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本網特別關注

山東聊城:村村有好戲,年味解鄉愁

喬姝
2024年01月28日13:59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春節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節日,“回家過年”是中國人最深的鄉情,最濃的鄉愁。2024春節前夕,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在全省范圍內啟動,拉開了新春佳節的序幕。

走在聊城市的村口巷尾,大集熱鬧、村歌嘹亮、宴席豐盛、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村村有好戲”的喜慶氛圍,發出“回村過大年”的溫情召喚。

鄉韻,在煙火喧騰的年集街頭

俗話說:“進了臘月門,年味鋪滿集。”趕大集、辦年貨,是春節前必不可少的儀式感,煙火喧騰的年集街頭,也深藏著魅力無窮的民俗鄉韻。

閆寺呱嗒、菩提豆腐、芝麻燒餅、新鮮面條菜……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鳳凰集新村的大集上,當地特色美食五花八門,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鳳凰集美食很多,早餐就有十幾種。”鳳凰集新村黨總支書記解長成熱情介紹,“春節來鳳凰集,把張氏的挂面、許氏的花生、石磨現磨的新鮮玉米面帶回家,嘗嘗原生態的健康美味。”

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每逢農歷的五日、十日,是道口鋪大集開集的日子。行走在大集上,新鮮果蔬、鹵肉熟食、一尺多長的馓子、色澤金黃的油炸糕,還有大紅的福字、鮮艷靚麗的新衣……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不僅有十裡八鄉的村民趕集購物,也有周邊冠縣等鄉鎮的商戶前來售賣,大集成為煙火氣最為濃厚的地方。

道口鋪大集上的攤位前,鄉民正在選購糖葫蘆。人民網 喬姝攝

道口鋪大集歷史悠久,文化氣息濃厚,不僅有東昌木版年畫、東昌毛筆、魯錦等非遺展示,舞龍舞獅、花竿舞、竹馬舞、秧歌等民俗活動也是十分豐富,還有風味名吃道口鋪燉鴿更是聲名遠播。據了解,道口鋪街道現有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省級3項,市級9項,是遠近聞名的非遺文化小鎮。

圖片:道口鋪大集上的民俗表演竹馬舞。人民網 喬姝攝

道口鋪大集上的民俗表演竹馬舞。人民網 喬姝攝

在道口鋪大集道路兩旁,20米長的春聯延展開來,書法家揮毫潑墨,正把吉祥的新年祝願揮洒其間。大集深處鋪開的紅色絨布上,民間沙書藝術家魏翌海用鹽和小米寫成沙書“回道口鋪過大年”,據他介紹,鹽代表白銀,小米代表黃金,兩側各寫一個福,代表著福氣臨門。“有意義,美觀大氣。”

圖片:道口鋪大集上的沙書作品。人民網 喬姝攝

道口鋪大集上的沙書作品。人民網 喬姝攝

依托道口鋪的非遺文化,2023年初,這裡就提出了非遺+文旅的發展規劃,打造出一條特色非遺旅游線路。聊城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黨工委書記袁虎成表示:“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道口鋪街道將舉行非遺大集展演,為群眾送上文化‘大餐’。今年春節,歡迎大家來道口鋪品地道美食、逛非遺年集。”

鄉味,是歷久彌新的舌尖記憶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對故鄉的記憶,烙印在舌尖味蕾,經久難忘,成為一抹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到茌平游賈寨何處就餐?品二八坐上席這方傳膳。”走進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海二八宴大院,院裡煙氣升騰、香味彌漫,蒸、煮、炒、熘,鄉間大廚在露天的廚房緊張地忙碌著,碩大的蒸籠蓋一打開,蒸方肉、蒸丸子在海碗中盛得滿而有尖,淋上一勺熱湯,緊接著,豐盛的菜肴便以排山倒海般的氣勢登上了八仙桌。

圖片:蒸籠中的豐盛菜肴冒著熱氣。人民網 喬姝攝

蒸籠中的豐盛菜肴冒著熱氣。人民網 喬姝攝

“海二八”酒席的菜肴以量多著稱。碗口七寸,稱之海碗,“海二”即兩個海碗,俗稱“大件”﹔“二八”即兩個八碗,包括八碗伴酒菜、八碗下飯菜﹔加上八個茶肴,每個大件再配以四個甜咸相宜的“鈴鐺菜”,總共34道佳肴。

“海二”講究的是豐盛,或雞、或魚、或肉塊、或清汆丸子。“二八”中前一個“八”講究味美,要四甜四咸,甜咸菜都要葷素各二,甜的要做成“溜溜”或拔絲,咸的要做好色彩搭配和味道調劑﹔后一個“八”講究實惠,要有菜有湯,能吃能喝,熱熱乎乎,吃得舒坦服貼。“鈴鐺菜”中,蘋果、梨、姜、山楂挂上熬制好的“琉璃”,晶瑩剔透,酸甜可口。

圖片:“鈴鐺菜”中的“琉璃貨”。人民網 喬姝攝

“鈴鐺菜”中的“琉璃貨”。人民網 喬姝攝

流傳數百年的海二八宴席是鄉間高規格酒席的代名詞,如今已成為聊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老人祝壽、婚姻落帖等喜慶的大事之外,這口地道的家鄉味兒,也成了不少人期盼了一整年的年夜飯之選。

賈寨鎮后村小王庄海二八宴廚師賈喜安介紹,臘八剛過,2024春節期間的宴席已經定出20多桌,最多的一家人訂了7桌。“回村過大年,海二八宴等著你!”

鄉情,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是維系鄉情的精神根脈。手工藝作為鄉土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維系鄉村生活的文化力量。

葫蘆寓意“福祿”,帶著吉祥美好的寓意,成為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性符號。春節期間,葫蘆制品也成了大家爭相購買的搶手貨。位於魯西平原腹地的聊城市以盛產質量上乘的葫蘆而聞名,當地人因地制宜,以葫蘆為原材料制作工藝品,讓聊城東昌葫蘆遠銷全國各地。

目前東昌府區的葫蘆銷售額佔全國市場份額的75%,年綜合效益16億元,“買天下葫蘆、賣天下葫蘆”的集散效應日益凸顯。其中,堂邑鎮路庄新村被譽為“中華葫蘆第一村”,已有300多年的葫蘆種植歷史。在這裡,百姓種植、加工葫蘆,95%以上的人都在做葫蘆生意。

天鵝、人像、筆筒、花瓶、擺件……在堂邑鎮路庄新村范制葫蘆種植基地的大棚裡,擺滿了形態各異的葫蘆制品。

圖片:范制葫蘆擺件“八仙過海”。人民網 喬姝攝

范制葫蘆擺件“八仙過海”。人民網 喬姝攝

“范制葫蘆就是把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范模中,隨著葫蘆長大逐漸填滿范模空間,葫蘆木質化后取出。形狀圖文盡如人意,宛若斧削刀刻,天然與人工渾然一體。”講解員路女士表示,基地裡有方形、盆形、花瓶形、人像等300多種模具,套模后會根據葫蘆生長情況不斷對模具進行調整。

圖片:在模具中生長的范制葫蘆。人民網 喬姝攝

在模具中生長的范制葫蘆。人民網 喬姝攝

據了解,堂邑鎮與國內范制葫蘆種植專家黃全華合作,引進東昌府區高端范制葫蘆種植基地項目,2023年共種植1.5萬棵葫蘆苗,預計可收獲3萬個范制葫蘆,產值達3000多萬元。

在聊城市冠縣柳林鎮大楊庄村共富小院中,“有碗面”和“有點甜”兩家共富工坊格外引人注目。

圖片:李冬梅正在晾晒自己手工做的空心挂面。人民網 喬姝攝

李冬梅正在晾晒自己手工做的空心挂面。人民網 喬姝攝

“有碗面”工坊門口,李冬梅正把自己手工做的空心挂面挂在兩米多高的杆子上晾晒。“空心挂面的制作方法是跟村裡老一輩人學的,雖然純手工產量不太高,但是口感很好,鄉鄰們都很喜歡。”李冬梅邊說邊拿起手邊一捆挂面,面條中間空心的孔隙清晰可辨,細如發絲的面條,5根可同時穿過一個針孔。

走進“有點甜”工坊的大門,40歲出頭的楊延友和他的叔叔正在手工制作螺絲糖。一張大案板,一個冷卻台,一個加熱爐就是工作間。白砂糖、麥芽糖和薄荷混合而成的糖漿成型后,趁未完全冷卻揉搓成均勻的長條,在特制的模具中壓制成葫蘆狀,待冷卻后在鐵皮簸箕上上下顛簸,就分成了一塊塊螺絲糖。

圖片:楊延友(左)和他的叔叔正在手工制作螺絲糖。人民網 喬姝攝

楊延友(左)和他的叔叔正在手工制作螺絲糖。人民網 喬姝攝

楊延友介紹,螺絲糖也叫錠子葫蘆糖,這項技藝在自家已經傳承了三代,他也已經做了25年之久。在如今五彩繽紛的糖果市場,用傳統方法純手工制作糖果的技藝顯得彌足珍貴,“無添加”“小時候的味道”就是手工制糖技藝的招牌。“我的願望就是將這個味道一直延續下去。”楊延友表示。

含上一塊薄荷味的螺絲糖,久違的清新甘甜氣息瞬間彌漫,像是期盼中的年味,也像是甜蜜的鄉愁。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