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長波短訊

庭院種植美如畫 產業振興氣象新

2024年01月11日15:20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一場冬雪悄然而至,薄霧籠罩著鄉間田壟。彌水河畔,汽車沿著村落的小路平穩駛來,遠方是一處處掩映在大棚與樹林間的鄉村小屋,南胡村就要到了。

這是壽光市聖城街道南部的一個小村落,正是冬寒料峭時,土地還在雪霰微茫中沉睡,孫恆輝早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來到院子南邊的菌菇培育房,麻利地撩開防水用的油布,高架上的菌棒有序的堆疊在一起,一簇簇新鮮的蘑菇破袋而出,就像一朵朵撐開的“小傘”,散發出陣陣菌香。老孫正用打包機將混合完的培養料打包壓實,並整齊地碼放在一起。

“馬上就要買雞樅菌的菌棒了。別小看這些菌棒,單是我這一房的各種雜菌蘑菇,去年就讓我賺了兩萬多塊錢呢。”老孫咧嘴一笑,開心極了。

“小菌菇”撐起富民增收“致富傘”

走在南胡村的鄉間小道上,可以看到幾乎家家都有菌菇培育房和溫室種植棚,蘑菇雜菌種植產業成了南胡村的致富法寶。2020年以來,山東濰坊壽光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對南胡村開展定點幫扶,派遣了“鄰裡先鋒”幫扶小組駐村開展志願服務。按照“一村一產、一戶一品”的要求,引導村裡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生態農業,動員村民利用閑置空地發展小種植、小養殖等成本低、收益高的項目,小小空地成了村民們的“致富園”。

已經58歲的孫恆輝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漢,烈日和歲月在他黝黑朴實的臉上刻上了皺紋,過早佝僂的后背訴說著勤種細耕苦作的半輩子。老孫的老伴腿部有殘疾,隻能做些輕鬆的活計補貼家用,女兒放棄學業后在城裡打零工,一家人日子過的非常拮據。

老孫常說,“家裡隻有兩畝地,棒子和麥子輪流耕作,再套種點地瓜和花生,養上點雞鴨好生蛋去賣,忙活了一年,也就將就過個溫飽日子,手裡攢不下幾個錢。”

在南胡村,村民的耕地都不多。老孫家的兩畝地零散分布也並不肥沃,他也想過種些收益高的經濟作物。多年前嘗試種植了些紅丹參,因為疏於管理和缺乏技術,投資的錢都虧了進去,這讓老孫放棄了種植新作物的念想。

2021年4月,幫扶小組的帶班組長袁騰敲開了孫恆輝的家門,“老楊,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我們和村委研究過了,准備帶大伙兒一起種植菌菇,這個市場前景特別好,收入也相當可觀。”

“我哪裡有這個閑錢,更沒有這個技術啊,到時候免不了又是連本帶利賠進去,還不如種點地瓜趕集去賣,好賴還能換點錢回來。”老孫對袁騰的話根本不感興趣。

吃了閉門羹的袁騰沒有放棄,回去后,他和幫扶小組的隊員們共同研究南胡村現狀。他們調研分析后發現,產業落后和人員流失是南胡村的實際,留在村裡的都是沒技術、年紀大的群體,這導致群眾缺乏創業手段,發展新產業的積極性不高。

“老孫的情況也反映了村裡人的想法,村民們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的顧慮。要讓脫貧戶快速增收,我們必須讓鄉親們眼見為實。”袁騰說到,“趁著鎮上出台了產業扶持辦法的契機,咱們抓緊邀請農業專家來村對接,開展菌菇種植培訓,爭取早點為村民們爭取到規模特色產業補貼。”

兩天后,幫扶小組邀請了當地農村合作社的高級農技師,為村民現場講解菌菇種植知識。“種植菌菇不影響大家正常耕種,咱們可以先從培育難度小的開始做起,隻要掌握了濕度比例和原料發酵,保証大家都有收益!”已經自建產業園的村民王永樂,也被請來分享致富經驗,“我4年前就開始種植特色菌菇了,成本投入不是很大,但是收入可觀,並且好管理。今年棚裡的蘑菇已經是第三茬了,目前市場批發價在8元左右,每天要銷售110至130公斤。”

 

圖為志願者為村民講解菌棒種植知識

老孫聽得躍躍欲試,“煙草上的幫扶小組給我們申請了補貼,村委幫著搭建菌菇培育房,還有農藝專家現場指導菌棒護理,蘑菇長成以后合作社會定期來收購,所有的顧慮都沒了,現在不種還等啥呢!”他當場就簽了協議。3天后,培育房正式開始動工。

通過“煙草幫扶+村委聯動+合作社助力”的模式,南胡村120多戶村民在村頭巷尾建起了自己的菌棚,除卻合作社定期回收產品外,幫扶小組的組員們還利用直播帶貨的方式,為村民們的菌菇銷售拓展市場。為了吸引更多的優質客戶,組員們設計了精美的菌菇包裝禮盒,建立了“壽小嫚兒”特色農產品牌,讓小小蘑菇走上了精品化的銷售模式,南胡村也因此走出了“庭院化+品牌化”的特色產業路。

“現在,除了在本地銷售外,我們的蘑菇還遠銷到了河南、江蘇等地區,村民們的種植收益非常可觀。下一步,我們將會通過研學採摘和優化種植品類的方式,持續拓寬銷售渠道,更好地帶動周邊群眾增收。”幫扶小組組員張宗文信心十足。

“多彩椒”種出產業振興“五彩路”

“劉大爺,您今天採收一共賺了170元,待會兒小付把工錢給您,您先坐下喝點茶歇歇腳。”壽光市局(營銷部)駐村書記魏樂光和壽光市洛城街道呂家堯河村村民劉同亮說到。眼下正值彩椒收獲季,在呂家堯河村的百余畝大棚內,一株株彩椒整齊排列,碩果累累,村民們正在採收彩椒,並將彩椒搬運、分揀、過秤、裝車,呈現出一派喜人的勞動景象。

自2020年壽光市局(營銷部)對呂家堯河村開展結對幫扶以來,選派扶貧干部1名任駐村第一書記,組建幫扶隊伍開展助農服務,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積極落實幫扶政策,通過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等方式,引導脫貧戶發展庭院經濟,拓寬致富渠道。

在此基礎上,壽光市局(營銷部)積極聯絡當地彩椒收購合作社,與村民們簽訂彩椒產購合同,聯合村委組織農戶建了300畝彩椒種植基地,還建立了烘干車間加工彩椒邊角料。一條產銷順暢的特色產業鏈在庭院之間落地生根,28戶低收入的脫貧戶、監測戶借助這一產業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一開始,村裡採用包工均分的方式結算採收工錢,村民干一天能拿到90塊錢。魏樂光琢磨:“不同工卻同酬的方式很不公平,很多朴實肯干的老人最是吃虧,應該按照採收的質量和數量結算,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付出才有回報。”

於是,他讓村干部付學良給村民日結工資,根據摘的重量和彩椒級別分配。村民張文梅格外勤快,她仔細採摘完一排,能有四十多元的收益,在辛苦忙碌一天后,張文梅攥著掙來的200多塊,激動的心情再也抑制不住,“魏書記,您是真心為大家著想,這比我在城裡打零工的收入高多了,我明天還來幫忙!”

“這一片是‘紅蘇珊’和‘黃貴人’,具有生產周期短、投資少、效益高、耐儲運等特點,成熟后果大肉厚,甜中微辛,地頭價就能賣到7塊錢。光這一片就能收獲兩萬四千多斤彩椒,收益12萬元。有別於傳統農作物,種彩椒要鋤草、定植、肥水、採摘,能拓展很多崗位給村民增收。”魏樂光介紹說。

針對“村裡好貨”難以走出鄉村、走向市場的困境,今年年初,壽光市局(營銷部)開展了“壽小播”惠民助農線上直播活動,駐村幫扶隊隊員們化身帶貨主播,用通俗的語言介紹彩椒產品,穿插講解壽光果蔬種植的悠久歷史和現代化進程,讓直播間的觀眾們透過特色農產品,感受壽光的產業發展。

 

圖為開展惠農線上直播

與此同時,壽光市局(營銷部)還構建了“助農直播+全程物流”的協同運行模式,聯合當地物流企業,將“壽小播”直播間和農品物流服務帶到田間地頭,讓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的速度更快捷。

鄉村振興繪美景,助農增收新藍圖。面向未來,壽光市局(營銷部)將繼續積極融入、主動服務鄉村振興大局,以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實事、解難題,為實現共同富裕之路貢獻力量。(李可馨)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