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夜校“出圈”:解鎖文化夜生活

時下的夜校教育模式更接近於一種生活方式,有自我提升的功能,也有休閑娛樂和擴大社交的屬性——
青島夜校“出圈”:解鎖文化夜生活
自去年年底以來,“夜校”火爆出圈。某平台數據顯示,近一年,“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長980%。
在社會教育體系中,夜校並非突兀產生的新事物,而是連接著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但時下的夜校教育模式更接近於一種生活方式,從非遺手作到唱歌跳舞,從AI學習到視頻剪輯,從西點制作到書法繪畫……今天的夜校更貼近年輕人的愛好,有自我提升的功能,也有休閑娛樂和擴大社交的屬性。
從“普及教育”到“多維賦能”
初夏某工作日的夜晚,市南區新100產業園3號樓多功能活動室內燈火通明。隨著AI人工智能夜校課程開課時間臨近,慕名而來的學員們陸續坐滿整間教室,年齡最大的是65歲退休人士,最小的則是一位“95后”自媒體運營人員。
一節看似普通的夜校課程,為什麼能夠吸引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學員,甚至讓上班族放棄休息時間特地來此學習AI應用知識?對此,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有限公司總裁劉翔一語道出事實:“因為這個課程貼合學員們的實際需求。當場學當場制作,轉天就可以提高效率、創造效益。”
實用主義傾向一直以來都是夜校開辦的底色與烙印。倘若追根溯源,夜校在我國有著百余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湖南第一師范工人夜學。時至今日,夜校的回歸是偶然也是必然,這既是活動組織方與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對接,也是人們對於高質量夜間文化生活的呼喚。“夜校是一種非常好的組織形式,學員既能收獲實用的知識技能,也可以擴大社交圈,甚至可以促進一些商業項目的落地。”青島AI企業家聯盟創始人孫玉鵬表示,自從他去年秋天在上海考察后就意識到夜校這種模式在青島擁有較大的推廣潛力。
從今年4月開始,青島市文化館推出“藝術夜校”點亮“青島文化夜空”活動。圖為“夜校”合唱班正在授課。王雷 攝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孫玉鵬的AI夜校課程有著別樣魅力。特地趕來上課的“60后”朱先生告訴記者,他退休前曾在媒體工作,以前的工作方式是“爬格子”,“現在AI夜校課程的講解和實操訓練讓我感覺也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除了“學得快,用得上”,“干貨多”和教學質量高也是不少學員選擇AI夜校的重要原因。據青島AI企業家聯盟品牌講師舒琴介紹,為了確保課程質量,課件制作需要提前花費一周左右的時間,后續還會根據授課情況適應性調整課件內容。舒琴向記者介紹,夜校的特色就在於現場實操環節,時長佔到課程總時長的30%左右,也會有個性化臨場輔導。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夜校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這種潛力可能不會直接體現在短期盈利上,但從長遠看,夜校能讓我們鏈接到更多優質社群,優秀項目和資源可以在此交流碰撞。”談到未來,劉翔滿懷憧憬,“我們就像栽種樹苗一樣,通過‘帶上AI去創業’沙龍以及‘AI夜校’兩個渠道,將優質人才和初創企業吸引到園區,然后澆水、施肥,直至開花結果”。
從規定課程到個性定制
去年冬天,夜校開始走紅。過年后,網絡熱度持續下降,通常情況下,線下客流會隨之減少。然而,青島林咖夜校的主理人齊林杰透露,在流量下行周期內,線下客流量不降反增。“總會有部分人勇於嘗鮮,還有人看到成效后跟進,這是流量的一種滯后影響。”齊林杰說。
意在將“流量”化作“留量”,將“網紅”變作“長紅”,齊林杰對夜校課程的門類和服務范圍做出多種嘗試和改變。打開林咖夜校的課程列表,可以看到其一口氣羅列出51門課程,囊括體育、音樂、美術和飲品調制等多個領域,甚至還有飛行駕駛課程。據齊林杰介紹,飛行課程的學習費用控制在千元以內,目前第一期課程已報滿結束。
林咖夜校的課程通常以小班制進行,每班人數控制在6至8人,以此保証教學質量和融洽的交流氛圍。學員年齡主要集中在18至45歲之間,其中女性上班族佔到大多數。自2023年11月開辦以來,林咖夜校積攢下一批復購率穩定在30%-40%的老學員。齊林杰對此十分感慨,他認為,這是對自己團隊成員們努力的最佳認可。
“夜校的課程預約通常在放出后2至3周內就能定滿,同時還可以提供定制化課程,比如最近大火的微短劇劇本創作等。”齊林杰表示,夜校目前基本不盈利,尚沒有打算制定明確的盈利計劃。他認為能夠為學員提供價值以及為城市中的人們提供一個彼此交流、放鬆的角落,已經是一件足夠有意義的事情。
夜校能夠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愛,與其極高的性價比和廣闊的課程門類不無關系。從價格上來看,夜校的價格在全國范圍內相對統一,大多位於500-600元的價格區間。但從課程門類來看,不同城市則會呈現出不同的樣態,並從中折射出獨特的文化偏好和生活態度。
在一線城市中,北京的夜校以文化體驗類課程為先,膠片沖洗、礦石收集等課程體現出首都居民的小眾文藝愛好。上海則兼收並蓄,從樂器、舞蹈到烘焙、化妝,再到手工皮具、香道和即興表演,品類繽紛。而在生活節奏極快的深圳,市民們則更加青睞實用型夜校課程,粵語、日語、法語、英語等語言班大受歡迎。
從學習場所到快樂舞台
“當初排練《雷雨》《霓虹燈下的哨兵》等話劇片段時,我們在文化宮度過一個個充實又難忘的夜晚。”市廣電老年大學的朗誦教師吳青向記者回憶起20世紀80年代在青島夜校學習的經歷。
時至今日,吳青依然珍藏著在夜校學習時的筆記,筆記上清晰地記錄著表演的兩大體系和當時在夜校學習的心得體會。“現在的新興夜校在形式上肯定和我們當年大不相同,但就其內在的核心功能來說,我認為是一樣的。”吳青說。
從近半個世紀的夜校變遷中,能夠看到夜校的“變與不變”,更能從中看到一批批年輕人的行走軌跡。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夜校不僅僅是一個學習場所,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延伸。在夜校中,社交互動、輕鬆氛圍和沉浸體驗成為吸引他們的關鍵要素。
今年以來,從人人向往的“阿勒泰”到挂上“禁止蕉綠”祝福卡的桌面盆栽,這類流行話題紛至沓來,背后是年輕人高漲的情緒價值需求。對於正當其時的夜校,有網友評論稱:“夜校也許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非功利性地發展一項興趣。”由此可見,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和發展,總會有一批年輕人想要在下班后重構自己的文化生活,培養一門興趣,從而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動權,這樣的需求是一以貫之的,也是真實存在的。
《2023百度成人培訓行業白皮書》指出,中國成人培訓教育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6637億元增至2022年的13271億元。其中,成人興趣培訓需求快速增長,特別是養生和藝術興趣,“拒絕內耗”“減壓”和“情緒控制”等關鍵詞尤為突出。
目前在青島,公共文化機構的夜校課程均為純公益屬性,不會收取學員的任何費用。以市南區文化館為例,線上預約名額一經放出,很快就會被熱情的愛好者們一搶而空。在排課方面,通常以5節課作為一個課程體驗周期,旨在通過較快的循環速度為盡可能多的市民提供藝術普及服務。
市南區文化館館長董婷認為,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夜校中的學習目標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最重要的是,在一個特定時間裡能夠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享受文化帶來的樂趣和滿足感。”董婷說。(崔燕 實習生 王若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