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長波短訊

仙境蓬萊背后的“雙向奔赴”

——中建五局山東公司蓬萊污水處理提升項目建設紀實

2024年06月29日11:57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登上黃海之濱的蓬萊閣頂,俯瞰碧波蕩漾的黃渤交匯和蜿蜒曲折的長山列島,沙鷗翔集、湛藍浩瀚的海濱風光盡收眼底。在這裡,游人往來穿梭,道路平整通暢,三年間,中建五局山東公司項目建設者堅守在蓬萊,與城市“雙向奔赴”,讓雨污分流、城市更新結出碩果,一幅碧水清流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干項目就是要“不怕麻煩”

蓬萊污水處理提升項目是山東省級重點建設民生工程,也是蓬萊區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共有22個子項,包含分布在蓬萊市內各地的16處道路改造、1個泵站、1個智能信息化系統和4個污水處理廠。

2021年4月跑步進場,滿懷熱情的項目團隊在前期調研、掌握基本信息后,就遇上了開工以來的首件“麻煩事兒”——16處道路改造前期都需要進行地下施工。

為何麻煩?蓬萊老城區道路窄小,地下新舊各類管線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項目在道路開挖的過程中不能破壞原有管線,加之時間久遠,很多圖紙檔案無法求証,原有管線線路布局“無據可依”,怎樣才能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順利完成道路開挖施工?

這群人採用了最原始的“笨辦法”——“復核”+“探溝”——先逐一找通信、水利、熱力等配套單位和相關方現場確認,噴線噴漆做好大致位置標記后到檔案館查找圖紙復核,再在施工前沿著開挖方向挖出一條小溝“探路”,小挖機先行挖到一定的寬度和足夠的深度,人工配合、專人旁站繪制管線圖,根據“探溝”后繪制的管線位置,綜合前期圖紙進行后期管道及人行道施工、路基換填、運行輻射等工作。

經過鍥而不舍的“復核探溝”,22個子項中的16處道路改造地下施工均陸續順利完成,項目責任工程師榮英琿說,“小挖機每天‘探溝’作業三四十米,基本上可以實現流水作業,但是管理人員在‘探溝’過程中需要不間斷地旁站繪圖,根據肉眼可見的地下管線情況實際還原並做出合理的施工判斷,雖然麻煩,但是為了正常推進,我們干項目就是要不怕麻煩。”

在“窗口期”和時間賽跑

蓬萊自古就有“人間仙境”的美稱,每年的5-8月,是蓬萊的最佳旅游時間。根據業主方要求,在蓬萊旅游旺季期間部分干道不能開展施工,因此,“旅游旺季”之外,就成了建設者們最忙碌也最寶貴的施工“窗口期”。

為在有限的施工周期內快速完成建設任務,項目團隊以平行流水作業法快速實現工序轉換,按照半幅施工方式保証道路正常通行。在北關路沖刺“6.30”節點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開工3天快速實現一節管網開挖施工、12天完成300米長路段路床石渣換填處理、15天完成300米水穩三層連鋪施工,關鍵線路上的工序轉換實現“0延誤”,最終提前一周完成施工節點,實現北關路(東關至沙浦段)全幅通車。功夫不負有心人,項目團隊合力攻堅,成功把握住施工“黃金期”“窗口期”,將每條道路施工周期由原先的半年縮短為三個月,並在此間內將所有施工主干道全部拉通。

蓬萊閣前北關路

蓬萊閣前北關路

從春寒料峭到夏日炎炎,寒來暑往,他們在蓬萊一扎下去就是三年。回憶起那段並肩作戰、快速施工的日子,陳新武坦然一笑,臉上深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時候一門心思就是和時間賽跑,每天到處跑現場,簡直可以說是‘坐地日行幾萬步’。很多來調研的領導還非常納悶,上一次來還沒開工,過了個季度簡直大變樣,這實際上是對五局快速施工的肯定,也是對我們項目團隊的肯定。”

施展魔法“濁污變清波”

在蓬萊老城區內,雨水和污水管道混合在一起,一到下雨天,原有的污水處理廠根本無法承載雨污排量,就會出現“污水排海”導致環境污染的情況,怎樣才能完成這趟由“濁”變“清”的蛻變?

早上七點多,陳新武就帶著管理人員風風火火地來到現場,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建設過程中,項目採用高耐久性混凝土技術等5大項9子項新技術,有效減少池體裂縫,加快施工進度﹔面對不同功能的構筑物,項目精細管理、細化工期,以“六零目標”管理和“崗位效益責任”體系為支撐,確保污水處理廠高效率建成、高標准履約﹔強化污水收處能力,項目三管齊下,採用“改良型AAO+反硝化深床濾池+紫外線消毒”工藝,聯手釋放著治污“魔法”……

看著面前拔地而起,“體魄”日益強健、“骨骼”逐漸完整的3座污水處理廠,它們猶如城市“馬達”一般,源源不斷地吸收“污水”、釋放“碧波”,預計實現污水日處理能力47000立方米/天,為附近居民和公共建筑設施產生的生活污水持續“清源”。

前不久,村裡集污水處理廠提前完成了通水試運行工作,連續收獲來自蓬萊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蓬萊區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蓬萊區村裡集鎮人民政府的三封表揚信,對中建五局“守護一方碧水,惠及一方百姓”表示肯定。信中說道,“工程的順利通水運行,清除了黃水河水域的污染問題,為村裡集環境治理和建設工作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增加城市“厚度” 實現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2022年9月中旬,台風“梅花”在浙江沿海登陸,給華東及東北地區帶來持續強風暴雨,成為2022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台風。

“路是最怕水的,雨水一灌進來,如果排水不及時,修的路被水淹沒,不僅需要返工,一旦形成城市內澇影響百姓出行,那就更麻煩。”陳新武回憶道。

一頭盯現場,一頭忙搶修。現場這邊,項目“和狂風暴雨作斗爭”,立即組織管理人員輪班清理,被風吹倒的圍擋,在風雨稍小的時候就趕緊恢復﹔有積水的地方盡快用水泵抽走、挖機疏通﹔配合蓬萊區政府清理街道,恢復道路通行……村鎮這邊,項目“和道路搶修加速度”,當天下午就將機械、班組人員組織到位,在僅有幾米寬的鄉鎮道路上施工作業,成功完成4萬方道路填方施工量,將半月工期縮短到在5天內拉通整條道路,為台風后蓬萊村鎮人民生產生活快速恢復提供了堅實助力。

“修路就是斗智斗勇,和自然環境斗,和社會環境斗,見招拆招,來給老百姓做成事。”項目安全總監張世輝說,“那時候真是連軸轉,不過完成任務那一刻,真是充滿了成就感和價值感!台風過后,蓬萊區政府對我們五局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們評價,‘還是五局能打硬仗’。”

現場、市場、輿論場“三場聯動互促”,由於良好的項目履約和社會評價,項目還陸續助推公司在蓬萊承接了新的市政道路和體育館等后續項目,將“斷頭路”延伸,“微循環”道路打通,讓蓬萊城市的厚度又增加了1.5公裡。往后,城區老百姓可以通往國道,出行不用繞道﹔蓬萊城市面積擴大,可利用土地增加,新的城市規劃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將持續釋放。

陳新武說,“在蓬萊,我們和十余家央企同台競技穩居第一,越干越順、越干越好,后面的項目越來越多,一系列連鎖效應正在發生,在這裡,我們慢慢實現了人與城、企業與城的‘雙向奔赴’。”(張博敏)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