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政法楷模丨以生命凝聚偵查之光

為進一步在濟南市政法系統弘揚英模精神,引導政法干警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爭先創優,為“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貢獻政法力量。濟南政法開設“新時代政法楷模”專欄,展播2023年“新時代政法楷模”獲獎代表的感人事跡。
人物簡介:王森,男,漢族,山東淄博人,1983年5月19日出生,大學文化,2003年9月參加公安工作,200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公安局歷城區分局刑事警察大隊技術中隊中隊長、警務技術一級主管。2023年7月10日,王森同志在執行一起刑事現場勘察任務時,突發心臟驟停去世。
“盜竊地下室案件如果入口和室內遺留的痕跡少,就要注意在來去的路上尋找。我現在東風派出所的轄區出現場,你如果方便就來一趟,我現場給你說說。”40歲的王森是濟南市公安局歷城區分局刑警大隊技術中隊中隊長,他的手機是各派出所小案偵防的“熱線電話”。
7月10日9點多,滾滾的熱意已使人心慌、蒸蒸汗出。一路上都在接打電話的王森到達四樓,這是一起用工單位報告員工在出租房裡死亡、需確定是否他殺的警情。王森首先勘驗防盜門,確定無破壞痕跡,9時30分,他抬腿准備進屋,突然胸口劇痛襲來,失去意識、猝然倒地。
“森哥,森哥,一定要挺住!”同事迅速進行胸部按壓、竭盡全力地呼喚。
但那雙不懼臟污狼藉、大海撈針不怕難的眸子再也沒有睜開,再不能深入密林、一寸寸樹皮上搜尋指紋了。
那顆不怕百折千回、鍥而不舍查真凶的心停止了跳動,再不能一片片刮木柄、將無解變為可能了。
人雖去,物猶在。20年從警,勘驗現場1.5萬次。那台擦拭如新的紫外照相機依然案頭靜佇,記錄著與偵查者一起穿透重重迷霧,捕捉疑點、還原真相的歲月,見証著那忠誠的熱血和青春。
忠誠無悔、勇擔重任“不打烊”
負責現場勘察工作的刑事技術民警是警察中的“藍領”,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因為要全天候、全時空的備勤出警,要直面殘酷現場環境。
有時要“上天”。高空墜亡警情中,要在上百米的高樓上查找墜點﹔
有時要“入地”。有一起拋尸案件需要進入下水道檢驗,管線縱橫交錯且可能漏電,王森對年輕同事說:“你們靠后,我下去”﹔
身上有怪味。一天中午,王森在食堂吃飯,發現自己附近一直沒人。直到有同事問他:“你還吃得下飯啊?”王森才想明白是因為自己上午檢驗了河道裡的尸體。他笑了笑:“習慣了。”邊吃邊看勘察筆錄。
心裡要無所畏。疫情期間前往隔離點檢驗時,防護服已用完。面對叵測的病毒,王森卻隻說了一句話:“現場一定得勘,我來!”
作為中隊長后,王森是個閑不下來的人,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每天奔赴在出現場的路上。他常對同事們說:“有需要,就盡管來找我,我做好你們的后盾。”“后盾”不只是在技術上為同事提供支持,還有他幾乎24小時“不打烊”的在崗狀態。為了勘查,王森常常一加班就是好幾天,即使中途有事出去,也一定會盡快趕回來。僅今年以來,他就率領中隊完成現場勘驗2100余次、電子物証採集1500余次。
歷城區的年青民警都管王森叫“森哥”,長期的現場勘察經歷使王森的腦子像“活地圖”、“百寶箱”,再難的案子、再苦的條件,他在大家心裡有底。
“進入現場要套塑料袋﹔發現足跡要注意用盆覆蓋並封土,防止雨水沖刷﹔沒帶尺子,可用人民幣確定車輛劃痕長度……”夏季治安打擊整治行動開展以來,王森任務更加繁重,在完成現場勘驗的同時,他還積極配合各派出所做好小案偵防工作,進行現場授課,提高基層民警提取物証的能力。
“一定要保証入室盜竊案件的勘驗質量,高標准錄入﹔新型案件勘驗要嚴格執行標准,在醒目位置放置明白紙,對照檢查……”7月11日,是王森公休假開始的日子。他在10日上午的早例會對工作進行交接,准備抓緊回家陪父母到醫院。沒想到例會還沒有開完,就接到了東風派出所非正常死亡警情的報告。此時的王森,已經連續3天吃住在單位了。但聽到警情,他還是沒有忍住,帶著人就往現場奔。
每當說起那個早晨,同事們很痛心:“那天早上,他但凡喝一口水,就一口,也許都不會這樣啊!”
不懼臟污狼藉、大海撈針不怕難
2005年,警校畢業的王森如願來到了歷城區分局刑事警察大隊技術中隊。
雖然出身治安管理專業、對刑事檢驗不熟悉,但他下定決心:搶任務,用最短的時間入門。不管是否當班,隻要值班電話一響,王森就挎上照相機、提起勘查箱,第一個沖進勘查車,笑著對同事們說:“讓我跟著去吧,我給你們當司機!”時間長了,每次出現場大家都會習慣性喊上一句,“王森,走!”
王森主動報名參加了公安部光學檢驗和特種照相技術提高班、全省視聽檢驗及電子數據技術培訓班。每天下班后,他不是在儀器下研究物証就是抱著案卷分析案情。潛在汗液進行粉末顯現時技術要求高:毛刷刷輕了,特征不出來﹔而如果用力過度就會糊。他就千百次練習,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中隊來了新的設備,王森都如獲至寶,拿著說明書就上手試。紫外照相機照射后,手印紋線可以呈現出與承痕客體不一樣的熒光反差。“這個東西有大用處!”王森隻戴著一副護目鏡就投入到研究中。用自己的手在紙張、皮革、玻璃、搪瓷上留下深淺不一的指紋,然后放到燈下觀察。幾個小時過去,他終於學會了,關閉相機時才發現,輻射已經讓手背和腕部鼓起了七八個紅紅的水泡。
案件不破,勘驗不停,分析研究不止。瘋狂的學習和日積月累的實戰使王森迅速成為了歷城刑警的技術骨干,在大要案件偵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起傷害致死案件的受害人家位於一片茂密樹林中,現場沒有搏斗痕跡,也沒有監控。勘察從何入手?王森從受害者家屬的零亂陳述中推演出了凶手的作案過程:先藏匿於某隱蔽處,待受害人歸家時迅速作案並逃竄。
茫茫的夜色和廣闊的區域未能阻止偵查者的決心,王森以發案地為中心,在周邊查找。應該是這裡——樹林深處的公共廁所。
正值酷暑,林內密不透風,汗水從額頭直流到下巴。王森打開紫外相機對公共廁所及附近的每一棵樹進行掃描,巨大的工作量讓紫外相機散發出濃烈的化學氣味。王森咬牙堅持,不舍得休息片刻,不放過任何一個凶手可能遺留指紋的角落。記不清掃描了多少棵樹,用盡了多少個手電筒,在連續兩晚的不眠不休后,王森終於找到了那棵殘留有可疑指紋的樹木,並成功提取指紋。在鐵一般的証據面前,凶手很快認罪伏法。
不怕百折千回、鍥而不舍查真凶
王森的父親也是警察,從小的耳濡目染,讓王森對警察職業一直保持著崇敬和熱愛之情。“為生者權,替死者言”是王森從事警務技術崗位時就給自己立下的終身目標,為此他不懼現場的臟污狼藉,不怕勘驗的艱巨辛苦。
中心現場沒有痕跡就向關聯現場、外圍現場延伸。
一起失蹤警情中,失蹤者進入車庫后就再沒出來。中隊上午勘查失蹤者車位及周邊未發現可疑物品。下午聽說失蹤者還未出現后,王森馬上帶領大家再次進入車庫,對地下整層車庫1000個車位篦梳式搜索,終於在東北角發現一木板上覆蓋有毛毯,旁邊有空的牛奶盒和吸管。通過DNA檢測,可疑人員的身份被很快確認並抓捕到案,交待了搶劫殺人的犯罪事實。
平面現場沒有痕跡就向立體現場延伸。
冬日平靜的村庄裡,獨自租房居住的女孩被人殺害並縱火毀滅現場。火場房倒屋塌,王森勘查完廢墟,接著看牆頭,然后看大門。暗紅色大門上一絲綠痕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應該是作案者攀爬留下的。以此為線索,案件得以快速偵破。
實體現場沒有就向微觀現場延伸。
2006年冬天的一起搶劫殺人案中,王森在紛紛的雪花中連續勘查三天,終於在如山的廢品堆裡找到了凶器——一把錘子。錘頭的血是受害人的,但雪融去了凶手的手印,因受當時技術限制,送上級檢測也沒有提取到生物信息。2018年,由王森帶隊考察籌建的中隊DNA實驗室建成。“表面沒有,木紋裡面可能有。”王森和隊友決定另辟路徑,他們像做手術一樣,一片片地削,一片片地檢驗,34次實驗、48天時間,終於成功提取到完整生物信息、比中了嫌疑人!
案情就是責任,現場就是戰場,身為警察不能有負於人民的信任。他的同事僅能找到王森在技術比武時被抓拍的側臉照片,因為王森從未要求同事為自己拍照片:“我們手裡拿著相機,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現場拍好。”
王森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融進了自己的偵查事業,燃燒到了最后一刻。他離世后,滿頭白發的母親悲愴而欣慰:“兒子,你沒給我和你爸丟人!”在他的帶領下,技術中隊連續獲得“濟南市青年文明號”、“全市刑事技術考核第一名”﹔2016年至2022年,由王森帶隊參加的全市刑事技術現場勘察比武和全市指紋破案會戰戰果均在前三名。
來源:濟南市委政法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