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長波短訊

探尋歷史根脈,抵達更遼闊的未來

——日照市東夷文化研究座談會專家訪談

2023年11月17日10:26 |
小字號

11月14日,一場東夷文化研究座談會在日照這片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土地上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16位專家學者齊聚日照,共襄盛會。 在發掘現場、在博物館中、在一篇篇見解深刻的論文裡,輕輕拂去歲月覆蓋的塵埃,深埋地下的東夷文化被細細勾勒,愈發精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是城市逐本溯源、深挖歷史脈絡的不懈探索,是打造地域特色、塑造文化凝聚力的勇敢嘗試,更是日照積極融入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文化體驗廊道的有力實踐。

深耕人文沃土,推進文化“兩創”。一直以來,日照著力激活文化體驗廊道各類資源要素,為區域發展塑形、賦能,讓幾千年的文化活起來,讓沉睡的資源醒過來,讓潛在的優勢發揮出來,打造更具影響力的“陽光海岸 活力日照”文化品牌,為建設現代化海濱城市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王巍:重返“東夷”在歷史觀照中探脈未來

專家檔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2002年至2016年擔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執行專家組組長。

自上古時代孕育而生,在歷史長河中奔流不息的東夷文化,能給今天的城市帶來怎樣的滋養和啟迪?以畢生之力探源中華文明的考古學者王巍給出的闡釋是:“遠古的文明投射出宏大的時代,讓我們不忘自己的來處,與過去並肩前行,然后抵達更遼闊的未來。”

作為考古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家,王巍參加發掘過4座中國古代都城遺址。在2002年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他曾帶領400余人的隊伍,用20年的探索和實踐厘清了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歷史脈絡,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准的中國方案,讓中華5000多年的文明由“傳說”變為信史,在全球視野中得到了力証。

在日照市東夷文化研究座談會上,眾多專家學者共探東夷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長達3個多小時的“歷史對話”沒有一刻停歇。在會上,王巍憶起對日照的初識,便是緣起於這一古文明的脈絡。“1992年的春天,在大學時一堂‘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課上,通過兩城鎮遺址、東海峪遺址,我第一次注意到了以太陽命名的日照。”

彼時,日照只是課本上的一個名詞,而如今,隨著一次次造訪和探尋,這片土地上的悠久歷史和作為新興城市的不竭活力,在王巍的心中愈加深刻而生動。

“日照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城市。第一次來是在10年前,與那時相比,現在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更現代、更時尚、更宜居了。”王巍曾先后多次到訪日照,日照海洋公園、森林公園、東夷小鎮等景區充滿特色的匠心打造都讓他感到驚喜,“尤其是東夷小鎮,我們日照是第一個以東夷文化打造小鎮商業街區的城市,這是一個不可復制的重要契機,抓住了它,就抓住了東夷文化研究的制高點。”

在王巍看來,東夷文化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日照將其作為重要發展方向探源研究,並試圖書寫古代文明的嶄新表達,意義非凡。“從距今大約6000年的史前時期開始,山東地區已經開始了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生產,出現了社會分化。從史前文化的發展和邁進文明社會的時間來看,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第一方陣。”

東夷文化在海岱地區的孕育生長,催生了燦若星河的文化,王巍稱之為“禮出東方”。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豐富的禮器樂器、玉器陶器、食器葬器,印証了那個偉大的時代。“古代的日照是沿海地區南北交流的要塞,我們既可以看到在其中本地區文化的演進,又可以窺見與長江下游、黃河中游、遼東半島等地區史前至夏商時期文化的交流。既可看到對中原地區先進文化因素的吸收,同時又可以看到對中原地區文化的強烈影響。比如陵陽河遺址中發現的‘日月山’圖騰,在山東多地、安徽北部、江蘇中南地區等都有發現,從文化交融的角度來看,山東地區的史前至夏商時期的文化與周圍地區同時期文化的關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這次日照之旅,王巍被邀請聘任為日照市東夷文化研究高級顧問,談及日照對東夷文化的研究探索和成果轉化的壯闊雄心,他充滿信心和期待,“我祖籍是山東榮成,也是東夷的后人。日照高度重視東夷文化,要成立研究中心,與高校展開深度合作,我也希望用我們的知識和視野,讓一件件陶器禮器上承載的古代智慧、精神信仰融入到中華文明的歷史格局中,讓更多人了解並感知東夷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座談會的前一天,王巍還為日照作了一場題為“深化探源研究增強文化自信”的專題報告,他用生動的講述系統梳理了中華文明探源的重要成果,現場他幾乎全程脫稿,流暢的敘述中,得以窺見早已被他融入人生信仰的,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之光。

可以說,堅守於“為中華文明續寫家譜”的20年,是王巍人生中極為出彩的篇章。“在考古領域已經堅守了45年,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研究中華文明,這些文明的饋贈也滋養了我的人生。這是400多人共同參與的大型工程項目,攬括數十個學科,大家不分主次,攥指成拳,最終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最有成就感的,是沒有辜負國家的期望。”

文明探源,時歷千古,縱橫萬裡。但王巍對中華文明的探尋,卻不止於此。這些年,隨著考古和文物主題的紀錄片和專題節目日益“出圈”,一股“文物熱潮”席卷而來,並越來越進發到更加年輕的受眾群體中。在這之中,王巍成為出鏡率最高的學者之一。他曾多次“走上屏幕”,向大眾分享中華文明探源的所知所見所感。“這絕不是為了出風頭,中國考古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程,在下一個百年,不僅需要埋頭挖掘,更需要走向闡釋和傳播,見人見物見生活。”

增強國人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是一個耕耘中華文明沃土半生的學者,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懷。被稱為“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的王巍,也會在閑暇之余創作歌曲,將對中華文明的滿腔熱血寫進一句句歌詞中,一個個音符裡。他已先后創作了《我愛這片土地》《考古隊員之歌》《尋古中國》等十余首作品,“考古是艱辛的旅程,但支撐我們的精神支柱是為了探索中華文明,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了解文明探源背后的價值,是一種對國家、對文化的信仰。”

談及日照對東夷文化的成果轉化探索,他也提出了建議。“一方面,我國從2010年開始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鼓勵建設考古遺址博物館,我們日照的考古遺址公園可以大力推進。另一方面,我們正身處數字化的時代,日照的古代文明遺跡,比如技藝精湛的蛋殼黑陶杯等,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再現,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傳承,日照的東夷文化是大有可為的。”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王巍再次重提中華文明之於新時代的深重涵義,謂之“知古鑒今”。“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命題,都必然聯系著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過去的歷史。考古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工具,解答了‘我們何以成為我們’的時代追問,也展示著中華文明的強勁脈搏。”王巍表示,“新的時代命題下,我們為什麼要執著追尋東夷文化,是因為流傳千古的文明,終將指引著我們繼續完成下一個光輝燦爛的史詩。”

方輝:做好東夷文化的“傳”與“轉”

專家檔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博物館館長

“東夷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它孕育了中華早期文明。如何將東夷文化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如何把握東夷文化‘‘傳承’’和‘轉化’的關系?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件事。”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博物館館長方輝向記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東夷文化的‘傳’與‘轉’,從大方向上來說,還需要以傳承保護為主。”方輝告訴記者,東夷文化是日照地區的文化根脈,做好東夷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就是在塑造日照的文化自信,增強日照人民的文化凝聚力。方輝也為日照對東夷文化一如既往的保護點贊:“看到日照市博物館裡琳琅滿目的各類展品,我能清晰地感知到當地政府對保護東夷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同時,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座談會,深入挖掘東夷文化的內涵,深刻解讀東夷文化的發展脈絡,推進以考古學為基礎的東夷文化學術研究理論方法的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做好傳承保護的基礎上,東夷文化的弘揚與轉化也迫在眉睫,“傳承轉化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力爭在收獲更多文化效益的同時,讓文物古跡產生更多經濟效益。”方輝認為,日照考古遺址豐富,區位條件優越,文化優勢得天獨厚。“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文旅的語言、文旅的形式,將專家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文旅資源,像建立考古博物館、制作東夷文化特色手辦等,讓更多的群眾認識東夷文化、了解東夷文化、愛上東夷文化。”

作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與日照早已結下不解之緣:“從199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開始,近30年的合作與探索,我們與日照感情深厚。在這期間,我們產出了許多優異的學術成果,也得到了海內外廣大專家的認同,讓日照這座城市一次次出現在世界考古學界的視野中,我認為這是我們的驕傲。”方輝表示,未來山大將一如既往地加深與日照的合作,包括繼續做好兩城與蘇家村考古資料的整理,為推動日照城市建設以及東夷文化的深入研究建言獻策。

於海廣:走進歷史的深處,重新發現日照

專家檔案:山東大學博物館原館長,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就持續不斷地到日照來參與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對這裡一直充滿了感情。”說到與日照的淵源,於海廣教授的臉上漾起笑意。數十年來,他始終深耕在文物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廣袤原野,曾參與並見証了日照歷史文化發展的很多閃光篇章。

在日照市東夷文化研究座談會上,於海廣也以宏大的視野分享了多年來對東夷文化的探究和追尋。“日照是東夷文化一個極為重要的區域,從東夷文化所處的時代來說,古代日照的文明是極為強盛、豐富的,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於海廣表示,東夷文化的溯源和探索一直是考古學界和史學界持續研究的重點領域。“這次日照召開專題座談會,將東夷文化的研究和成果轉化作為文化發展的重點方向,我覺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集結了一批山東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共同展開熱烈的探討和交流,對於全省乃至更廣闊區域的東夷文化的深層研究,對於日照東夷文化的進一步發現、發掘,都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說起日照的文物,於海廣熟記於心,如數家珍。“比如新石器時代,不僅有被廣為熟知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甚至在更早的北辛文化,在日照就發現了若干地點,都有很重要的文物被發掘。說明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古代日照的地區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產,開始了文明的演進。”尤其令於海廣印象深刻的,是日照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杯,“蛋殼黑陶杯造型獨特,器壁薄如蛋殼,色澤黑亮明快,敲擊有金屬的聲音,反映出當時手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准,讓人非常震撼。”

作為日照田野考古工作的見証人,於海廣表示,日照是考古的聖地,古文化遺址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日照考古工作是一直在持續推進的,即使在全國范圍內考古成果也很突出。圍繞日照的史前研究,我們經過多年的連續考察,出具了很多大部頭的調查報告,很多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也先后多次就日照的古代文化研究著書立作,這對於日照的東夷文化研究也是一種傳播和推進。”

在日照市博物館,於海廣在史前文化展廳久久駐足,他感慨:“這次,我們一起在日照走進了東夷文化的深處,也希望能運用我們的所知所見,共同推動東夷文化的再發現、再創造、再繁榮。”

王永波:讓千年前的太陽重新綻放光芒

專家檔案:原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山東省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

“好多人認為東夷文化中帶著一個‘夷’字,就覺得它是有別於華夏文化的邊緣文化,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採訪伊始,原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山東省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王永波就向記者系統詳細地解釋起東夷文化的歷史地位。

“東夷文化是我國東夷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具有獨立體系、獨特風格、文化影響力持久深遠的文化。它歷史悠久、輝煌燦爛,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與文化創造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巨大貢獻。”

作為一名考古工作者,一直以來王永波都致力於讓深埋於地下的歷史重現在大眾面前,“東夷文化是太陽文化,研究東夷文化,就是讓幾千年前的太陽重新綻放光芒。”王永波認為,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手段不能“傳統”,與現代宣傳方式結合,多管齊下才是重點。

“宣傳保護東夷文化,首先要征集、整理、編印東夷文化研究資料匯編,這裡面包括東夷文化的考古資料、文獻資料和民間傳說資料。在此基礎上,把有關東夷文化的資料分別編寫成專著、論文、故事、小說、戲劇、電視劇或者是電影,制作或者銷售代表東夷文化的一些標志性的產品,譬如像黑陶,延長產業鏈,讓東夷文化在現代社會結出新的碩果。”用文化為產品賦能,王永波的建議務實具體,可操作性強,令人對未來充滿期待。(李曉萌 曹楚煒)

來源:日照日報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