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在山東魯源新村,感受文化民宿

2023年11月25日08:54 |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小字號

靠著獨特的文化稟賦,打好旅游牌吃起民宿飯

在魯源新村,感受文化民宿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11月4日,一路自駕、一路賞景而來的北京游客褚延超,輕輕推開“聽雨軒”民宿的房門,便被鋪在桌案上的書法作品所觸動,“這不就是剛剛看到的尼山美景嗎!”孔子出生地與生俱來的儒風雅韻,在房東細膩的“小心思”下扑面襲來。

都說北方旅游有著季節性鴻溝,可在曲阜市尼山鎮魯源新村,“文化熱”卻取代了“秋意涼”,180多家鄉村民宿不分季節預訂緊俏。“很多客人說我們村是‘孔夫子賞飯吃’,想不火都難。可隻有我們親歷者才知道,如今的文化復興和產業振興,來得可不容易。”“聽雨軒”民宿經營者、魯源新村民宿聯盟負責人孔凡玲告訴記者。

孔子出生地有民宿了

魯源新村,位於曲阜市東南部,南依夫子湖、北靠尼山腳,乃魯水之源,故名魯源。五六年前,因位置偏遠,這裡還是窮鄉僻壤,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並沒有享受到孔子出生地的“紅利”。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夫子洞和尼山孔廟就已是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但大巴車來車往、游客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在景點附近停留。直到2019年,被稱為曲阜“新三孔”之一的尼山聖境落成開園,周邊多個老村集中搬遷至魯源新村,村民們從舊屋住進聯排別墅,生活才開始發生變化。

“很多客人都說我們村是農村中的‘頂配’,其實,住得好不等於過得好,錢袋子鼓不起來,別墅院子裡還是隻能養雞種菜。”談到初搬入村的感受,孔凡玲直言變化遠沒有想象中大,各家一畝三分地裡“一麥一棒”的收成,仍舊是村裡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村裡也不乏敢於創新的。2020年,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孔凡震,瞅准了尼山聖境夜游爆火帶來的潛在商機,回村把自家閑置的別墅改造成了民宿,成了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孔凡震看來,魯源新村人最終還是要靠文化吃飯。為了用文化優勢吸引住客,他把自家的民宿裝修成新中式風格,還精心設計了“經典書房”,儒家典籍和筆墨紙硯樣樣齊全,濃濃的文化氣息觸手可及。

“有一次凡震不在家,讓我替他帶客人看房。樓上樓下轉了一圈下來,我怯生生地給人開了個整月6000元的‘天價’,沒想到人家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孔凡玲直言,當時自己“差點驚掉下巴”。

倒逼出來的文化體驗升級

“在農村,‘餅’畫得再好、再大,也不及真金白銀的收入來得有說服力。”孔凡震說,其實,他曾多次喊著鄉親們和他一起改造經營民宿,但遲遲不見有人跟進。孔凡玲無意間的“真實代言”,卻替他破了局。一時間,孔凡震靠改民宿“發大財”的消息傳遍鄉裡,魯源新村很快有了第二家、第三家……第一百八十家民宿。孔子出生地的小山村,終於靠著獨特的文化稟賦,打出旅游牌、吃起民宿飯。

民宿越來越多、接待能力越來越強,游客紛至沓來。陸續入局的村民迅速吃到了組團發展的紅利,卻也提前迎來了“成長的煩惱”。

“有的游客說民宿裝修簡陋、基礎配套不齊全﹔有的游客嫌裝修風格沒有突出本土文化特色﹔還有的游客說村裡晚上啥活動都沒有,看完夜游回到民宿隻能睡大覺……”時任魯源新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直言,當民宿供給達不到游客預期時,游客體驗感就會大打折扣,區域民宿品牌的塑造也深受影響。

問題擺上了台面,村“兩委”緊急成立“民宿聯盟”,制定明確的行業章程和管理細則,引導民宿運營管理向專業化、規范化轉型﹔同時,對入住客人進行詳細的滿意度調查。民宿聯盟的管理者們逐漸意識到,游客們之所以選擇這裡,更想要親身感受孔子家鄉人們的生活方式。

於是,村裡高標准建設了儒學美德示范街區,引入孔子郵局、孔府印閣、徐弓坊等文化體驗區﹔回鄉創業的年輕人,為往來住客精心設計了孔府糕點、孔門手作等特色伴手禮﹔村民們則把每天上演的廣場舞換成了《禮儀之邦》《射禮舞》等傳統文化藝術表演……當村裡的民宿經濟開始圍著文化轉,便積蓄起有別於其他民宿區的核心競爭力。

一位小游客的“投桃報李”

今年“五一”假期,“聽雨軒”民宿迎來一對想要近距離感受儒家文化的煙台母子。3天的住宿期內,男房東負責接站送站,女房東掌勺烹飪孔府菜,“小房東”則與小客人一同吟誦詩詞、恣意嬉戲。在與孔凡玲一家“樓上樓下”的朝夕相處中,來旅游的小男孩不僅真切體會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待客之道,還身體力行學會了“投桃報李”。

“有一天我帶著孩子去景區玩,午飯點了份盒飯,他卻把餐盒裡唯一一隻大蝦挑出來,帶回民宿給了凡玲姨的孫子。孩子對我說,昨天他剛和小弟弟一起讀了投桃報李的成語故事,就想用這隻蝦作為他們這些天照顧我們的回報。”煙台客人說,事情雖小,但孩子從和當地人同吃、同住、同生活中,汲取到的中華美德卻是十分珍貴的。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隨著游客越來越多,任憑是怎樣的“大老粗”,也開始考慮自家“文化村”的形象和發展了。

“一些三番五次開會強調必須要改、卻總也改不掉的文明陋習,竟然逐漸消失,就連過去見了陌生人就往大人身后躲的小娃娃們,如今見了外國人也敢上前說聲‘Hello’了。”談到發展民宿業給村子帶來的變化,孔凡玲深有感觸。民宿就像一根“紅線”,激活了村民們心底的文化自信,帶動了全村人文明素養的提升。(孟一)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