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假日觀察 | 團圓中國年 濃濃家鄉味

2024年02月10日10:19 | 來源:大眾日報
小字號

“初一就要正式演出了,趁著早上人少,抓緊在村裡空地練上幾遍。”大年三十,天剛蒙蒙亮,在聊城市東昌府區侯營鎮孫庄村,56歲市級非遺項目孫庄舞獅代表性傳承人孫德剛便和回家過年的小輩們早早起了床。“這次研究了幾個龍年新動作,配合上音樂和武術,比往年更有氣勢!”孫德剛有些興奮。

舞獅,被視為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重要儀式,是山東人過年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期間,熱鬧非凡的非遺舞獅表演幾乎成為各地慶祝春節的“必選項”,為節日增添了歡樂喜慶的氣氛。

“咚咚鏘……”歡快的鑼鼓聲敲散了清晨的薄霧,孫德剛身為領獅郎,以一身武士裝扮登場,弟弟孫德同、侄子孫書棟等人則身披或紅或黃的獅頭獅身,扮作4隻神採奕奕的獅子,時而昂首闊步、時而搖頭擺尾、時而高高躍起,吊足了觀眾“胃口”。“每到春節,不管天南海北,我們一大家子都會回村,走街串巷表演舞獅,熱熱鬧鬧過大年。”孫德剛說。

鄉景裡的非遺展演,增添了濃濃年味,留住了醇醇鄉愁。從精彩絕倫的濟南西關高蹺,到絢麗奪目的淄博打鐵花,從氣勢磅礡的日照漁家號子,到光影流轉的泰山皮影戲……這些飽含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蘊藏著鄉村的精氣神兒,為人們帶來歡樂,也為風塵仆仆歸鄉的游子提供了“精神港灣”。

今年,大家都說年味似乎更濃了。年味是什麼?它不僅是豐盛的家宴、新貼的對聯,更在於精神的傳承、文化的延續。鄉村文化旅游節期間,省文化和旅游廳啟動“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集中開展648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進一步推動非遺與春節“雙向奔赴”。這個春節,蟄伏於生活各個角落的非遺項目迎來了展示窗口,同時,人們在享用這道節日文化大餐時,也勾起更深的鄉愁,品到更濃的年味。

食俗,是年味更為具像化的表達。在山東,各地有各地的吃食講究,比如膠東地區的花餑餑,淄博博山的四四席,聊城茌平的海二八宴,東營的灘羊湯、肴驢肉等等。一方水土成就一桌好菜,全省各地的非遺美食,不僅能充分滿足食客的味蕾,其中流傳至今的故事更是令人心馳神往。

濟寧是魯菜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因地處微山湖畔,一直以來有著“無魚不成席”的傳統。在一桌“全魚宴”中,大小如蓮子、銀白似珍珠的漂湯魚丸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大年三十,市級非遺項目漂湯魚丸代表性傳承人宗西振為了准備除夕訂單,早上不到六點就來到水產市場選購食材。“像這樣4斤重的草魚,得買上10多條才夠用。”宗西振說,為了保証魚丸軟滑彈嫩,首選活鮮的野生微山湖魚。

去皮剔骨、取精魚肉、剁成魚茸、攪打上勁……一碗飄香四溢的魚丸上桌,宗西振和妻子至少得忙活三四個小時。他介紹,漂湯魚丸代表著闔家團圓,過年期間,附近許多村民都會來打包一份帶回去與家人同享。

除了吃寓意吉祥的春節美食,心靈手巧的山東人還擅長用非遺手造來“點綴”年味。楊家埠木版年畫、煙台剪紙、濱州布玩偶……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無一不承載著老一輩手藝人的年節記憶和民間情調,讓春節更加別具一格。“挂門箋紙揚春風,福守門神處處同”,說的就是集中在日照莒縣和臨沂一帶的剪紙藝術——過門箋。

日照市莒縣閻庄街道大柏林村,是全國制作過門箋的主要傳統村落之一。大年三十,時近晌午,紫、紅、綠、黃、粉、藍——6種顏色亮麗、滿載美好心願的過門箋,已經貼在了每家每戶的門楣上。

史龍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莒縣過門箋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入行40載,他始終堅持用傳統手作留住經典,一個木墩、一把木棰、幾十把鑿刀和彩色的紙張,是他全部的“家伙什兒”。“今年春節,我創作了9種龍年過門箋。等之后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來村裡研學時,我要教給他們哩。”史龍江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過門箋是貼在門楣上的年味,泥叫虎則是擺在家中的吉祥物。地處莒縣東北方的高密市姜庄鎮聶家庄,是至今有400余年歷史泥叫虎的發源地和主產地。

這幾天,國家級非遺項目聶家庄泥塑代表性傳承人聶鵬忙得不可開交。“針對龍年,我們首次大膽嘗試把非遺剪紙龍和傳統泥叫虎結合起來,重塑龍年泥叫虎的形象。”聶鵬是90后,對年輕市場有著天然的洞察力,年后,他將推出一批龍年限定泥叫虎文創衍生品,進一步為老手藝注入新活力。

“我成立了泥塑工作室,吸引本地20多戶村民參與,每戶每年通過泥塑至少能賺兩三萬元。老百姓重拾老手藝,在家門口就實現就業,增收致富。”聶鵬說,今年春節,泥叫虎所有產品線總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在與村民的通力合作下,相關制作均有條不紊地進行。(王鶴穎)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