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假日觀察”了解山東新年新景新氣象

2024年02月17日09:19 |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小字號

  春節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節日,“回家過年”是中國人最深的鄉情、最濃的鄉愁。山東利用春節有利契機,舉辦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一場場精彩文化盛宴,讓廣大群眾和游客感受到山東熱騰騰的煙火氣和濃濃的年味。假日期間,大眾日報特別推出“假日觀察”欄目,帶你了解山東新年新景新氣象。

  團圓中國年 濃濃家鄉味

  “初一就要正式演出了,趁著早上人少,抓緊在村裡空地練上幾遍。”大年三十,天剛蒙蒙亮,在聊城市東昌府區侯營鎮孫庄村,56歲市級非遺項目孫庄舞獅代表性傳承人孫德剛便和回家過年的小輩們早早起了床。“這次研究了幾個龍年新動作,配合上音樂和武術,比往年更有氣勢!”孫德剛有些興奮。

  舞獅,被視為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重要儀式,是山東人過年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期間,熱鬧非凡的非遺舞獅表演幾乎成為各地慶祝春節的“必選項”,為節日增添了歡樂喜慶的氣氛。

  “咚咚鏘……”歡快的鑼鼓聲敲散了清晨的薄霧,孫德剛身為領獅郎,以一身武士裝扮登場,弟弟孫德同、侄子孫書棟等人則身披或紅或黃的獅頭獅身,扮作4隻神採奕奕的獅子,時而昂首闊步、時而搖頭擺尾、時而高高躍起,吊足了觀眾“胃口”。“每到春節,不管天南海北,我們一大家子都會回村,走街串巷表演舞獅,熱熱鬧鬧過大年。”孫德剛說。

  鄉景裡的非遺展演,增添了濃濃年味,留住了醇醇鄉愁。從精彩絕倫的濟南西關高蹺,到絢麗奪目的淄博打鐵花,從氣勢磅礡的日照漁家號子,到光影流轉的泰山皮影戲……這些飽含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蘊藏著鄉村的精氣神兒,為人們帶來歡樂,也為風塵仆仆歸鄉的游子提供了“精神港灣”。

  今年,大家都說年味似乎更濃了。年味是什麼?它不僅是豐盛的家宴、新貼的對聯,更在於精神的傳承、文化的延續。鄉村文化旅游節期間,省文化和旅游廳啟動“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集中開展648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進一步推動非遺與春節“雙向奔赴”。這個春節,蟄伏於生活各個角落的非遺項目迎來了展示窗口,同時,人們在享用這道節日文化大餐時,也勾起更深的鄉愁,品到更濃的年味。

  食俗,是年味更為具像化的表達。在山東,各地有各地的吃食講究,比如膠東地區的花餑餑,淄博博山的四四席,聊城茌平的海二八宴,東營的灘羊湯、肴驢肉等等。一方水土成就一桌好菜,全省各地的非遺美食,不僅能充分滿足食客的味蕾,其中流傳至今的故事更是令人心馳神往。

  濟寧是魯菜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因地處微山湖畔,一直以來有著“無魚不成席”的傳統。在一桌“全魚宴”中,大小如蓮子、銀白似珍珠的漂湯魚丸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大年三十,市級非遺項目漂湯魚丸代表性傳承人宗西振為了准備除夕訂單,早上不到六點就來到水產市場選購食材。“像這樣4斤重的草魚,得買上10多條才夠用。”宗西振說,為了保証魚丸軟滑彈嫩,首選活鮮的野生微山湖魚。

  去皮剔骨、取精魚肉、剁成魚茸、攪打上勁……一碗飄香四溢的魚丸上桌,宗西振和妻子至少得忙活三四個小時。他介紹,漂湯魚丸代表著闔家團圓,過年期間,附近許多村民都會來打包一份帶回去與家人同享。

  除了吃寓意吉祥的春節美食,心靈手巧的山東人還擅長用非遺手造來“點綴”年味。楊家埠木版年畫、煙台剪紙、濱州布玩偶……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無一不承載著老一輩手藝人的年節記憶和民間情調,讓春節更加別具一格。“挂門箋紙揚春風,福守門神處處同”,說的就是集中在日照莒縣和臨沂一帶的剪紙藝術——過門箋。

  日照市莒縣閻庄街道大柏林村,是全國制作過門箋的主要傳統村落之一。大年三十,時近晌午,紫、紅、綠、黃、粉、藍——6種顏色亮麗、滿載美好心願的過門箋,已經貼在了每家每戶的門楣上。

  史龍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莒縣過門箋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入行40載,他始終堅持用傳統手作留住經典,一個木墩、一把木棰、幾十把鑿刀和彩色的紙張,是他全部的“家伙什兒”。“今年春節,我創作了9種龍年過門箋。等之后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來村裡研學時,我要教給他們哩。”史龍江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過門箋是貼在門楣上的年味,泥叫虎則是擺在家中的吉祥物。地處莒縣東北方的高密市姜庄鎮聶家庄,是至今有400余年歷史泥叫虎的發源地和主產地。

  這幾天,國家級非遺項目聶家庄泥塑代表性傳承人聶鵬忙得不可開交。“針對龍年,我們首次大膽嘗試把非遺剪紙龍和傳統泥叫虎結合起來,重塑龍年泥叫虎的形象。”聶鵬是90后,對年輕市場有著天然的洞察力,年后,他將推出一批龍年限定泥叫虎文創衍生品,進一步為老手藝注入新活力。

  “我成立了泥塑工作室,吸引本地20多戶村民參與,每戶每年通過泥塑至少能賺兩三萬元。老百姓重拾老手藝,在家門口就實現就業,增收致富。”聶鵬說,今年春節,泥叫虎所有產品線總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在與村民的通力合作下,相關制作均有條不紊地進行。(王鶴穎)

  尋年味覓鄉愁,鄉村旅游熱起來

  在民宿院子裡“燎文煙”“放鞭炮”來辭舊迎新,檢查房間地暖溫度和新年布置,最后擺上新鮮的水果和干果……大年三十早晨六點,臨沂沂南竹泉村精品民宿負責人毛培娟就忙活起來。“今天有來自青島、天津、江蘇等地的六個家庭來竹泉村民宿一起迎接新年,大家一起貼春聯、包餃子,吃公雞燉鬆蘑、野生大鯉魚等當地特色年夜飯。”

  這個春節,以體驗年俗為主題的鄉村民俗游熱了起來,下鄉拾年味、尋年俗、覓鄉愁成為游客春節旅游的鮮明訴求。鄉村,作為山東民俗文化資源的“聚寶盆”,無疑是年味十足的地方。

  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期間,全省各地深入挖掘呈現鄉村文化特色,精心策劃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了豐富多彩的鄉村節慶習俗游、非遺體驗游、古城古村游、新春田園游、民宿歡聚游等特色產品,在讓年味變得更濃的同時,也有效激活了鄉村文旅消費。

  龍年春節期間,竹泉村·紅石寨作為老牌鄉村旅游景區,在往年民俗展演體驗的基礎上,又特別上新了潮趣游園會。“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打卡,我們今年在景區增添了古裝巡游NPC、祈福互動小游戲等網紅元素,還有歡樂大馬戲和汽摩特技等游客喜聞樂見的表演。”竹泉村·紅石寨景區企劃總監王峰告訴記者,“大年初一,景區客流量近萬人。”

  與都市的年味不同,鄉村各具特色的年俗風情、傳統懷舊的民居宅院、傳統烹調的農家年菜、走街串巷的拜年問候等,都讓人們世世代代傳承的“鄉土”年味格外濃郁。

  敲花鼓、舞龍獅、扭秧歌、抬花轎,近日東營市墾利區楊廟·黃河裡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吸引了不少游客來到黃河邊尋找記憶中的年味。“除了看熱鬧的民俗表演,我們還玩了射箭、捶丸、投壺、蹴鞠等國風小游戲,很有過年的氛圍。”來自利津縣的游客崔振卿告訴記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村落的場景還原,讓人仿佛回到了小時候過年的時光。”

  “我們利用楊廟·黃河裡保留的二十世紀傳統民居的特色風貌,特別策劃了老村落懷舊系列活動。”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黨委宣傳委員王建超介紹,活動圍繞過去村民怎麼過年,對老村落內外進行燈光修復、挂燈籠、貼對聯、營造雪景春節氣氛,為游客呈現拜年、年夜飯等場景,展現過大年的往昔記憶。

  當“年味鄉村游”和“藝術文藝范”相遇,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近年來,不少回鄉創業的“鄉村合伙人”為“鄉村游”注入創新力量。如泗水縣等閑谷藝術小鎮這類文藝氣息十足的新型鄉村旅游目的地,讓春節期間齊魯鄉村中的文化民俗、風土物產煥發著新生活力。

  大年初一,在等閑谷藝術小鎮閱湖尚儒文創街,人潮熙熙攘攘,川上咖啡廳、鄉村理想生活館、游慕茶舍等藝術性十足的場館被年畫、紅燈籠、賀年條幅等新年元素裝飾得喜氣洋洋。街區的“虎咬瓜”店鋪內,游客更是絡繹不絕。“店裡所售的飲品、糕點等都是用泗水地瓜制作,以當地特產為原料的創意食品很受歡迎,春節一天的銷售額就有五六千元。”“虎咬瓜”店長孔圓說。

  在離文創街不遠的閱湖尚儒研學基地,非遺體驗成為熱門項目。“把泥坯固定在拉坯機中心,機器旋轉起來后用指頭指腹緩慢向內扣,將泥坯上方開口。”陶朱工坊內,負責人馬驍正在指導游客制作陶藝。“泗水縣柘溝鎮制陶歷史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工坊主要進行傳統泥陶的展示和體驗。”馬驍告訴記者,“春節期間來體驗制陶的游客很多,今天就接待了上百名體驗者。”

  “大年初一,景區的客流量達到上萬人。”據等閑谷藝術小鎮閱湖尚儒研學基地運營經理劉雪梅介紹,今年春節景區不僅開設泗水民間剪紙、魯班記憶、扎染等10余項非遺體驗項目,還首次開放了藝術糧倉並設置猜燈謎等互動打卡游戲,讓游客過一個具有鄉村文藝范兒的新年。(唐曉寧)

  守正創新,老手藝留住傳統年味

  2月10日,農歷正月初一,聊城水上古城游人如織,不少市民和游客前來賞美景、品美食。在古城樓西大街聊城縣署,游客參觀縣署,體驗射箭、投壺、木版年畫印制等傳統民俗。

  “小朋友,你把墨汁輕輕刷勻,把紅色的那面貼在木版上,用滾刷滾動后,揭開看看印的是什麼圖案?”聊城市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宋興潤在聊城縣署工作人員胡國亮的指導下,成功印制了一張生肖猴的木版年畫,墨色線條印制在洒金紅宣紙上,喜慶又有趣味。宋興潤又找到哥哥和媽媽的生肖,一口氣印了三四張,過足了木版年畫印刷的癮。

  春節是團圓佳節,各地抓住時間節點,開展年俗和各種非遺宣傳展示、體驗交流活動,讓市民、游客在游玩中體驗老手藝的魅力。

  東昌府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讓年畫重回市民生活?今年春節期間,東昌府區各個鄉鎮大集上,不少村民都收到了免費發放的年畫,這些年畫來自東昌府木版年畫市級傳承人、同順和木版年畫第六代傳人榮維臣。“東昌府木版年畫的興盛與明清時期東昌府刻書業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春節期間,我們開展了東昌府木版年畫重回春節活動,免費將三千余份年畫送到百姓手中。這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弘揚,又將濃濃的年味、深深的祝福送到百姓身邊。”東昌府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席真說。

  這幾天,山東博物館“沿著運河看年畫”展覽前,游人如織。除了山東博物館館藏年畫外,還從開封市博物館、孔子博物館、威海市博物館等借調了眾多展品。游客在欣賞年畫的同時,還能參與互動活動,親手糊一個燈方年畫、體驗非遺工藝染制藍印花布等,“知識、體驗、快樂”成為孩子們最好的新年禮物。

  近日,在費縣朱田鎮魏家溝村的文化長廊,“鄉村書場”如約而至。重拾漁鼓戲,王西寶老人熱情不減當年。隻見他手捧筒狀樂器,有節奏地敲擊,配以生動的唱腔,贏得聽眾陣陣掌聲。

  王西寶年輕時就成立了漁鼓戲班,組織了五六名漁鼓好手上台說書,不僅在十裡八村聞名,就連其他縣區也會慕名邀請他們前去表演。后來漁鼓戲逐漸式微,伙計們放下漁鼓,干了別的營生。王西寶說,有時看著牆角孤零零的漁鼓,他會因這門手藝可能失傳感到惋惜。

  但在朱田鎮文化站前站長劉鳳軍看來,快板、評書、老戲這一類的說書文化,作為農村地區最通俗易懂的表演方式,仍然很有挖掘推廣的價值。近年來,他配合費縣文旅局在當地開展老藝人尋訪工作,挖掘出擅長說書的老藝人近20人,並將他們聚集在一起,通過“鄉村書場”的形式展現傳統藝術的魅力。

  隨著“鄉村書場”的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鄉土藝人加入“鄉村書場”的隊伍中來,村民們再次燃起對傳統說書文化的熱愛。

  “截至目前,我們共開展‘鄉村書場’文化活動120余場,惠及群眾8000余人次。”朱田鎮文化站站長王靜介紹,該鎮還開展了廣場文化藝術節、一村一場戲、鄉村微劇場等各類文化活動,把身邊人、身邊事,通過戲劇、評書、快板等形式表達出來,用簡簡單單的“庄戶戲”給基層群眾帶去文化滋養。

  2月11日大年初二,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楊家山前村熱鬧非凡,在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拜年之余,村民們不約而同來到村委大院,觀看呂劇《小姑賢》演出。

  “大戲唱起來,年味就足了。”一位李姓大爺和老伴兒從家裡帶著馬扎趕來過戲癮。“看戲是我們老一輩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事兒,一年到頭就盼著趕年集聽幾場戲。今年春節自己村裡就有戲看,我們怎麼能落下?”

  被唱戲聲吸引來的,還有年輕人的身影。“讓孩子感受一下傳統文化挺好的,老一輩的戲曲有時候咂摸咂摸挺有味道的。”一對返鄉的“90后”,帶著4歲的孩子前來觀看,並把拍的視頻發在了朋友圈。

  台下村民的熱情追捧,讓台上向陽村李二嫂呂劇團的演員們勁頭更足了。“大家都拿出咱的看家本領來哦!”團長張念海笑著吆喝道。

  春節前后不在家忙年、過年,反而進村進集送戲,對向陽村李二嫂呂劇團團員們來說,已經成為慣例。這個平均年齡65歲的呂劇團,成立於2014年,是嵐山區高興鎮“一年一村一場戲”文化惠民演出的主力劇團之一。最近這幾年,他們一年要大大小小演出100余場。

  為什麼叫“李二嫂呂劇團”?“提呂劇就不得不提《李二嫂改嫁》,我們向陽村是《李二嫂改嫁》作者王安友的老家,也是李二嫂改嫁故事的發生地。”張念海說,劇團成員有土生土長的高興村民,也有周邊鄉鎮的,平時或打工或種地,因為呂劇這個共同的愛好聚在了一起。“別看我們不是專業演員,但隻要接到電話,就會馬上趕來排練!”

  這兩年,除了唱《李二嫂改嫁》《小姑賢》等10余個拿手傳統呂劇劇目外,劇團還排了不少新戲,如《李二嫂調解》《李二嫂新傳——白雲山前採茶忙》等。

  “鄉村文化就要傳承與創新。這幾年,我們眼看著鄉村一年一個樣,各級對文化越來越重視。隻要村民願意聽,隻要我們還能唱,就會一直唱下去,讓大家盡情享受呂劇的魅力。”張念海說。(高田 紀偉 丁兆霞 高雲野)

  老字號煥新,成國潮好禮

  “老包裝的鈣奶餅干3包,老年硒鋅餅干3包,再拿4包新出的國潮餅干,幫我裝到一個禮盒裡。”2月11日,大年初二,市民張長霞早早來到青島台東利群超市,購買走親戚要用的青食鈣奶餅干。

  “今年青食有不少變化。像這個個性定制禮盒,消費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口味自由搭配選擇,很受消費者歡迎。”台東利群超市門店經理楊海清說,今年春節,青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食”)還新推出了多款“龍年好禮”富貴吉祥、匠心傳承等禮盒和伴手禮,來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春節期間銷售火爆。

  “時代在變,我們的味道沒變,但是‘打法’必須變,我們不僅要保住老字號的金字招牌,更要不斷創新讓老字號煥發新活力。”青食副總經理田健說,除了不斷開發新品打造多元產品矩陣,去年以來青食還新建了連雲港、呼和浩特、鄭州3個營銷中心,以此為支點擴大輻射省外市場,並通過廣交會等逐步打開國際銷路。

  春節消費是一年消費的風向標,“老字號”是市民的心頭好物。為營造歡樂祥和、喜慶熱鬧的春節消費氛圍,我省各地圍繞汽車、老字號、餐飲、名優商品、農村市場等重點領域,融合春節文旅活動,打造消費新場景、新模式。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2月12日大年初三,全省重點監測的200家旅游景區,當日接待游客376.8萬人次,門票收入5395.6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81.8%和291.6%。全省文旅活動多姿多彩,群眾出游熱情持續高漲,文化和旅游市場平穩有序。

  文旅市場供給豐富,彰顯民俗文化特色。各地持續開展“好客山東賀年會”“來山東過大年”等系列活動,讓廣大游客在逛古城、品非遺、看展演、賞花燈中歡度傳統佳節。在旅游高峰帶動下,“老字號”產品也迎來銷售高峰。

  正月初二、初三,是聊城人回娘家的日子。在聊城魏老六魏氏熏雞向陽路老店,來往選購熏雞的顧客絡繹不絕,隻見店員手腳麻利地從櫥櫃中取出紫黑色的熏雞,用白紙包裹住,附上標簽,迅速用紙繩纏繞,打包完成遞給顧客。

  “魏氏熏雞是聊城土特產的典型符號,既然是‘土特產’,便有其地域的局限性。春節是食品消費旺季,傳統食品也需要與時俱進,迎合當下年輕人的消費習慣。”省級非遺項目魏老六魏氏熏雞第七代傳承人韓洪欣說。去年11月,魏老六魏氏熏雞創新推出輕享熏雞,相較於傳統的魏氏熏雞燜煮后再熏烤60個小時,新款的輕享熏雞隻熏制16個小時,味道鮮香,口感筋道。“這款減鹽版的輕享熏雞,食客拿回家放到微波爐裡熱8分鐘,就能吃到熱乎乎的熏雞,這也是我們今年主推的一款產品。”聊城市龍勝齋魏老六魏氏熏雞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劉廣棟說。

  魏氏熏雞向陽路老店裡,擺放著黃金絲產品,精巧的四方小盒裡封裝著15克雞絲,外包裝上寫有“茶肴”二字,包裝圖案風格典雅古朴。小包裝的熏雞風味的休閑零食,也是聊城市民的待客之禮。“零添加,口感又筋道,外包裝看著古朴又大氣,自己吃、送人都可以。”聊城市民王偉購買熏雞時,又給孩子挑了一些休閑食品。

  近年來,傳統地方名吃不斷創新形式,改變了人們的固有印象,帶給人們越來越多“驚喜”。

  2月8日,在蒙陰縣煎餅花大嫂徐海霞煎餅店的二樓,各具形態的“鮮花”正肆意綻放枝頭,若不是走近之后看見花瓣上獨屬於煎餅的紋路,尋常人很難將這些花與沂蒙山區老百姓的主食聯系在一起。徐海霞正忙著趕制煎餅花訂單,她左手拿著細長的棒簽,右手將疊成長條的粉色煎餅上下翻折,間或點涂蜂蜜與糯米粉制成的“膠”,翻折五六個回合后,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就躍然指尖。

  “黃色煎餅花是黃桃味的,粉色是火龍果味的,紫色是紫薯味的,所有的顏色都源自天然食材。”徐海霞說,“毛巾可以做成花,紙巾也可以做成花,但隻有煎餅做的花,又好看又好吃。”

  日常吃的煎餅出了新花樣,吸引了不少顧客前來一探究竟。煎餅花在節假日暢銷,新人定做煎餅手捧花,大學生特地買來推薦給外地朋友……顧客定做煎餅花的要求越來越多元,早已超出了徐海霞最初的想象。“在新的一年裡,我要帶領更多人一塊制作‘煎餅花’‘煎餅畫’,讓大家一起致富!”徐海霞說。(李媛 高田 王思晴 唐曉寧 張聖虎)

  供需兩旺,鄉村文旅IP火起來

  2月12日,大年初三,臨近中午,即墨古城裡的小吃街已飄滿“人間煙火”,熙熙攘攘,好不熱鬧。“我們從小年到年三十舉辦年貨大集,初一到十五無縫銜接春節廟會和新春燈會,‘忙年’的常態又回來了。”即墨古城文旅展演部負責人崔長富告訴記者,“來古城,過大年”不僅是即墨古城的春節IP,也是到青島過大年的特色名片。

  即墨古城貫穿小年至元宵節的趕年集、逛廟會、看燈會活動,把古城裝點成一個全天候“發光”的文旅消費特色街區,除了吸引外地游客,還可以輻射周邊20公裡范圍內的鎮村居民,在這裡,各色店鋪、沿街攤位齊聚著新春好貨,來自天南海北的特色美食、民俗非遺、趣味游戲,讓文旅消費得到集中釋放。“古城就像一間會客廳,把即墨城鄉的好品美物全部融進來,從即墨老酒、即墨花邊繡到各色小吃、柳腔表演等,原汁原味地呈現給游客。”崔長富說。

  當前,全省各地持續豐富優質文化旅游產品供給,不斷推出形式多樣的文旅消費促進活動,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各類活動掀起鄉村游高潮,各地精心籌備的新春廟會、文化市集、非遺展演、大型燈會悉數登場,富集“村字號”IP的縣域,把“到山東過大年”的氣氛烘托得濃厚而熱烈。

  把這些“村字號”傳播出去,除了自身造勢,還需借勢。5A級景區青州古城,便成為當地鎮村宣推的“流量池”。大年初一,青州古城接待游客8.59萬多人次,初二超過10.79萬人次,初三超過13.6萬人次。火爆的人氣,讓來自各鎮村的非遺、老字號、鄉村民俗、坊間手造、特色農產品,被游客看到,購買,帶回家……“這是對鄉村IP最好的分享和傳播。”青州市古城保護與建設投資運營中心副主任何麗說。

  目前,我省一體推動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線下線上齊發力,具備優越資源稟賦和地理優勢的縣域,發展勢頭強勁,逐步形成了“串點、連線、成片”的新格局。

  今年春節期間,聊城市茌平區整合境內資源,籌劃“樂享新春·戲曲七天樂”新春戲劇展演、“茌平好物產

  紅火迎新春”農村電商選品展銷會、中國兔文化產業園“國潮童話 戲雪狂歡嘉年華”、佳鄉田園2024國潮中國年等30余項特色活動,主打魯西年俗IP。

  人人有活干,個個腰包鼓。佳鄉田園綜合體春賞花,夏露營,秋豐收,今冬又搞起了首屆新春大廟會和燈會,四季不間斷的主題活動讓茌平區杜郎口鎮越來越美,也為當地村民帶來更多就業及創業機會,靠著“賣風景”過上了好日子。村民解鴻運在景區附近經營餐飲生意,年收入可達30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產品有特色,活動吸引人,山東獨特的鄉村IP也在全國叫響。威海榮成的“天之盡頭 天鵝海岸”之旅,以鄉村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物產民俗為亮點,通過鄉村旅游線路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入選全國“多彩鄉村”線路。聊城臨清的“春‘運’來臨

  千年運河文化”之旅,突出冬季和春節時令特點,以年俗文化、節慶活動、賞冰玩雪、鄉村美食、年貨集市為特色,入選全國“歡聚過年”線路。

  “除了春節,我們在全省范圍內啟動的‘鄉村好時節’活動,打造出夏至面、過半年、漁民節、餃子宴、露營季等年度熱點活動,相關話題在網絡上的閱讀量已經突破1億次。”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鄉村好時節”作為山東鄉村振興品牌塑造與傳播案例,摘得2023年7月在澳門頒發的“長城獎-文旅好品牌”銅獎,全面提升了山東鄉村IP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在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帶動下,優質產品供給豐富,文旅消費持續升溫。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春節假期前四天(正月初一至初四),全省重點監測的200家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1307.5萬人次,門票收入19860.3萬元,營業收入59263.6萬元,與上年同期(正月初一至初四)相比,分別增長45.5%、223.6%、103.9%。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夜游打卡為假日旅游帶來新的活力。(劉英 唐曉寧)

  千錘鍛打,山東鑼聲響國外

  鑼鼓聲一響,年味更濃厚了。

  踩著春節的鼓點,踏進淄博周村古商城,遠遠的就聽得到一陣陣透亮的鑼聲。聲音時而清脆急促,時而洪亮喧天。循著聲音,在銀子市拐角處,一家名為“周村銅響樂器”的店鋪裡,非遺傳承人蔣義東正手持鐵錘,為一面新做好的鑼完成最后的調音。

  聽到鑼聲,遠近的游客聚攏過來。小錘敲擊鑼面之后,立刻用手捂住鑼心,要的就是鑼點的干淨利落,不拖泥帶水。“聲音是有形狀的,樂器就是聲音的容器。擊打的過程,就是在細微調整鑼面的厚薄度和延展性,讓聲音變得或渾厚低沉,或悠揚致遠。”蔣義東說。

  鑼的聲音能傳多遠?曾經,是一個個村庄的街巷,是十裡八鄉。如今,在淄博周村、濟南章丘一帶,以鑼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銅響樂器,走出民間音樂的小圈子,它們不僅穿越時間,活躍在當代人的生活中,更跨越山河走出國門,遠播山東聲音。

  銅鑼是中國傳統銅響樂器,以銅為主原料,配以錫、銀等金屬,看似形態簡單,但制作工序繁多,工藝要求很高。一面鑼往往要經過千錘鍛打,才能使銅皮厚薄均勻,大小合格。而最后一道工序“定音”,多由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執錘,耳聽目觀,需要眼力、聽力和手感力度三者完美配合。

  “調音是一門需要長期實踐方可掌握的獨門技藝,也因此至今無法實現機械化,需要人工親力親為,5年能出師就算很快了。”作為省級非遺“周村銅響樂器制作技藝”的代表性人物,蔣義東出生於銅響樂器制作世家,技藝承襲自父親蔣立德,到他已是第七代。而在周村當地,銅響樂器生產已有400余年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周村銅響樂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產量曾達全國同行業之首。蔣義東和父親曾經工作過的魯東樂器廠,1956年試制成功軍樂鈸,改變了過去我國的軍樂鈸依靠進口的歷史。1973年,美國費城交響樂團來中國演出時曾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一面直徑130厘米銅制大鑼,負責制造的也正是魯東樂器廠。“鑼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永遠丟不了。”蔣義東說。

  幾十年間,蔣義東制鑼技藝傳承到了兒子和徒弟手中。在一代代人的交接棒中,銅響樂器的市場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距離周村40余公裡,濟南市章丘區白雲湖街道的金生源樂器廠,廠長范育榮正在享受一年到頭難得的閑暇。這家門臉不大的小廠,在銅響樂器的出口市場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拿”。2023年,金生源的銷售額達到2300萬元,出口镲片4萬多片,銅鑼2萬多面。

  “你肯定想不到,傳統的中國銅鑼,在國外的應用場景比國內還要多。比如工藝改進后的鑼,聲音更加悠長,和瑜伽結合,用於音樂療愈。”范育榮告訴記者。

  春節前,范育榮帶著廠裡的新產品,前往美國洛杉磯參加樂器燈光音響展,擴展新客戶。“來自巴西等國的客戶,對我們的產品很感興趣,我們達成了初步合作協議。”范育榮說,展會期間,他們與各國的客戶簽下了10萬美元左右的訂單,“這也算是我送自己的一份新年大禮,過了正月十五,很快就要忙活起來趕制訂單了。”

  出口之路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旦有新品在市場上冒頭,我們第一時間就要關注。”范育榮在生產傳統樂器的基礎上,將傳統加工工藝與西洋樂器生產技術結合,制作與國際接軌的西洋樂器镲片,用於音樂療愈的銅鑼、頌缽,以及新樂器海浪鼓、溪水鼓、雨棍等。銷售上,通過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參展,品牌知名度逐漸打了出去。范育榮還抓住亞馬遜、速賣通等電商發展的時機,搭建起線上線下結合的營銷平台。

  靠著敏銳的市場嗅覺和過硬的產品品質,金生源的產品遠銷德國、日本、韓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山東乃至全國銅響樂器制造業的品牌企業。

  目前,山東、山西、河北、湖北等地銅響樂器產業較為發達,而濟南、淄博一帶,因長期有金屬冶煉和金屬物件制造的傳統,從業人員眾多,技藝也較為成熟,制作出的銅響樂器工藝精細、品質考究,受到業界人士和國內外客戶的贊譽。在濟南章丘,形成了有10家相關企業的銅響樂器集群。

  當前,藝術形式多元化發展,樂器種類繁多,但每年春節,人們依然會集合起來敲鑼打鼓歡度新春。鐺鐺鐺,這簡單的節奏,是充滿魅力的鄉音,是對傳統、對故土的思念……(陳曉婉)

  文化過年,別樣精彩

  2月14日,正月初五上午10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七墩山路的圖書館內,一排排整齊排列的閱讀桌前,暖色調燈光下,讀者正在認真閱讀。他們當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奮筆疾書的學子,當然還有初識文字的孩童。

  在兒童閱讀區的環形閱讀台旁,市民王婷婷帶著孩子認真挑選圖書。“家裡也有給孩子們買的圖書,但還是想帶他們來圖書館體驗讀書的氛圍,在這裡也更容易沉下心來閱讀,也能體驗到不一樣的年味。”王婷婷說。這座新圖書館運營后,她就給孩子制訂了圖書館裡過大年的計劃,沒想到圖書館裡還有各種特色活動,孩子們特別喜歡。

  “春節期間,我們為讀者精心准備了拜年禮物——龍年玩偶,還舉辦了‘龍吟書香’甲辰新春龍文化展覽,打卡尋福、非遺手工等特色活動。”青島西海岸圖書館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館內共有20萬余冊圖書,伴著書香過大年,成為當地春節時尚。

  山東各地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點亮了春節假期,不少地方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延長開館時間,推出了新書展、非遺展、年畫展,開展山東手造體驗活動等,市民在假期中也能享受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感受別樣年味。

  2月12日,正月初三,青州博物館門口閘機一放行,來自武漢的游客詩歌華隨著眾多游客直奔四樓,走進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藝術陳列館。“我喜歡造像,尤其是南北朝的造像,青州博物館館藏造像如此豐富,讓人著迷。”詩歌華說。這些造像的衣服、身材、表情,都讓人心生歡喜。尤其是造像的微笑,讓人安心。她准備在博物館裡待上一天。

  “我們組織了‘龍騰青博,福滿青州’系列活動,包括寫春聯祝福、做事事如意花燈、手制大紅包、博物館尋龍等。假期期間,每天實際到場游客約1萬人次。”青州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張安生說。青州博物館還更新了山東手造青博有禮文創店,與濰坊博物館合作舉辦“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畫展,各具特色的活動讓游客大飽眼福的同時,又增加了歷史文化知識。

  春節怎麼過,才有新鮮感和年味?青島啤酒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中國人來說,“團圓”是一年到頭最幸福的事,今年春節,擁有百年歷史文化的青島啤酒,通過引流量、聚人氣的新潮體驗,為消費者和游客獻上了不一樣的“新春大餐”。

  這幾天,河北的陳先生和朋友自駕來青島,打卡了青島啤酒博物館。今年春節,青島啤酒博物館結合年輕人喜歡MBTI性格測試的熱點,為不同人群量身定做不同逛館攻略。“青島啤酒博物館量身定做的逛館攻略太棒了。我們參觀了百年地下酒窖、現代化生產車間,在醉酒小屋體驗到‘醉酒’感受,更在神秘好玩的4D影院進行了一場冒險之旅,還交到了新朋友。”游客陳先生說。

  不僅如此,青島啤酒博物館打造的劇游《覺醒的釀造師》升級推出新春限定本,游客們穿梭其中,通過主題換裝體驗,一秒穿越民國,在7000余平方米的老廠房裡通過真實社交、燒腦劇情、搜証解密、密室逃脫等多種玩法嗨翻全場,拉滿新年氛圍。

  2月16日,上午在趵突泉景區游玩后,來自河南的趙華一家直奔附近的電影院。“孩子想看動畫片《熊出沒·逆轉時空》,這部電影堅持了‘合家歡’的定位,我們家長也很喜歡。”趙華說,《飛馳人生2》《熱辣滾燙》《第二十條》等電影口碑也都不錯,他們還會在游玩的同時,專門抽出時間看電影。

  今年春節,山東電影票房勢頭喜人,在票房、放映場次、觀影人次、上座率等方面的數據不斷攀升,爆發出強大的市場潛力。面對不斷攀升的觀影人群,各地影院以優化排片、延長營業時間等舉措,滿足觀影需求。(石如寬 張忠德 白曉)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