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人民日報看山東

人民日報記者觀察山東東營:一個25億元項目從開工到試投產,為何僅用15個月?

2023年11月30日09: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個25億元的風電項目,從開工到試生產僅用15個月

東營:乘勢而上引“風”來

本報記者 侯琳良

渤海之濱,黃河尾閭,海上風電產業正茁壯成長: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海裝、上海電氣、三一重能、洛陽雙瑞、中復連眾等一批國內海上風電企業爭相落戶﹔涵蓋風電主機、葉片、樁基及塔筒、發電機、齒輪箱、軸承等全產業鏈項目正在加速推進﹔計劃在2024年前后建成全國規模最大、鏈條最長、配套最全的風電裝備產業集群。

從一片白茫茫鹽鹼地,到風電產業初具規模,一年多時間,這裡為何能激發市場活力,澎湃產業動能?日前,記者走進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入剖析一個風電項目的建設全過程。

項目開工:“四証齊發”,拿地即開工

橘紅色的行車排列有序,大型數控機床悄然忙碌……生產車間如此安靜?“這是我們的海上風電核心部件數字化制造項目一期,投資25億元,佔地700多畝。”山東金雷新能源重裝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劉鳳偉笑著解釋。

當初為啥選擇東營?劉鳳偉回憶,公司領導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的沿海地區,起初落戶這裡,看中的是港口腹地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等硬件,如今最打動人心的,是優良的營商環境。

2021年12月,金雷新能源與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簽訂投資協議﹔2022年1月29日,金雷新能源正式開工建設﹔2023年5月初,公司進入試生產階段……“從開工建設到試生產僅用15個月,刷新了我們所有項目的建設速度。”劉鳳偉說。

速度從何而來?近年來,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區域項目審批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及多元化需求,實踐探索項目審批集成改革模式,“全領域、全鏈條、全過程”保障體系全面優化,項目審批、落地、建設提速升級。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張建立說,針對金雷新能源項目,經開區審批服務部成立專班,派專人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幫辦服務。“我們剛有投資意向的時候,經開區審批服務部就和我們聯系,問我們需要什麼服務。”劉鳳偉回憶。

張建立說,雙方簽訂投資協議之后,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利用土地挂牌空檔期,提前開展規劃方案審批、勘察報告審查等工作,採用並聯審批、部門間相互容缺、告知承諾制審批相結合的方式,舉全區之力共同踩下項目建設“油門”。

“他們繪制了一個審批流程圖,非常詳細,包括每一項審批工作具體到哪一天需要完成,哪些業務材料先准備,哪些需要等到某一個節點結束之后再准備。”劉鳳偉說,沒想到審批服務如此周詳。正是大量工作前期提早完成,該項目在簽訂土地合同一日內,同步取得開工前的全部証書(不動產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証、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証),實現“四証齊發”。

項目建設:既“坐診”,又“送診”

“有事找‘羅聃工作室’,他們就會幫著解決問題,政府服務太有溫度!”劉鳳偉感慨,從項目落地到建設施工,審批部門都是一對一靠前服務。哪怕是項目方案調整、負責人變更等繁雜小事,隻要打個電話,他們就會第一時間協助企業變更相關的証書、資料,無需企業費神跑腿。

“羅聃工作室”是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建的專業服務團隊,牽頭人叫羅聃,為企業項目審批提供“管家式”代幫代辦服務,全力促進經開區營商環境提優提質。“24小時電話隨時能找到我們,在企業服務中心常設工作台‘坐診’,同時根據企業需求和項目建設節點要求,深入一線上門‘送診’。”羅聃說。

羅聃介紹,針對金雷新能源項目,服務專員幫助企業制定整個項目手續的辦理流程,將每項審批資料按照送審標准分門別類提前准備好。“在項目取得土地之后,把一項項‘單個辦’的業務變成‘打包辦’集中辦理,為審批提速做好萬全准備。”羅聃說。

眼下,金雷新能源項目建設進入尾聲,即將竣工驗收。“我們時常拿不准項目是否符合驗收條件。”劉鳳偉說。

關鍵時刻,服務送上門。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審批服務部組織各個驗收部門,來到項目現場召開座談會,現場查驗驗收資料,共同“把脈”項目驗收問題。這要歸功於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出的“驗登用合一”改革,推行協同驗收,將項目竣工服務集成。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審批服務部副部長喬磊介紹,這項改革把驗收、備案、不動產登記並聯在一起,建設單位可根據設計要求,提前安裝生產設施、設備(含辦公設施),驗收、登記部門提前介入,將不動產登記現場踏勘前移至聯合驗收環節,實現竣工聯合驗收、不動產登記、投產使用同步辦、同辦結,辦事效率提升60%以上。

“過去,我們需要將驗收材料分別提交給各驗收部門,各驗收部門再來現場驗收,最后我們再根據驗收意見進行整改,來來回回起碼要折騰一兩個月。”劉鳳偉說,如今的“上門服務”讓企業更省心、省時、省力,集中精力投入項目建設,為項目順利驗收奠定堅實基礎。

項目投產:奏響“鏈式發展”交響曲

今年5月,進入試生產的金雷新能源項目傳出喜訊——其自主研發生產的重達55噸的16兆瓦風電主軸成功下線。劉鳳偉透露,公司將在一期達產的前提下,再布局開展項目二、三期建設,持續鞏固其在風電主軸行業的龍頭地位。

金雷新能源項目刷新業內建設速度,離不開這裡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磁場效應”不斷增強。

今年以來整個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海上風電產業,捷報頻傳:山東省首個風電設備大型專用碼頭——廣利港區通用碼頭二期主體工程順利完工、洛陽雙瑞年產120萬千瓦渤中大型海上風電葉片項目完成廠房鋼結構封頂……

項目在落戶,園區在提質,產業在集聚。黃河入海口,海上風電“風”正勁——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立足基礎產業和區位優勢,加速引進風電裝備產業鏈項目,強化生產要素集聚,一批高質量的海上風電項目紛至沓來。不久前,東營市22個招商引資項目在上海集中簽約,其中4個項目為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海上風電項目,計劃總投資19.5億元。

打造以海上風電為主、海陸兼顧、全球一流、全國領先的全產業鏈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基地和風電母港,這裡的海上風電產業正蹚出一條“以資源帶產業、引整機帶配套、促產業成集群”的產業鏈發展之路,計劃到2025年產值突破500億元,2030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帶動就業1萬人。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康茂禮說,下一步,從企業洽談、簽約、建設到發展,一對一制定系統服務辦法,確保企業不僅能招得來、落得下,更要發展得快、發展得好。

栽好梧桐林,方引金鳳凰。“東營市要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促進各項惠企政策精准高效落實,推動涉企服務集成化、標准化、專業化,為企業提供全鏈條、全天候、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東營市委書記楊國強說。

(人民網宋翠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30日 第 07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