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夏種啟幕,“田間課堂”授良技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芒種忙種,有收有種。”6月5日,芒種時節,在汶上縣汶上街道北坡方田,幾台高性能氣力式播種機壓著麥茬駛過,播下一粒粒玉米種子。不同於通常情況下按照60厘米等行距種植,這裡是按照40厘米“窄行”、80厘米“寬行”間隔種植。在“窄行”中間,播種機還同步“播”下了長長的黑色滴灌帶……這裡既是夏種現場,也是“田間課堂”,我省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種糧大戶現場觀摩學習。
當前,山東進入“三夏”生產大忙時節,各地在做好小麥適時機收的同時,做好趁墒播種,確保種足種好秋糧作物。“今年,山東小麥面積保持在6000萬畝以上,長勢明顯好於常年,豐收在望。接下來,實現全年糧食單產提升目標,關鍵就要看玉米等秋糧作物。而在播種時選擇什麼技術,對提升單產至關重要。”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敬東說,在各地夏種陸續開始的關鍵時期,通過“田間課堂”集中推廣關鍵增產技術,加快促進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為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夯實基礎。
“玉米密植精准調控高產技術,經過了20余年的研究和推廣,在提升玉米單產方面有著顯著成效。其核心就是密植。”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指導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李少昆說,黃淮海玉米種植密度不高,很長時間以來都在每畝4200株左右,制約了產量的進一步提高。通過推廣玉米密植精准調控高產技術,每畝可增加玉米1000株左右,可增產約200公斤。
對於採用“大小行”種植,李少昆介紹,滴灌帶放進“窄行”中間,兩側距離播下的玉米分別隻有20厘米,以后水肥供應都在這個“窄行”中,就不會像以前那樣一灌水滿地都是,且能在玉米整個生長周期按需、分次供給,這樣就節約了水肥資源,更精准、更高效地進行水肥管理。“寬行”則是為了在密植條件下更好地通風透光,方便機械作業。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解決大豆、玉米爭地矛盾,穩玉米、擴大豆的有效途徑。同時,又能發揮大豆培肥地力的作用,減少氮肥使用。農業農村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家指導組組長楊文鈺說,品種選擇很關鍵,玉米要選用緊湊、抗倒、耐密、宜機收的品種﹔大豆因為在玉米下“過日子”,光照弱一些,所以品種要選耐蔭的。另外,需合理配置行比、間距,科學施肥、管理。
據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截至6月4日,全省已收小麥1409萬畝,約佔應收面積的23.3%。夏種方面,全省已播玉米717.1萬畝,其中機播玉米710.2萬畝,累計上陣玉米播種機4.82萬台。全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已播6.3萬畝。
為指導各地抓好玉米生產各環節關鍵技術措施落實,促進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省農業農村廳近日印發技術指導意見。圍繞提高播種質量,技術指導意見明確重點抓好種子優選包衣、適期搶播、合理密植、防虫除草等技術措施,確保苗全、苗齊、苗勻、苗壯。玉米出苗后田間管理,要聚焦培育健壯個體、構建合理群體,深入挖掘單產潛力。(毛鑫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