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山東:抓村成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

——山東省重點項目和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札記(下)

2024年06月07日09:34 | 來源:大眾日報 01版
小字號

6月3日至5日,山東省重點項目和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舉行。三天時間裡,與會人員深入淄博市、濟寧市、棗庄市部分重點產業項目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片區,現場觀摩,比學互鑒。

從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突出藝術活化鄉村的“飲水鍶源·沂河源”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到探索形成糧食生產“一引四聯雙受益”發展模式的“麥香田園·幸福管口”片區,再到扎實做好“石榴+”文章、延長石榴產業鏈條的“冠世園·榴光溢彩”片區……齊魯大地上,鄉村振興擴面成勢、亮點紛呈。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山東的重大政治任務。與會人員一致認為,要增強系統觀念,加強整體謀劃,突出片區建設帶動,全要素協同推進鄉村“五個振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

因地制宜優路徑

——以片區為抓手,統籌推進鄉村“五個振興”

盛夏時節,行走在沂源縣,一處“桃花島”宛如世外桃源。這裡有青山有綠水,更有藝術館、游樂園,每逢周末假期,一批批游客前來游覽,尋找藝術與鄉愁。

“沂源是典型的山區縣,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資源。圍繞桃花島這一核心景區,‘飲水鍶源·沂河源’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對鄉村進行藝術化改造,帶動以龍子峪村為中心的7個村走上振興之路。”項目發起人董方軍介紹。

去年,沂源縣被列入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沂源縣副縣長於慶介紹,山區縣的農村有村落分散、產業基礎薄弱、空心化等特點,積極探索山區特有的鄉村振興之路,沂源注重黨建引領,推行跨地域、跨領域、跨行業、跨層級共建模式,深化黨建和基層治理融合發展,打造多種類型的黨建共同體,讓資金、資源、人才等更加聚集,推動連片發展。目前,沂源縣創新成立77個黨建共同體,落地產業項目95個,帶動村級集體增收5100萬元。

在黨建共同體引領下,“飲水鍶源·沂河源”片區推進小田變大田,發展“沂源紅”蘋果、山農酥梨、黃煙等6個千畝園區,引進七河生物、楷園農業等9家重點企業作為“鄉村振興合伙人”,產業基礎越來越堅實。

各地自然稟賦不同,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路徑模式。

麥浪滾滾,遍地金黃。在濟寧市兗州區漕河鎮管口新村兩委大院門前,黨委書記王法義隨手捻開一根麥穗,粒粒飽滿。他身前的80多畝的良種育繁田,即將迎來豐收。以管口新村為核心的管口片區,覆蓋10個行政村,是典型的平原地區,有著傳統種糧優勢。平原地區村集體怎麼增收、種糧農民怎麼致富?片區聚焦糧食生產“上下延鏈”,以小麥良種育繁推一體化為主導進行破題。

“通過成立片區黨建聯盟和產業聯盟,建立集體聯農戶、集體聯企業、集體聯專家、集體聯市場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村集體、村民雙受益,有效破解無人才、無技術、無市場的困局。”王法義介紹,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09萬元躍升至2.95萬元,高出全省平均近6000元。

學習“千萬工程”經驗,以片區為抓手,因村因地制宜,按群眾需求“五個振興”全要素推進,目前,全省已啟動建設省級示范片區224個,市縣梯次建設片區1300余個,覆蓋村庄1.5萬個。片區內部形成有機整體,實現健康有序發展,初步探索形成可看可學的樣板體系。

“這次觀摩看的6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我們也叫鄉村振興的小微樣板。”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張紅旗說,以片區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識共為,由小片到大片、由少片到多片,山東將聚力打造一個個小微樣板,最終實現全省全域鄉村振興。

現代農業展特色

——聚焦特色優勢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一棵石榴樹,能做出多少產品?石榴汁、石榴涼茶、石榴煎餅、石榴酒、石榴化妝品、石榴盆景石……位於棗庄的“冠世園·榴光溢彩”片區,有自己的答案。“從石榴種植到石榴加工再到鄉村旅游,我們不斷延長石榴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目前有石榴加工企業7家,開發食品、化妝品等系列產品33個,石榴及相關產業產值達10億元。”沙溝鎮黨委書記杜弘善介紹。

“五年之前,這裡還是山東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守著‘金豆子’,沒有把它充分利用好。現在,我們扎實做好‘石榴+’文章,將石榴產業給做了起來。”杜弘善說。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省農業產值連續多年全國第一,產業基礎優勢明顯。當下,山東正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堅持集群化發展方向,打造一批特色支柱產業,讓產業振興成為齊魯樣板的鮮明底色。

“通過觀摩,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立足棗庄實際,揚長補短、苦干實干、加快趕超的信心決心。”棗庄市委書記張宏偉表示,以此為新的起點,全市各級將緊緊錨定“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統籌推進農、工、商、服、旅各項事業健康協調發展,努力實現更高質量的躍升。

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拓寬共同富裕路徑,要把縮小收入差距和地區發展差距作為主攻方向,多措並舉推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觀摩中記者發現,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加快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因地制宜確定帶動方式、平台載體、受益程度,讓村集體、農戶融入產業鏈、利益鏈。

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牛樓現代農業產業園番茄溫室大棚內,一串串色澤鮮艷、口感極佳的番茄挂滿藤蔓,牛樓村合作社社員蔡輝正在給番茄打杈整枝。“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有固定分紅,除此之外在園區當工人,每月還有兩三千元工資收入。”他說。

另一邊,80后村民郭磊和妻子在牛樓小鎮開起了“五彩豆皮”小吃店,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游客在門口排起三四十米長隊,豆皮供不應求。不用交房租,隻需按照營業額交相應管理費,15平方米的店面,讓郭磊夫婦的收入比以前外出務工翻了三倍不止。

“美麗泗河·牛樓印象”片區以6個村集體和村民的資金、土地入股,成立“集體合伙人”公司,建起牛樓小鎮田園綜合體,包括牛樓現代農業產業園、花海彩田景區、牛樓魯西南民俗小鎮等鄉村振興產業項目。“我們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現代高效農業,種植油菜花、向日葵等觀賞性農作物,以及番茄、草莓、大櫻桃等精品果蔬,每年吸引游客100余萬人,牛樓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000多萬元。”負責運營文旅項目的勝日尋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振江說。

鄉村治理顯成效

——持續增顏值提氣質,讓村民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

走進位於棗庄市薛城區周營鎮的“十裡灣·田園沐歌·印象白樓”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鄉村河流多元之美盡收眼底。以田園、村庄為基底,綜合運用農業綜合開發、美麗鄉村等建設成果,片區聚焦“生態宜居”,因水施策,將水系建設和美麗鄉村有機融合,重塑鄉村田園之美,努力打造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發展格局。

“我們首先在生態環境上下功夫,通過對大沙河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治理,新增蓄水600萬立方米,打造生態綠色廊道13公裡,提升河流生態系統淨化能力,打造水域生態屏障圈,讓村民享受好生態帶來的美好生活。”周營鎮鎮長馬廣東介紹。

以旅游景區的標准建設美麗鄉村,並以旅游景區建設帶動鄉村發展,推進村景一體、景村融合,示范片區村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5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經營性收入增長3萬元。

鄉村振興既要聚產業、聚人氣,更要以有效治理安民生、以文明鄉風聚人心。

不久前,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彩家村的村民們上演了一場瑜伽秀。村民們跟隨瑜伽教練做著瑜伽動作,倒立、劈叉、倒鉤……這些高難度瑜伽動作,大家已是得心應手。村裡有120余名村民長期參與瑜伽活動,練習瑜伽已經成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建設和美鄉村的過程中,彩家村所在的“兩河兩岸·魅力梧台”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既重面貌塑形,也重文化鑄魂。鳳凰鎮鎮長鄭孟芝介紹,鳳凰鎮已組建瑜伽、廣場舞等8支文體隊伍,與此同時首創“街巷長”基層治理新模式,1141名“街巷長”志願服務打頭陣,實現“垃圾不落地”、門前遍布“微景觀”,讓文明鄉風勁吹“兩河兩岸”,一個更有特色、更可持續、更具生命力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已然成型。

近年來,山東統籌抓好村庄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村改廁普及率達90%以上,累計建成農村路網26.4萬公裡,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行政村衛生室服務實現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舒適度、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生態環境滿意度持續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正為廣袤鄉村增顏值提氣質。(於新悅 劉兵)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