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黃渤海新區:為企業發展尋找“好鄰居”

從下訂單到產品送貨上門,僅用半小時——這可不是一份外賣的配送時間,而是煙台華創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真空焊接爐,送到煙台台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時間。
如此快的速度是怎麼實現的?煙台黃渤海新區的做法是暢通產業循環,打造共贏產業生態。
2021年,華創智能與台芯科技一起遷入了新建成的台芯功率半導體產業園,開啟了合作之旅。“對我們而言,該設備是封裝工藝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夠降低產品空洞率,確保焊接工藝穩定性。”台芯科技總經理姜維賓說,在家門口享受到上游企業的服務,節省了成本,售后服務也更到位。
企業要發展,遇上“好鄰居”,可以幫助企業降低倉儲成本和運輸風險,實現產品就地轉化,從而達成共享發展的局面。
“企業抱團成‘園’,對整合資源、破解要素制約,打造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強勁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意義重大。”黃渤海新區經發科創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這種區域供應鏈循環模式正在逐漸走向成熟。
隻需通過一根1公裡長的原料氣管道,萬華化學生產廠區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便可被回收、捕集,並再次實現自身價值。看不見、摸不著的二氧化碳如何捕集?這些“被捕”的二氧化碳,又如何來到下游企業進行再利用?在煙台冰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廠區內,我們找到了答案。
走進廠區,一座高聳的精餾塔映入眼帘。沿著綿長的管道向前望去,一個巨大的銀色球型儲氣罐與之相連,源源不斷輸送著經過壓縮、脫硫、精餾、分離、制冷液化等工序制成的高純度液態二氧化碳,再由罐車運往青島、威海等地,應用於焊接、干冰生產等多種行業。“在此之前,這些廢氣都直排大氣,現在通過提純液化變成了有價值的產品。”煙台冰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經理龐啟元介紹,作為膠東地區首個1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項目,公司每天提純液化的液體二氧化碳量約在500噸左右,可以滿足20輛二氧化碳槽罐車的充裝。
“黃渤海新區內現有氫能領域技術研發、應用產業化機構、企業近十家,基本形成以明炬氣體等為代表的上游制氫,以冰輪海卓、東德實業、凱格瑞森為代表的下游用氫產業鏈條,加之泰和新材擬投資建設的金屬鎂基固態儲氫項目,將補上氫能儲運的關鍵一環。”以氫能產業為例,黃渤海新區經發科創局相關負責人作重點介紹。他說,尤其從科研平台看,布局了冰輪海卓氫能研究院、煙台哈工程研究院和現代汽車研發中心等高端科研機構,推動氫能企業“制—儲—運—用”全產業鏈一體化集聚發展。
科研平台在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循環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華為(煙台)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為我們量身打造了風機軸承質檢和運維平台項目,為企業解決了人工質檢准確率低、漏檢率高,實驗室內對軸承質量數據獲取困難,生產質檢無追溯等問題。”煙台天成機械有限公司技改部部長王飛介紹,該項目為產品提升附加值的同時,也有助於改善生產工藝、帶動產品銷售,預計為企業每年提升0.5%—3%的銷售額。據了解,自成立以來,華為(煙台)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企業實際工業場景,服務覆蓋了萬華、斗山、勝地等區內90%以上的頭部企業,助力區內企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黃渤海新區持續圍繞產業鏈布局,連接產業鏈“斷點”、打通產業鏈“堵點”,推動關聯產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和資源要素加速聚集,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產業帶動性大的鏈主企業。下一步,黃渤海新區將通過補鏈延鏈強鏈,引入更多創新平台、創新技術,加大全產業鏈滲透,實現產業鏈的多鏈聯動融合發展。(董卿 從春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