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文化根脈,打開創新空間(現場評論)
一筆落於宣紙,以水導墨、以水抗墨,濃淡相宜、潤墨均勻……“紙壽千年,墨韻萬變”,宣紙具有濕潤、柔和、敦厚、吃墨等特點,是中國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
前不久,在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撈紙工、“大國工匠”周東紅和同事,展示了宣紙制作工藝。一張竹帘,兩位師傅,一人掌帘,一人抬帘。帘子垂直沉入紙漿,抬起出水面到45度角,再浸入紙漿,然后抬起齊肩,成型的紙漿從竹帘上剝離,烘干后便成了宣紙。撈紙的帘床起起落落,激起“嘩嘩”聲響,駐足的觀眾不時發出驚嘆。千淘萬漉、紙白如玉,一張薄紙連接古今,為文化傳承寫下生動注腳。
文以載道,文脈悠悠。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不斷豐富文化傳承發展的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各有特點,傳承發展也應遵循規律,才能更好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傳下去、匯聚賡續的力量,又傳開去、擴大交融的范圍,才能更好彰顯中華文化持久魅力。
文化,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宣紙制作,全靠手工。周東紅苦練傳統技藝30多年,經他撈的宣紙,每100張的平均重量誤差僅為2克,長時間保持成品率近100%的紀錄。他從學徒工成長為“大國工匠”,還帶出幾十名徒弟。他說,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帶到文博會,高興又驕傲。如今,師傅躬身傳藝、徒弟虛心學藝,文化薪火相傳﹔新品研發而成,創意不斷涌現。選對路子、找准方式,在更多人心中播下種子,文化傳承就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傳承是為了更好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文博會上,一家以漢字為載體的文化綜合服務商“字在”,通過復刻活字印刷全流程工藝,品鑒“百家姓”,開發“文化伴手禮”,展現文字的魅力。一件件文創產品,找到了美學表達、產品呈現和市場營銷的結合點。企業負責人劉美鬆感慨:“文化是能量、創新是能力、產業是能動,三者融合好,才能釋放文化業態的生命力。”實踐表明,堅持守正創新,實現活態傳承,有利於發展人文經濟、文化產業。
著眼未來,還應強化“文化+”思維,以創新視角、創意手法,找到文化產品精神性與實用性的紐帶,用文化賦能相關產業。把文化傳承發展與產業聯動起來、與群眾聯系起來,才能推動傳統業態因文化增值而成為創新業態,讓百姓生活因文化浸潤而更加多姿多彩。如此,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會更豐富,文化產業的發展動能將更澎湃。
賡續文化根脈,打開創新空間,推動文化產業與產業文化良性互動、文化業態與文化生活交匯互融,在傳承與發展中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文化強國建設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2日 第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