在乳山市濱海新區的城市會客廳,一名參觀的游客不由地感嘆。
多年來,乳山市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著力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上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借由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讓群眾在領略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
城市會客廳做為展示乳山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承載著傳播城市形象、凝聚市民情感、吸引外來關注的重要使命。在規劃與建設中,乳山以文化體驗為羽翼,將濱海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和規劃融會貫通,從古老的漁村變遷到現代化的海濱新城,從傳統的漁業生產到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每一個階段都彰顯著乳山人民的奮斗與拼搏,打造出獨屬於乳山的城市特色的美好縮影。
作為“中國牡蠣之鄉”,乳山市不僅是將牡蠣培育成產值超100億元的全產業鏈,更是深耕牡蠣文化,建設了國內首個以“牡蠣文化”為主題的文旅產業園區——牡蠣歡樂城。歡樂城通過展示牡蠣的養殖歷史、加工工藝以及相關的民俗文化,讓人們深入了解了牡蠣產業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在文化園內還能親身感受乳山最具特色的祭海、大秧歌、婚嫁等民俗活動,購買乳山剪紙、木板年畫、陶瓷、烙畫等非遺產品,體驗式、綜合性、直觀地感受乳山傳統文化的魅力。
青少年在白沙灘村民俗文化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此外,紅色文化的傳承也有力促進了鄉風文明的提升。白沙灘鎮白沙灘村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先后獲評國家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山東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山東省社科普及示范村等稱號。該村充分利用銀灘旅游度假區的核心區位優勢,開發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生態資源,修建民俗文化館、黨建展廳,打造了“魯醬”“聖仙”酒業及“育犁”牌農產品等地方特色品牌,探索出“生態農業+工業旅游+民俗文化+健康養生”的旅游新模式,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這些成就的取得,源於乳山市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國家繁榮的追求。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齊心協力,共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他們以創新的思維、務實的舉措,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到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
魅力鄉村:見証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時下,走進南黃鎮冷家村,一幅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畫卷躍然眼前: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綻放,白牆黛瓦與青山綠水相互映襯。農家書屋裡,各類書籍琳琅滿目,有村民們正在查閱書籍﹔暖心大禮堂也迎來了一場熱鬧的婚禮。
曾幾何時,這個村庄卻是另一幅光景:道路交通閉塞,產業基礎薄弱,種糧效益不佳,為了給家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村民背井離鄉,踏上務工之路。這些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舉措的落地見效,如今的冷家村不再“冷”,反而“熱”了起來。
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乳山市注重產業融合。以南黃鎮為例,該鎮立足農業型鄉鎮實際,緊密結合鎮域農業聚集特點,以陣地打造為切入點,在123雙創園建設創新創業中心,通過常態化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打造人才培育、創新創業的鄉村振興新引擎。圍繞做大電商直播助力鄉村振興,孵化院后、冷家等3個直播電商平台,打造集電商人才引進培育、公益助農直播於一體的鄉村振興新樣板。同時,抓實“跨村聯建 萬村共富”行動,推行“1433”聯建模式、片區信用積分等量同值治理機制,建設暖心食堂配送中心,推動村級聯建聯治聯享共富。
鄉村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紅色教育的生動課堂。乳山市大力推進魅力鄉村建設,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的實踐進程中,讓人們在感受鄉村美麗蛻變的同時,增強對國家發展的信心與認同。
在鄉村建設中,乳山市還通過深入挖掘鄉村的歷史遺跡、民俗風情和傳統技藝,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革命抗戰時期,諸往鎮下石硼村是秘密的軍隊后勤營地,為前線戰士提供各種軍用物資和生活保障。按照“紅色密營下石硼”的主題定位,乳山市精心規劃,悉心修繕了革命舊址,通過圖片、實物展示和多媒體講解等多元形式,生動再現了當年的革命歷程和英雄事跡,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學生前來參觀學習,讓人們深刻體悟到先輩們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產業發展:領略科技創新的力量
海力風電設備科技(威海)有限公司是乳山市一家生產風電設備的企業,項目落地以來,企業乘著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東風,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營商環境,發展勢頭強勁,訂單不斷,一批批產品從這裡發出運往各地。日前,海力風電生產的兩座單樁通過海運順利發貨。
乳山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蓬勃發展
據了解,海力風電目前以生產風電單樁為主,單樁重1400噸左右,長度80米—120米,企業去年4月份開工,12月份順利投產,預計年產值20億元。
海上風電產業充分利用了乳山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地理優勢。乘著山東半島源源不斷的海風,海力科技、明陽智能、豪邁科技、中天海纜、中車同力等海上風電及海工裝備領軍企業,在這裡聚集落地。巨大的風車在海面上整齊排列,不僅為城市提供了清潔、可再生的能源,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產業發展是城市經濟增長的引擎,也塑造著城市的形象和特色。乳山市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注重多元化和協同發展,構建了具有乳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了以海上風電產業集群、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台依湖酒庄酒產業小鎮、風從海上來綜合旅游項目等為主導的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乳山牡蠣加工車間內,工人們正從淨化池中打撈淨化好的牡蠣
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位於徐家鎮東南塂村,投資3000萬元打造,佔地200余畝,於去年7月動工,目前一期已完成,安置牡蠣養殖戶6家﹔項目二期正在加緊施工建設中,預計整個示范區項目建設完成后可安置牡蠣養殖戶50余家。通過對傳統產業的全面升級改造,有效降低生產經營成本,規范牡蠣養殖加工銷售行為,各個環節得以有機融合,在優化了產業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的基礎上,助推乳山市牡蠣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沿海生態環境提升。
台依湖酒庄酒產業小鎮不僅專注於產業的發展,更注重對本地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通過深入挖掘和展示本地獨特的酒文化,吸引了眾多游客和投資者的目光,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軟實力。而風從海上來綜合旅游項目集合了豐富多樣的旅游元素,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優質體驗,這不僅拉動了乳山當地旅游消費的增長,還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提質增效,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隨著新能源、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濱海文旅、現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紡織服裝等重點產業蓬勃發展,如今的乳山以產業化帶動、數字化賦能、集成化改革、科學化治理、高效化服務引領,努力建設成膠東經濟圈產業承接聚集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濱海文旅融合發展引領區、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社會治理現代化樣板區,不斷實現由“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來源:乳山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