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長波短訊

從培養模式創新上重點發力!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年06月06日16:04 | 來源:海報新聞
小字號

“十幾年前國家示范校建設期間,我們就提出‘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辦學理念,探索出一條‘職場化+信息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之路,如今,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我們仍然要不忘初心,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上再發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談到職業教育如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張振東介紹說,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是職業教育一個永遠研究的課題,模式創新,也讓企業、學校、學生“品嘗”到了甜頭。

近年來,學院依托專業優勢,學校發揮專業優勢,聚焦服務智能制造類產業、山東省“十強產業”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企業、學校、學生“三向奔赴”,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突破口,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處處“開花”,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行動中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產學研融合為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施提供了育人載體

“我和同學們在車間兼教室的課堂中,對服裝設計、制作技能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2023年全國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服裝創意設計與工藝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魏維同學說。遵循學生成才規律,打造“理實一體教室(實訓室)+教學工廠+項目工作室+技術研發平台”四位一體職場化育人環境,以企業訂單項目、企業技術服務項目等為載體實施職場化教學。科教融匯、校企協同,師生共同開展企業技術研發項目,科研反哺教學,助力學生技術技能的提升。

學院獲2023國賽高職組“服裝創意設計與工藝”賽項一等獎的師生

設計、生產、營銷三端發力學生技術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我們平時學習訓練的項目就是企業訂單,這讓我們提早熟悉了服裝開發、設計、制作的工藝及流程”。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2022級學生宋來艷深有感觸地說,“我能在職業技能大賽國賽中獲獎,離不開我們平時企業真實項目的學習與訓練”。引入生產實單,設計遞進式教學項目,開展崗位實操,將勞動教育等思政內容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對接崗位需求、教學標准對接行業標准、評價標准對接企業標准、學習過程對接生產流程、教學內容對接工作任務的五鏈對接,培養“會設計、精技術、擅營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學生在服裝智能制造工廠學習

職業能力培養,課程建設是抓手

“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是我校雙高計劃建設A檔專業群,針對本專業群,我校開發了85門模塊化課程。學生可打破原有專業界限,群內跨專業選課,培養了學生技術技能和拓展、創新能力。”教務處副處長李洪建介紹道。學校構建了“校級-省級-國家級”課程建設與遴選培育體系,各個專業根據各自特色,按照“平台共享、素質貫穿、能力遞進、個性發展”原則,構建“通識平台+崗位基本能力平台+崗位核心能力模塊+職業拓展能力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開發了1000余門線上課程。

校內教學工廠 打造一支結構化高水平教師創新團隊

孫金平教授是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老師,也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在她的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內,擺滿了各種服裝設計的樣品和服裝版型,既負責專業教學,還承擔了尚德服飾企業的設計師工作。她和她的團隊,依托校內教學工廠,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與企業專家一起,進行學生服裝的設計、生產、營銷等,形成了專兼結合、分工協作的教科研共同體,開展技術研究、實施模塊化教學,參與教學工廠項目研發,解決紡織服裝企業數字版型開發、服裝智能生產等技術難題,開展服裝設計、生產工藝等技術研發,實現共商、共建、互促發展,助力服裝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

孫金平參與學院重大項目建設,指導學生實訓

從人才培養模式上創新發力,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是專業建設追求的目標。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自2019年實施“雙高計劃”建設以來,創新實施“產學研結合、職場化育人”培養模式,校企共建魯泰產業學院和服裝智能制造特色產業學院,重構“兩平台、兩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組建結構化教師創新團隊,培養紡織服裝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4項﹔畢業生去向落實率97.92%,在魯泰紡織等行業領先企業就業比例為42.31%,畢業一年后在服裝生產關鍵技術崗位擔綱的比例達60.41%,創業率5.50%,獲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教師的專業能力也不斷提升,打造了一支由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技術能手、中國紡織大工匠、省教學名師、省行業首席技師等引領的教師團隊。

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職場化+信息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僅為行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也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和成長空間。未來,學院將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高質量的教育供給,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張明明)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