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山東文旅邁向“深度融合”

“詩和遠方”,如何攜手走更遠

2023年12月05日09:32 |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小字號

走進日照市莒縣莒國古城深處,一處小樓門楣上五彩斑斕的過門箋迎風舞動,這裡是景區為當地特色非遺項目過門箋設立的非遺工坊。還在11月,過門箋傳承人於紅就已開始忙碌春節的訂單。

“貼過門箋,討好彩頭,這是莒縣和魯東南一帶家家戶戶過年的傳統習俗。”屋內一方長桌前,於紅刀鋒起落,紙屑上下紛飛,她告訴記者,自己制作的過門箋很受歡迎,20多人的制作團隊基本處於“全年無休”狀態。

剪刻方寸間,承載著時代變遷與文化魅力。把非遺項目融入當地旅游景區,讓游客在休閑放鬆的同時,零距離、沉浸式感受傳統非遺手造的魅力,這是山東近年來重點推進的文旅融合方向之一。

2018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文旅融合”一詞至今已被談論了五年。作為文化大省、旅游資源大省,山東將文旅融合作為系統性工程推進,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類型和旅游活動內容,讓“詩和遠方”交相輝映攜手而行。

找到文旅融合最佳連接點

濟寧市微山島鎮大官村作為微山島的門戶,村口緊鄰大官碼頭,是微山湖景區的旅游集散地。“這裡曾經多少年不變樣,游客來了就是坐坐漁船、吃吃魚蝦,雖然生意不錯,但由於缺乏特色,很少有人留下過夜,更別提回頭客了。”近日,微山島鎮大官村黨支部書記殷照善向記者講起之前的困境。

如何留住游客、實現長效增長,這是“旅游村”共同面臨的難題。為此,微山縣文化和旅游局等相關部門做強文化特色,突出“鄉愁”體驗,將島上的傳統民俗、紅色文化進行系統性挖掘整理,形成了獨特的“湖區文化”。如今,瀕臨消失的漁民習俗、老物件,被復原在新建成的漁家民俗展館﹔一些與島上文化生態不適應的“掙快錢”項目,如摩托艇、竹排等被逐一清理﹔陪伴漁民上百年的老故事、舊傳說,成為微山島鎮吸引游客的“金名片”。

文化賦予旅游個性和魅力。不論是歷史遺跡、傳統民俗、地方美食等文化旅游資源,還是文化節慶、文化展覽、特色小鎮等文化旅游產品,都有效壯大了旅游業體量,突出了當地旅游地域特色,不但滿足了消費者的高品質文旅需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為經濟注入新活力。

“文旅融合的難點,在於找到二者之間的最佳連接點,實現雙向賦能、價值共創。”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會長王德剛認為,旅游自帶商業娛樂屬性,而文化承載著深層次的價值內涵,如何將厚重的文化和歷史浸潤到時尚的旅游場景,讓兩者在產品、資源、產業、服務等方面形成全方位一體化的融合發展格局,是文旅融合需要長期努力的方向。

在山東,尋找文旅連接點的實踐已在各地悄然鋪開。在曲阜,從“老三孔”晨鐘開城儀式、暮鼓關城儀式、祭孔展演,到“新三孔”漢服游園、大型演出《金聲玉振》、燈火閃耀的尼山夜游季,人們有了更多“打開”儒家文化的新方式﹔在臨沂,沂南縣連通多家景區和10家紅色研學培訓教育機構資源,面向全國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悟沂蒙精神內核……無論是“演出+旅行+地域文化”新搭配,還是“紅色旅游+研學”新場景,都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文旅消費“旺”起來。

從“融合”到“深度融合”

王德剛認為,對於當前山東來說,黃河、齊長城、沂蒙紅色文化等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大IP尚未有與之相匹配的旅游大項目,需要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領域走向一體化,推動大概念、大主題的文化內容向大場景、大項目方向發展。而這些,都離不開政策引導與機制推動。

今年3月,山東出台《關於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塑強新時代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優勢。“文旅融合”與“文旅深度融合”,一詞之差,彰顯了階段性要求的提升。

“融合”是指方向,“深度”是求質量。文旅融合五年來,山東不再局限於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簡單相加,而是瞄准年輕人的偏好與需求謀創新、求突破,向外部尋找“跨界合作”。為迎合“戶外熱”,多市結合資源稟賦,推出馬拉鬆、登山節、越野賽等活動,以體育元素提升旅游體驗﹔今年4月發布的399元“高鐵環游齊魯”套票產品,通過文旅與交通的聯動,為八方來客提供便捷實惠的選擇……

回首過去,文旅行業洗牌和整合進程不斷加速,我省文旅產業發展能級持續擴大、文旅融合走深走實。但文旅融合是一個動態過程,在推動深度融合的進程中,尚有很多問題待解。著眼未來,項目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為加快文旅融合項目建設,我省發布重點項目名單,實行清單化管理,涵蓋十大類354個項目,連同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補短板強弱項項目等共計384個,計劃總投資8521億元﹔同時,為保障項目建設進度,建立重點項目“月調度、月通報、年終考核”機制,對年度投資完成率較低的市,及時督促研究解決措施。(王鶴穎)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