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核六區六十景!大明湖“上新”,荷柳新畫卷令人期待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國內僅有的由眾泉匯流而成的城中湖,被視為“泉城明珠”,集水域風光、古園林景觀、古道觀、古水工、紀念性建筑為一體,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高品位的旅游資源。這座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名湖、濟南市民之湖,在新時期不斷綻放出新的光彩,隨著其新規劃的出台,未來將呈現出更加美好的新風貌。
近日,濟南市發布了《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23-2035年)(征求意見稿)》。《規劃》涉及范圍面積、功能分區、分級保護、交通設施等方方面面。未來,大明湖景區將實施三級保護,共規劃六處景觀單元區,提升荷柳景觀和泉城夜宴·明湖秀。到2035年,還將有望與北湖通航,預留出口與小清河連通,推進大明湖—北湖—小清河—華山湖等河湖水系連通。
“19景”變“60景”,一鏈串珠帶多點
城市景區優化擴容,是城市文旅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隻有名勝古跡是遠遠不夠的,隻有深挖、細挖,不斷呈現,才能真正承載原本應有的歷史文化底蘊,才能真正成為城市標志性名片之一。不難看出,大明湖風景名勝區重新修編總體規劃恰逢其時。
秀美的湖光山色、深厚的歷史人文、豐富的文化古跡和街巷民居、獨特的水源補給、自然生態的植被群落、類型多樣的游賞活動是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獨一無二的特色。從《規劃》來看,此次對規劃范圍與面積、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功能分區、規劃期限和規劃目標等進行了重新設定。
其中,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的規劃范圍變大了。規劃范圍東至黑虎泉北路,南至大明湖路,西北連接西護城河、北護城河,規劃面積調整為103.74公頃。
同時通過對景源分布、空間關系和內在聯系進行綜合考慮,形成“一鏈串珠帶多點”的總體布局和“一帶一核六區六十景”的空間結構。以大明湖主游線為主線,串珠成鏈,使片區文脈相依,景源相融。
空間結構劃定為:一帶、一核、六區、六十景。一帶:以大明湖主環路為主線的環湖游覽線,規劃成獨樹一幟的濱水景觀休閑帶;一核:眾泉匯流而成的核心,是集中展現城市特色風貌的景觀核心,具有可識別性的門戶景觀;六區:即明湖北岸景區、小東湖景區、七橋風月景區、遐園景區、大明湖景區、明湖西岸景區等六處景觀單元區;六十景:景區內景點多,分布集中。
大明湖風景名勝區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兼而有之。六十景可謂包含整個大明湖精髓。
大明湖風景名勝區具有的自然風光,是濟南特色泉水景觀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此次規劃中,大明湖風景名勝區自然景源22處,佔資源總量的36.67%。包含:明湖秋月、匯波晚照、鵲華煙雨、蒙山雨潤、翠柳屏島、匯泉島、大明湖、佛山倒影、小東湖、龍泉池、感應井泉、扇面泉、歷下秋風、春色楊煙、夏挹荷浪、秋容蘆雪、秋柳含煙、冬泛冰天、竹港清風、滄浪荷韻、壽柳、鳥啼綠蔭。
同時,豐富的人文景源賦予了大明湖風景名勝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園區內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風景建筑、紀念建筑、勝跡等眾多。此次規劃人文景源38處,佔資源總量的63.33%。包含:遐園、秋柳園、盆景園、藕神祠、七橋風月、丹坊耀日、超然致遠、北極廟、閣子前街15號院、明湖居、藕香榭、玉斌府、秋柳人家、王盡美舊居、南豐戲樓、鐵公祠、南豐祠、稼軒悠韻、奎虛書藏、晏公廟、老舍與濟南陳列館、濟南戰役國民黨守軍臨時指揮部舊址、二郎廟、司家碼頭、曾堤縈水、晏公台、鐘樓寺鐘樓台基、乾隆御碑、毛主席詩詞碑、李邕·杜甫石刻像、“曾公畫壁”影壁、北水門、明昌晨鐘、明湖泛舟、大明湖傳說故事、夏雨荷故事、灰山、碧筒飲。
唯一的“泉水之湖”,大明湖建設公園近70年
大明湖風景名勝區是泉城特色風貌帶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內唯一由眾泉匯流而成的城市湖泊,以典型的泉水遺產為特色,也有豐富的名士文化、歷史文化為內涵。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歷史上往來濟南的那些“名士”,比如李白、杜甫、蘇軾、蘇轍、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元好問、蒲鬆齡等都曾駐足游覽過大明湖,並寫有贊美詩章。元代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盛贊:園林美麗,堪悅心目,湖光山色,應接不暇。清末文學家劉鶚著有《老殘游記》一書,極其精彩地描繪了濟南著名藝人王小玉在明湖居說唱梨花大鼓的情景和佛山倒影景觀。
為了讓這顆“明珠”在泉城熠熠生輝,濟南從未停下建設、保護的腳步。
資料記載,1955年,大明湖正式辟建以水景為主的公園。建園后,又對歷下亭、鐵公祠、遐園、北極閣等名勝全部整修,並增添了服務設施,於1957年5月實行售票游園。1958年將湖田全部收歸國有。1959年,拆遷了湖南岸乾建門裡街、李公祠街、泮壁街、思敏街等298戶居民住宅,增加公園面積11.89萬平方米,總面積達到73.3萬平方米,其中,湖水面積45.3萬平方米,濱湖游覽面積28萬平方米。
20世紀70年代初,對西、北岸及湖心亭、北洋洲、翠柳屏、小南島、歷下亭等處堤岸進行翻修加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公園建設加速發展,增植花木,擴大游覽場地,修復了南豐祠、稼軒祠、北極閣等被毀壞的名勝古跡;重建匯波樓,新建明湖樓,改建船舶碼頭,增置游覽服務設施,美化園容環境。
1998年,百花洲劃歸大明湖公園,公園面積增加0.7萬平方米,達到74萬平方米。2004年—2009年,實施大明湖擴建改造工程,景區面積擴大到103.4萬平方米,擴建新區免費開放,昔日的園中湖變成了城中湖。
2003年,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09年,獲全國重點公園稱號。2013年3月,與趵突泉公園、環城公園、五龍潭公園整合,創建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當年8月,獲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
2017年1月1日起,大明湖景區免費向社會開放。大明湖免費開放后更好滿足市民晨練、休閑以及觀光旅游的需求,帶動濟南五龍潭、護城河景區的游覽,實現濟南大明湖景區和明府城百花洲片區的有效連接,對推動濟南旅游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進一步增強城市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效提升濟南的知名度、美譽度。
老景區變身新網紅,做好“泉、荷、柳”文章
2023年,隨著超然樓亮燈儀式的火爆“出圈”,作為老牌景區的大明湖也一躍成為網紅打卡地。去年夏天,大明湖更是“官宣”多種新玩法和新體驗。超然市集、點亮超然、畫船演藝、泊岸茶舫、夜航明湖、光影明湖、南豐尋夢、聽泉品茗、荷香好音、歷下望月十大場景亮相,為游客提供高品位欣賞、體驗和認知大明湖的各種機會。
如今的大明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抓住了當下文旅流量密碼、旅游最極致的需求:體驗感。老牌景區也成為了年輕人的時尚打卡地。
記者注意到,此次《規劃》對大明湖的夜景進行了規劃設計,提出結合“一湖一環”景觀照明及“明湖秀”項目,水秀故事按照“以泉為形、以泉為景、以泉為魂”和“從歷史走向未來”雙線並進的線索,譜“珍珠戲蝶柳綠荷紅”為序,劃“黃河育舜帝,雙撒珍珠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明湖如畫美,泉水映人家”“潮涌新時代,泉城筑夢想”四大篇章及尾聲“光影流連”,繪畫歷經百年風雲的古現代泉城,展現獨有的濟南泉韻,眺望新時代的泉城濟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的特色寫照。《規劃》還提到繼續開展“荷田復壯”工程,加大荷田養護和種荷力度,提升荷柳景觀。同時加強“春色楊煙”“夏挹荷浪”等季相植物景觀;傳承“三面柳”的“柳文化”,從柳崇拜、柳民俗、柳詩文、柳繪畫等方面加強柳文化的研究與傳播。
此次《規劃》計劃提升景區文化內涵,拆除老舊設施,增加透湖觀景視廊,打造風格統一的濱水景觀帶;同時還將對游樂場區域進行改造,增強休閑、游憩、觀光、體驗、餐飲服務等功能。同時,設施規劃也是一大亮點。道路交通規劃,依托市政道路,銜接濟南軌道交通,規劃5處主要出入口和18處次要出入口。在分期發展規劃的遠期部分,《規劃》提到,將實現大明湖與北湖通航,推進大明湖—北湖—小清河—華山湖等河湖水系連通。
助力城市軟實力提升重繪大明湖新畫卷
老舍說,“泉、池、河、湖,四者俱備,這才顯出濟南的特色與可貴。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這個湖是少不得的。”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1月27日,陽光明媚,空氣清新,“佛山倒影”景觀清晰可見,仿佛一切都在向人們展示著這座城市的美麗和寧靜。湖水清澈,陽光照射下來,波光粼粼,仿佛一面鏡子,映照出周圍的景色。游船快艇在水中畫出優美的弧線,給這個冬日的湖面增添了一絲活力。人們登上超然樓,俯瞰這如畫般的景色,享受冬日的陽光和溫暖。
“一個美麗的湖泊能夠成為城市的標志性景點,擴容后的大明湖能夠提升濟南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山東財經大學旅游系教授路琪告訴記者,隨著大明湖的擴容提升,將增加游客的停留時間和消費意願,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同時,還能夠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和休閑場所,促進城市休閑產業的發展。此外,還能夠增加水域面積,改善水質,提高景區的觀賞性和體驗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游覽和觀光。
放眼望去,濟南正朝著文旅全面融合的發展格局努力。從《規劃》中可以看出,其總體目標是保護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的生態本底環境、歷史文化遺存,建設景觀秀美、設施完善的游覽環境,使大明湖風景名勝區成為自然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氣息濃郁、科學文化內涵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風景名勝區。
相信未來的大明湖,必將以更加靚麗的容顏,吸引八方來客,成為提升濟南城市軟實力的不竭動力。(劉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