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農民群眾在家門口看上戲、看好戲(金台隨筆)
堅持劇目創作精品化、提升內容供給精准度、擴大受眾人群覆蓋面
“文化大篷車來了!”在寧夏,載著演出人員和設備的車輛駛進村庄,總能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從1984年寧夏話劇團第一輛“文化大篷車”駛向黃土高原的山川梁峁,40年來,送戲下鄉的“文化大篷車”已更新了五代,行駛上百萬公裡,流動演出9000余場次,源源不斷將精彩的文藝表演送到田野鄉間。
送戲下鄉歷史悠久,直到現在仍在文化惠民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的興起,農民獲取文化資源的途徑更多了,但送戲下鄉仍然以其現場感、完整度、互動性受到農民朋友喜愛。一出出好戲,為老百姓送去“文化大餐”,不斷充盈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從《蘇三起解》《霸王別姬》等傳統京劇名段,到《梳妝迎親》《壽州救駕》等經典秦腔劇目,再到結合現實排演的《閩寧鎮移民之歌》等話劇,在鄉村大戲台上,好作品滋潤農民心田,讓文化的魅力在廣袤鄉村綻放。
送戲下鄉,送的是文化和審美體驗,也送去成風化人的力量。比如,山東省榮成市組織劇團演出小品《文明家園》,深入農村宣傳信用的重要性,演出達400多場次,讓“信用有價、守信受益”的理念更好地走進農民心中。許多劇目貼近農民生活、契合農民需求,涵蓋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法治理念、推動移風易俗、發展鄉村產業等方面內容,戲劇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得以充分發揮,有利於提振農民精氣神、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
通過多年的發展,送戲下鄉已不止於“送”,更播撒了一顆顆文藝的種子。寧夏京劇院的“文化大篷車”走鄉串戶,吸引了一些小戲迷學京劇,如今成長為青年演員的他們又成了送戲下鄉的中堅力量。近來,山東呂劇、湖南本地漢戲、湖北地花鼓等一批地方小戲“送戲進城”,背后離不開專業劇團對農村劇團“手拉手”“結對子”的悉心指導培訓。從“送文化”到“種文化”,送戲下鄉有效啟發文化交流,形成了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引擎。
也要看到,推動文化建設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農民,送戲下鄉還有廣闊發力空間。今年3月,山東省濟寧市一場送戲下鄉活動採用“群眾點單,你點我演”的方式,將文化服務的“遙控器”遞到村民手裡,演出效果很好。這啟示我們,弄清農民想看什麼戲、創作農民愛看的戲,送戲下鄉才能真正送到百姓心坎上。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裡”,送戲下鄉是重要抓手。把戲送到哪、什麼時間送、怎麼送,都值得花心思細細研究。向脫貧地區、革命老區傾斜,重點圍繞經貿活動、文旅場所、節慶廟會送戲,盡量安排在節假日和晚上,錯開農忙、自然災害時段,這樣的安排更立足實際。文化主管部門加強統籌、創新方法,落實獎勵激勵措施,在文藝團體與農民群眾之間牽好線、搭好橋,周到安排、細致保障,才能讓更多農民群眾在家門口看上戲、看好戲。
持續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堅持劇目創作精品化、提升內容供給精准度、擴大受眾人群覆蓋面,定會有更多好戲在鄉村舞台唱響,為鄉村全面振興凝聚起深厚的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3日 第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