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十年調水超8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4000萬

南水北調,調來的不只是長江水

2023年11月27日09:15 | 來源:大眾日報
小字號

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來。近日,隨著南水北調東線台兒庄泵站徐徐開閘,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啟動第11個年度調水,將為齊魯大地再調來10.01億立方米長江水。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次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滾滾南來之水,不舍晝夜,一路北上,潤蘇北、濟齊魯、惠冀豫、通京津。在山東,工程累計調水超8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4000萬,而調來的,遠不只是長江水。

調來“解渴”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我國水資源分布圖上,這個“不等式”曾一直困擾發展大局。隨著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調南水解北渴的夢想變為現實。

“特別是2014至2017年膠東半島連續干旱出現嚴重供水危機期間,南水北調工程與地方引黃工程、膠東調水工程聯合調度運行,向膠東半島輸送長江水、黃河水25.06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區域用水安全。”省水利廳二級巡視員劉長軍說。

一條調水線,就是一條生命線!

“以前喝的是苦咸水,現在水垢少了,口感好了,熬出的米粥又稠又香!”武城縣郝王庄鎮龐庄村村民張金雲說。

多年來,龐庄村因地下水含氟量高,村民大都患有氟斑牙,村子因此被叫作“黃牙村”。自2015年底武城縣開始引入長江水,老百姓徹底告別了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

如今,通過南水北調在山東境內長達1191公裡的“T”字形大動脈,全省13市、56個縣(市、區)能調引長江水,每年可增加13.53億立方米淨供水能力。而經我省北上的南水北調東線北延應急供水,還進一步提升了天津、河北等地水安全保障能力,華北平原的供水格局和水資源配置得到持續改善。

調來“生態”水

初冬時節,站在位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至高點”——八裡灣泵站瞭望塔上放眼望去,東平湖風光秀麗、水天相接。作為東線工程的重要一環,如今的東平湖已成為集供水、防洪、灌溉、生態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水利工程。千裡長江水通過湖區兩個節制閘,一路向魯西北和華北地區奔流而去,一路向濟南及膠東地區浩蕩而下。

改善沿線生態環境、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南水北調工程早在規劃設計初時就重點關注的議題。“當時最大的困擾在南四湖。”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高德剛說,東線調水,成敗在水質,關鍵是治污。南四湖承接蘇魯豫皖4省32個縣(市、區)的來水,主要入湖河流53條,水網交織,治理難度大。

面對沿線水污染問題,山東創造性實施“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開創了全國首個劣五類水體通過治污達到三類水體的典范。“不僅絕跡多年的銀魚、鱖魚、毛刀魚等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的魚類重新出現,連‘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也回來了。”微山縣攝影愛好者趙邁告訴記者,近幾年,他在南四湖周邊拍到的鳥類超百種。

水質改善了,但要維持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仍離不開水源的補給。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通過水源置換等措施,累計生態補水7.37億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南四湖、東平湖生態環境,“泉城”濟南泉水持續噴涌。放眼整個北方地區,南水北調沿線受水區各河流湖泊利用引調江水及時補充蒸發滲漏水量,蓄水保持穩定,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調來“發展”水

水資源格局牽著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一渠清水北上,也悄然開啟了古運河復興之路。

近日,在京杭大運河濟寧港航梁山港,滿載2000噸煤炭的濟港貨“0001”號集裝箱船起錨,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直達杭州。

“以前河道淤塞,再加上缺水,大運河濟寧以北到梁山段幾乎沒什麼航運價值。”濟寧港航梁山港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王兵回憶。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京杭大運河航運迎來“新生”契機。高德剛介紹,東平湖和南四湖是南北輸水干線的“咽喉”,兩湖段輸水工程充分利用京杭運河河道調水,利用梁濟運河和柳長河航運結合設置輸水線路,打通了兩湖段的水上通道,新增通航裡程62公裡,打破了京杭運河濟寧以北不通水的局面。目前,京杭大運河全年通航裡程達877公裡,成為國內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不僅供水,還能排澇。2021年秋汛,東平湖持續超警戒水位20余天,濟平干渠、柳長河和梁濟運河段等工程協助東平湖洪水北排、南排﹔2019年抗擊台風“利奇馬”,台兒庄泵站開啟機組助力城區排澇,小清河干流搶險過程中,工程分洪600余萬立方米……近年來,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累計為沿線泄洪、分洪5.94億立方米,有效減輕了沿線地區防洪壓力。

調來“智慧”水

走進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鄧樓泵站管理處中控室,顯示屏幕上,引水閘、主廠房、泵站機組等模擬場景循環切換,機組運行參數、工情、水位、視頻監控等實時信息一目了然。數字科技的充分運用,使數字孿生鄧樓泵站和實體無論“氣質”還是“長相”,都如同復制一般。

“作為水利部首批先行先試數字孿生工程項目之一,系統部署上線后,先期開展了智能優化調度、設備狀態監測及故障自診斷和智能巡檢三個典型場景的仿真與模擬推演測試,取得良好效果。”省水利廳南水北調工程管理處處長周韶峰告訴記者。11月1日鄧樓泵站開機前,現場人員依托數字孿生平台和智慧調度“四預”應用,生成了綜合性能最優的開機組合方案,大幅度提升了泵站運行效能。

治水興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前,山東正加快推進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作為我省唯一跨流域跨省域配置水資源的骨干工程,也是構建“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湖多庫”省級水網總體布局的主骨架,其綜合效益的發揮昭示著未來山東現代水網的巨大潛力。隨著水網建設不斷聯網、補網、強鏈,“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將日漸完善。

一渠清水連通南北,也通達著對未來更多的想象。(方壘)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