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日照小藍莓長成大產業 全靠科技“新農具”

2024年05月21日09:00 |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小字號

小滿時節,農田裡小麥籽粒變得飽滿,豐收在望﹔設施大棚裡,藍莓果實累累。記者在日照市東港區農業生產現場採訪時發現,如今農民侍候庄稼、管理農田的農具中,多了手機、平板電腦和手術刀、培養皿等一批“新農具”。

姚銘是東港區陳疃鎮一處藍莓基地負責人,他和16個同事一起,管理著6片、750畝的藍莓。藍莓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這十多個人,是如何做到的?面對記者的疑惑,姚銘說,他的管理秘訣就在於新農具。

正說著話,姚銘手裡的手機響起嘀嘀的聲音。他點開手機上的智慧管理平台,一串串圖表展示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信息出現在眼前。“藍莓對溫度要求高,25—30攝氏度是最佳生長溫度。32號棚10分鐘前還是27度,現在已經33.9度‘爆紅’了。”姚銘邊說邊點擊著手機,監控屏幕上顯示,大棚頂部風機的轉速提高、水帘啟動運轉,不一會兒,溫度降到了29度。看著屏幕上32號棚的狀態紅轉綠,姚銘舒了一口氣。

通過手機、平板電腦,不僅能調控大棚的溫度、濕度,還能遠程掌控水肥一體化澆灌、光照等,保障每一株藍莓都能生長良好。

“現在,我的農具箱裡還有無線傳感器、無人機、監控攝像頭等。通過無線傳感器,實時採集所有大棚裡藍莓生長周期的關鍵指標數據,每小時3.2萬條數據傳輸匯總到平台的‘藍莓數據大腦’,對比、分析后,結果呈現到手機上。”姚銘告訴記者。

在陳疃鎮的農業科技示范園苗木組培中心,兩位育苗人董實偉、劉雲,穿著白大褂,在電子顯微鏡下用無菌手術刀將藍莓幼苗組織細胞切割成小塊,再移植到白色果凍狀的培養基上,經過滅菌處理,送到組培架上。組培實驗室內,數以萬計的培養瓶按品類整齊擺放,在日光燈的照射下,瓶內的藍莓幼苗蓄力生長。

在這裡,萊克西、綠寶石、公爵等四十余個引進藍莓品種成為“長住客”,由中心自主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雁湖藍”藍莓系列新品種,也在茁壯成長。由於陳疃藍莓苗種的品質好,去年不少客戶來起苗時,就敲定了今年的訂單,4月份已售出藍莓種苗6萬株。目前基地年育苗100多萬株,銷往雲南、遼寧、安徽等地。

藍莓走出田間地頭時,果農們還會為它們貼上電子標簽。“消費者掃一下二維碼,就能對手中的藍莓進行溯源,了解藍莓從種植到採摘的全程管理信息,還能看到賞味儲存小貼士等。”陳疃鎮黨委書記李珊珊說。

記者了解到,從2005年試種第一株種苗到現在,陳疃鎮藍莓種植面積達2.5萬畝,佔全省種植面積30%以上,鮮果年產量達8000噸,產值4億元,帶動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吳寶書 王西輝)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