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山東人的省頭”從何而來?

2024年01月27日09:16 | 來源:大眾日報
小字號

最近,“扁頭是山東人的省頭”成了網絡上熱議的話題。許多IP屬地為山東的網友,紛紛晒出自己扁平的后腦,大有一較高下之勢。扁平的腦殼對山東人來說,是鄉音之外另一標志性的地域烙印。

扁頭其實並不符合當下人的審美標准,不管是披頭發,還是梳馬尾,看上去都不太美觀。擁有一個圓圓的腦袋,是多少人羨慕不來的。然而,這樣一個個備受年輕人詬病的扁頭,卻是很多父母費盡千辛萬苦才幫忙睡出來的得意之作。

嬰兒時期,頭骨尚未完全發育成形,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要想控制頭型的長勢,就得在嬰兒出生后,通過調整睡姿等形式,使其頭骨緩慢變形,朝圓或扁的方向生長。為了讓孩子睡出一個扁頭,家長隻能與天性好動又不受控的嬰兒斗智斗勇,過程可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一個個扁頭受害者卻對此百般不解,為什麼父母會對睡扁頭有如此重的執念?其實,睡扁頭在山東人這裡雖然典型,但它並不僅僅是山東人的專利,在整個北方地區乃至部分南方地區,都流行著睡扁頭的習俗。據中國優生協會調查統計,我國嬰幼兒頭顱存在不同程度扁、斜、尖,變形概率高達87.2%。睡扁頭的習俗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與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扁頭習俗

雖然扁頭的普及率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但“扁頭是山東人的省頭”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在距今數千年前的北辛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扁頭的人頭骨。可以推測,扁頭的出現與當時生產方式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進入農業社會后,勞動力的需求量隨之提升,家中青壯年忙於耕作,無暇照顧嬰兒,便隻能借助某些類似睡板的工具將嬰兒固定,嬰兒動作被限制,頭骨長期受到來自人為的壓力,便導致了最初的扁頭產生。

到了大汶口文化時期,扁頭大為盛行,有些地區甚至有高達100%的扁頭率。很顯然,扁頭不分地位或階級,不分性別或年齡,已經很難再用無意識的行為去解釋了。

或許,這種因生產方式變化出現的扁平頭骨,恰好符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人們便通過刻意保持嬰兒仰睡在硬質枕具上的習慣,來保留這種頭型。無意識的扁頭,逐漸變成一種東夷族系有意識的審美。在文化交流和族群擴張的過程中,扁頭習俗還流傳到了臨近的地區,向北可以擴展到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人群,向南可達漢水流域的仰韶、屈家嶺及石家河文化人群。到了龍山文化時期,伴隨著華夏對東夷的征服與同化,扁頭開始衰落,從數量和比例上看都顯著降低,進入歷史時期后就非常少見了。

然而,扁頭習俗並未就此銷聲匿跡。而是隨著族群遷徙,在東北地區找到了最適合其生存的土壤。在《三國志》《后漢書》《晉書》等古代文獻中,都有關於“辰韓”民族流行扁頭習俗的記載。到了明清時期,扁頭習俗尤為盛行,不僅當地人以扁頭為美,就連外地遷居的漢族人,也逐漸接受了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內地已經絕跡的扁頭習俗為什麼能在東北地區頑強存在?這仍然與生產方式的差異有關。在狩獵經濟為主的東北,為防止禽獸叼啄,會將嬰兒放入搖籃挂在樹上或房屋的梁柱上,漸漸發展成搖車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產物。為了不讓嬰兒從搖車上摔下來,滿族人還會用寬布帶將其胳膊、雙腿膝蓋窩處和腳踝骨處分別捆起來,進入搖車后,嬰兒就隻能仰臥在較硬的枕頭上。時間一久,就產生了一個意外的結果,即用這種方式養大的孩子,一般會背部寬平、四肢直長、身體修長、體型良好,有利於拉弓射箭,能夠恰好適應環境的需要,因此,這種養育方式便更加得到當地人的認可,而由此造成的扁頭,也就被一直保留下來。

與其說扁頭美,不如說扁頭的附帶效果美

隨著滿族入關,成為清朝統治者,扁頭還被賦予了一層新的意味,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東北、河北以及山東等地區漢人也受其影響多流行睡扁頭,扁頭習俗再度在全國大范圍地流行。辛亥革命時,扁頭和圓頭還一度成為區分滿族、漢族的標志,《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記載,“故辛亥之役,摸腦骨以別滿、漢,以滿人平直而漢人硬起也”。還有了“后腦勺子是東北人的護照”的俗語,說的是在軍閥混戰時期,強勢的奉系軍閥憑借一顆扁的后腦勺,坐火車不用買票。

今天,長輩往往以扁頭為美的說法向孩子解釋睡扁頭的緣由,與其說他們真的覺得扁頭美,不如說睡扁頭所引起的面容變化更符合人們對容貌的追求。民間流傳著一句諺語,“睡好了后腦勺,成全了前門臉”。在扁頭的形成過程中,隨著頭骨變形,兩側的太陽穴會逐漸突出,臉盤變得開闊,印堂有所升起,形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式的長相,是標准的中式長相審美,也被認為是有“福相”“官相”的體現。在山東的很多地方,還有一種說法,稱睡扁頭是為了方便日后戴官帽,可見,人們鐘愛扁頭,其實是在追求睡扁頭過程中附帶的長相美以及其象征的美好寓意。也正因如此,睡扁頭這種看似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人為后天改造,才能超越時間一直流傳下來。

具體到山東,扁頭習俗根深蒂固,還有另一重原因。在封建時代,扁頭不僅能如上述一樣趨利,還能避害。《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橋段,諸葛亮見到魏延后,命令人將其斬首,理由就是他“腦后有反骨”,認為他非忠臣良將之相。反骨,就是腦后枕骨突出,與扁頭恰好相反。深受儒家文化濡染的山東人歷來推崇忠孝文化,反感反骨而推崇扁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今人對扁頭的詬病也恰恰說明,扁頭已經不再符合當今的需要了。隨著生產力的解放,在今天,育兒非但不是負擔,還躍升為很多家庭的頭等大事,人們不再需要借助搖車、睡板等工具限制嬰兒活動,而是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仔細照料孩子,舉全家之力照拂新生兒也並不夸張。深受扁頭之“害”的一輩人在審美觀發生變化后,推崇圓頭、小臉,便更加有意識地調整下一代的頭型,讓孩子睡出圓潤的腦袋,於是,扁頭習俗的式微也成為肉眼可見的事實。其實,圓頭也好,扁頭也罷,不妨礙大腦正常發育和健康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李夢馨)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