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泰安新型職業農民薛麗娜:“靠科學種田,憑技術增收”

廣大農技推廣員、新型職業農民、農民技術員——
扎根鄉村沃土 展現積極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艱辛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老百姓豐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貢獻,功不可沒。”“要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
扎根鄉村沃土,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智慧化”養殖,讓養殖業越來越有奔頭﹔送技上門,助力糧食穩產增產……大量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在廣袤鄉村埋頭苦干、奮勇前行,展現積極作為,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本版聚焦這些青年,展現他們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的生動場景,講述他們在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中綻放青春風採的動人故事。
——編 者
新型職業農民薛麗娜——
“靠科學種田,憑技術增收”
本報記者 李 蕊
谷苗青青,隨風搖曳。一個女青年沿著田壟走來,扎個馬尾辮,兩鬢的碎發利落地攏在耳后,皮膚黑裡透紅,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
薛麗娜從小生在地裡、長在地裡,刨過地、打過場。2008年,薛麗娜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山東泰安市岱岳區馬庄鎮,成了一名新型職業農民。
鄉親們不理解:“好不容易考上大學,怎麼又回來了?”薛麗娜有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所學,帶領鄉親們科學種田。”
薛麗娜(右)和村民查看小麥長勢。陳 陽攝
馬庄鎮地勢平坦,種地的農民不少,可農田零零散散,效益偏低。於是,薛麗娜跟鄉親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走規模化種植的路子。
薛麗娜(右一)指導村民使用無人機噴洒農藥。陳 陽攝
薛麗娜扎在田間地頭,邊干邊學,購良種、置農機、學技術……手上磨出了血泡,一碰,疼得直咧嘴,可她心裡甜滋滋:“一年裡最開心的事有兩樣,一是看到嫩芽破土,二是看到糧食豐收。”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薛麗娜介紹,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員268戶,經營土地1300余畝,每年社會化服務面積達10萬畝次,惠及近1.5萬戶農戶。
薛麗娜(右二)在田間指導村民。陳 陽攝
“一個老鄉跟我說,隻要在地裡看到我,他們就覺得心裡有譜兒,我打心底裡高興。”薛麗娜笑著說,“未來,我會把農田作為成就夢想的沃土,靠科學種田,憑技術增收。”
《人民日報》(2024年5月6日 7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