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16市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公布

人才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壓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責任,強化“書記選題、領銜攻堅”機制,近期,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各市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新時代人才工作部署,聚焦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研究確定了2024年度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通過項目攻堅示范帶動人才工作質效提升,加快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1、濟南市:構建“天下泉城、人來無憂”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堅持“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工作理念,打造以海右人才節、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大學生開學(畢業)典禮、海右人才專刊、才聚泉城高校行為主要內容的“一節一賽、一會一禮、一刊一行”招才引智工作體系﹔推出“我在濟南剛剛好”城市引才宣言,動態優化人才政策“雙30條”,制定出台技能人才等專項政策﹔探索打造“1+N”項目孵化矩陣,成立總規模3億元的海右人才基金,持續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全年集聚15萬以上青年人才,其中博士1500人、留學人才2000人,新引進落地100個優質人才項目,城市人才吸引力有效提升。
2、青島市:實施產才融合優化提升行動。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出台支持重點產業企業專業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青島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務中心建設,打造50個產教融合示范學科(專業)﹔定期發布“青島好成果”,深化“揭榜挂帥”對接,組織實施100個以上產業創新項目﹔推動技術經理人擴量提質,新遴選支持一批市級產業領軍人才,以人才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全年集聚60名左右業績顯著、能夠推動產業創新的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遴選支持70家左右龍頭企業新引進集聚200名左右高端研發人才,推動產才融合取得明顯成效。
3、淄博市:實施人才賦能重點產業鏈提升行動。聚焦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搶先布局,制定人才引領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編制產業鏈“供需清單”,建立以產業鏈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引育、科研項目布局、關鍵技術攻關等工作響應機制﹔深化產才融合模式創新,分鏈組建“博士服務團”、“科技副總團”,舉辦“揭榜挂帥”、人才創業大賽等標志性活動,推動一批強鏈補鏈的人才項目“帶土移植”。全年新集聚標志性領軍人才3人以上,新對接產業急需人才220人以上,自主引育國家級和省級領軍人才30人以上,開展產業鏈技術攻關項目100個以上。
4、棗庄市:打造石榴產業人才集聚高地。強化石榴產業科技平台支撐力度,布局規劃3家以上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與5所高校院所建立產業研究創新中心﹔加強鄉土人才培育力度,舉辦5期以上農技推廣培訓活動,開展舉行石榴產業專業人才評選﹔開展產才對接行動,圍繞做大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舉辦“智匯春耕”系列活動,積極聯系對接優質創業項目10個,引進不少於2個項目來棗落地。推動石榴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培育培訓種植大戶、專業人才、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以人才帶動鄉村整體共同富裕。
5、東營市:標志性產業鏈人才引育機制創新。聚焦全市標志性產業鏈發展需求,建立人才需求及時監測和快速響應、常態化專業化招才引智、科技創新平台人才效能提升、科技創新成果高效轉化、提升人才發展生態涵養五大機制,繪制標志性產業鏈技術人才圖譜,布局建設招才引智“橋頭堡”,實施“一鏈條一平台一院士多團隊”標志性平台建設行動,規范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全年合作引進院士等頂尖人才15人以上,新引進高層次人才260人以上,全職引進博士后、博士等人才100人以上,落地高層次人才創新項目30個以上,人才支撐產業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6、煙台市:實施奮進萬億新征程戰略人才支撐行動。開展“一事一議”頂尖人才評選,持續加大戰略科學家和頂尖人才引育力度﹔啟動實施高端人才引育“雙百計劃”和產業領軍人才“優聘計劃”,壯大科技領軍人才規模﹔辦好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海內外精英創業大賽,常態化開展“直播帶崗”活動,深化國際人才引進長效機制﹔推出新一輪青年人才新政,舉辦“名企名校行”等系列招聘活動,持續鞏固青年人才淨流入態勢﹔推出高技能人才“十四條”新政,建設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舉辦“技能興煙”競賽,持續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全年新引育5名左右頂尖人才、200名左右科技領軍人才、1000名左右國際高端人才、6萬名左右大學生、1萬名以上高技能人才。
7、濰坊市:實施智聯百校行動。健全完善校地合作機制,建立深耕重點高校院所清單,組織100所知名高校院所走進濰坊、到100所知名高校院所對接交流,選派(聘)科技人才專員和科技人才副總200名左右﹔強化重點產業人才支撐,舉辦工信部直屬高校走進濰坊等活動300場次以上,大力實施40萬大學生集聚計劃﹔加快構筑高能級人才平台矩陣,與高校院所共建校地協同創新平台,布局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全年新引進大學生8萬人以上、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80人以上,新建省級以上創新平台40家以上,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技術成果合作協議300項以上。
8、濟寧市:打造特色產業人才高地。制定推進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文旅、醫療衛生、現代農業、人工智能七大特色人才高地建設專項方案,建立知識產權授權企業、研發活動企業等“五張清單”﹔分領域組建高端產業人才創新聯盟,舉辦海(境)外創新發展、人才科技對接活動周等活動,加強人才交流合作﹔強化與大院大所共建載體平台力度,新建技術轉移學院,培育壯大技術經理人隊伍,轉化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全年引育產業領軍人才260人以上,新增省級以上平台60家以上,新增省級以上瞪羚、單冠、小巨人企業100家以上,人才支撐產業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9、泰安市:打造新型電池電極材料人才引領示范區。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建立產業人才發展圖譜,精准匹配產業發展人才需求﹔打造蔚藍科技孵化器、鋰電新材料中試基地及鋰電新材料產業園、蔚藍科技產業園、新能源材料產業園“1+1+3”人才創新矩陣平台,聚力攻關一批技術難題、落地一批轉化項目﹔構建“普惠+專項”政策扶持體系,通過設立扶持基金、打造定制場區,為人才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創業空間“雙閉環”服務。全職引進鋰電產業領域頂尖人才1名以上、行業領軍人才5名以上,攻克行業共性技術難題3項以上。
10、威海市:構建產教融合一體化創新生態鏈。深化合作育才機制,與高校共建人才聯合培養載體,舉辦卓越工程師培訓班﹔創新產研聯動機制,共建高端醫療器械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台,用好“賽馬制”等科研組織模式,攻關解決產業共性技術問題20項以上﹔構建對接賦能機制,出台支持高水平大學在威機構人才發展若干措施,設立創業基金池和孵化加速區,開展科技副總、協同創新工程師選派,推動高校資源轉化為地方創新優勢。全年集聚高水平研發人員100人以上,定向培養產業工程師1000人以上,輸送產業博士等青年科技人才200名、高技能人才6500名以上。
11、日照市:打造一流沿海先進鋼鐵制造人才科創高地。強化與院士領銜的工程師隊伍科研合作,發布鋼鐵產業人才需求目錄,組建產業鏈人才庫,建設技工教育聯盟﹔成立北京科技大學日照研究院,推動鋼鐵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台在日照設立分支機構﹔探索“首席專家+團隊+企業”組織模式,在鋼鐵企業組建相應職稱評委會,自主評價企業專業技術人才,探索多種科技人才金融支持方式,打造產業人才集聚、項目落地無憂生態。全年新引育鋼鐵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30個以上,技術技能人才達到2.5萬人以上,突破鋼鐵領域關鍵技術不少於10項。
12、臨沂市:實施“塔基”人才“三項工程”。實施青年人才“集聚工程”,實行人才公寓免費住、科創園區免費用,兩年內籌集人才公寓1萬套,整合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給青年創業者免租金使用﹔實施鄉村人才“賦能工程”,開展青年志願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和沂蒙青雁鄉村好青年賦能行動,大力培育鴻雁人才、回引歸雁人才﹔實施技能人才“培育工程”,推動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重點產業全面銜接,推進技能人才評價下放企業機制改革。全年集聚青年人才7萬名以上,培訓技能人才10萬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萬名。
13、德州市:實施人才“授權鬆綁”綜合改革專項行動。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普惠性+專業化+量身定制”政策體系,推行“定制權”“破格權”“配額制”“編制池”創新舉措,優化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完善人才項目“以賽代評”遴選模式,探索設立“人才銀行”,豐富“德才碼”應用場景,更大力度激發人才發展活力。推動政策供給“讓需求說了算”、人才配置“讓市場說了算”、擇才用才“讓企業說了算”、人才評價“讓實績說了算”、支持保障“讓人才說了算”,全年對接儲備高層次人才100名以上,集聚高層次人才200人以上,轉化落地高科技項目40個以上。
14、聊城市: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賦能“兩河明珠”建設。實施產業人才“集萃計劃”,開展“青聊有約·味你而來”美食引才進校園等活動,繪制“產業人才地圖”﹔深化“科技副總”“科技副職”,實施“一鏈一院”行動,支持鏈主企業組建產業研究院﹔推進職教人才融合,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精准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立體聯動﹔推動“人才+科技+金融”發展,健全環繞創新和產業的全鏈條資金供給體系。建立定期會商機制,持續推進協同任務落實。全年組織人才活動10場以上,共建新型創新載體20個以上,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50家以上,創投基金總規模增加10億元。
15、濱州市:打造“校企地”協同渤海科創綜合體。深化“產業+學科”合作模式,加強與省外高校院所對接協作,建設跨區域成果轉化中心、青年教師實踐基地、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基地“一中心、兩基地”﹔布局建設渤海新材料概念驗証及中試熟化基地,提供技術驗証、商業驗証、中試熟化與產業化等服務﹔舉辦“渤海科創”技術交易大會,實施創新主體孵化培育行動,推動人才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人才集聚制度保障,優化企業人才落實事業編制制度,給予市級重點人才工程配額。全年新引進科技領軍人才100名,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200項,組建技術聯合體10個,創投帶動產業轉化規模10億元。
16、菏澤市:以人才強鏈突破縣域打造魯西崛起增長極。聚焦各縣區優勢特色產業,推動產業布局與人才布局同步規劃,注重發揮企業在人才引育中的主體作用﹔探索與產業關聯緊密的毗鄰縣區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機制,以共建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等方式開展人才聯合引育,推動鏈主企業與下游中小企業共建創新創業共同體﹔完善創新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推行“免申即享、無形認証”等方式,建設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社區。各縣區圍繞自身產業發展,全年吸引集聚各領域特色人才2000人以上,推動形成以人才集聚帶動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成長新局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