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理論實踐

小小助老餐,惠及大民生(微觀)

——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①

高世林
2024年03月27日09: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准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探討如何豐富養老產品供給,提升質量水平,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編 者

“飯菜有葷有素,價格實惠品類多,對我們獨居老人來說太方便了。”遼寧省阜新市孫家灣社區惠民大食堂開業以來,許多老年人贊不絕口,成了這裡的常客。開設社區食堂,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助老餐,既“暖胃”又“暖心”。

在家門口吃上一口熱乎飯,不僅是老年人生活所需,也是子女心之所系。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和家庭結構變化,高齡、失能、獨居、留守老年人數量持續增長,助餐服務已成為老年人的普遍需要和熱切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老齡工作,精心謀劃、統籌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各地積極探索老年食堂、送餐上門、搭伙互助等服務形式,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做法。同時也應看到,老年助餐服務在覆蓋范圍、供給質量、方便可及程度、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與群眾的需求和期待仍有差距,還要進一步擴面提質增效。

公益是老年助餐服務的底色,與社會化餐飲相比,“微利惠民”是老年助餐行業的重要特點。但這也導致其盈利點不夠清晰,加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客流不穩定等因素影響,一些助餐機構出現了經營困難。進一步推廣老年助餐服務,應在設施場地、資金籌集、稅費減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並提高政策精准度。除了政策“輸血”,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斷提高助餐機構“造血”能力。實踐中,有的機構分年齡段錯峰供餐,拓展消費人群﹔有的機構同時銷售農副產品,增加經營收益。從老年人的現實需求和助餐服務的運營實際出發,引導更多主體參與,完善多元籌資機制,落實各項優惠措施,才能進一步擴大服務覆蓋面,形成更合理的布局,為更多老年人提供便利。

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是支持居家養老、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舉措,但各地群眾收入水平、老年人實際情況、市場發育程度並不一樣。做好老年助餐服務,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創新服務方式。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保障基本需求的基礎上豐富服務內容,根據老年人的飲食習慣、營養需要,提供個性化餐食和服務。比如,江蘇省無錫市推出智慧助餐服務,老年人刷臉即可完成選餐、結算,還能定期拿到個人營養分析飲食報告。基礎相對薄弱的地方,就要想辦法整合各方面資源,優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利用機關、事業單位及高校的食堂資源,設立“長者飯堂”專區或者專窗﹔有的地方創新“鄰裡互助式”助餐模式,引導多戶搭伙、結對幫扶。這些有益嘗試說明,隻要心系群眾、情系老年人,開動腦筋、創新思路,總能找到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

小小助老餐,惠及大民生。我國正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2.97億。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進一步擴大和優化服務供給,定能更好滿足老年人就近就餐需求,讓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7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