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刊發沾化冬棗產業發展亮點成效

沾化鹽鹼地裡長出的致富果——
又是一年冬棗甜
本報記者 康 朴
棗農紀秀梅培育的冬棗新品種。
本報記者 康 朴攝
沾化區玉華果蔬進出口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工人正在分揀冬棗。
在第十六屆沾化冬棗棗王爭霸賽上,評委正給冬棗打分。
冬棗大豐收,棗農喜笑顏開。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沾化區委宣傳部供圖
眼下,正是冬棗成熟的季節。
脆甜可口的冬棗,不僅中國人愛吃,在海外也頗受歡迎。前不久,4萬斤冬棗從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大高鎮玉華果蔬進出口公司坐上貨車前往青島港,隨后轉乘貨輪,駛向荷蘭。這是沾化冬棗首次銷往歐洲。此前,沾化冬棗已進入美國、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市場。
“今年已經拿到2000噸的海外訂單,每天有十幾輛貨車從公司裝貨出發。”玉華果蔬進出口公司總經理牟新安說,“這幾天很多客戶還在追加訂貨。”
沾化是中國冬棗主產區之一。這裡地處黃河下游,多鹽鹼地,一度“種一葫蘆收不了半瓢”。偏偏這地裡長出的冬棗,營養物質豐富,口感獨特。當地把冬棗作為富民產業來抓,種植規模快速增加,在市場上闖出了品牌,還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從56棵到30萬畝
在鄉間公路上穿行,碧野千頃,萬樹疊翠,沉甸甸的冬棗壓彎了枝頭。成熟的冬棗,黃綠色逐漸被赭紅點染,像女娃羞紅了臉蛋,美麗又可愛。
豐收時節,記者來到冬棗主產區沾化採訪。道路兩旁冬棗專業合作社、冬棗專賣、冬棗包裝、冬棗苗木的門市隨處可見,黑色的包裝箱整齊堆疊在街邊……這裡的一切都和冬棗有關。到了下窪鎮,車水馬龍,各地客商像候鳥般從四面八方趕來,這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下窪是沾化冬棗的原產地和主產區。”下窪鎮黨委書記魏書柱說,“家家戶戶種冬棗。”
這話並不夸張:全鎮耕地10.3萬畝,種植冬棗9.8萬畝,種植面積佔沾化區冬棗種植面積的近1/3。在整個沾化,冬棗種植面積為30萬畝,今年產量達5.7億斤,產值超50億元。
小小冬棗,已成為富民大產業。而最初,冬棗只是散落在農家庭院裡兀自生長。
故事要從1984年說起,那時的沾化區還是沾化縣。全國林業普查中,技術人員在某個農家庭院發現一種棗樹,不僅樹形好看,果實品質也屬上乘,但當時全縣僅有56棵。
“俺們下窪鎮就有20多棵,其中最老的一棵樹齡超過600年。”70歲的沾化冬棗研究所所長於洪長精神矍鑠,和冬棗打了一輩子交道。
56棵老棗樹的發現,引起了縣委、縣政府和林果專家的重視。他們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當地獨有的果品,如果作為產業發展起來,市場前景一定不錯。
然而,要把農家庭院裡的幾棵“稀罕樹”發展成一項富民產業,談何容易。對千百年來習慣種糧種棉的沾化農民來說,繁育技術像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冬棗樹生長秉性特殊,十分嬌貴,不像一般棗樹那樣插枝就活、衍苗就生,需要精心養護。用一位老棗農的話說:“得像照顧子女一樣照顧冬棗樹,絲毫馬虎不得。”
政府站了出來。從發現優質品種,到組織科研力量攻關苗木繁育,從建起全國第一家以嫁接法繁育冬棗樹的苗圃到大面積推廣、吹響產業化號角,足足用了9年。
壯大一個產業,比技術問題更難的,是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廣繁育和養護技術、建立和完善營銷網絡、推動產品更新換代……一茬接著一茬干,56棵沾化冬棗樹開枝散葉,終於繁育成30萬畝的致富果。
“冬棗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如今已成為我們的支柱產業,沾化冬棗也成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我們最亮麗的一張縣域經濟名片!”沾化區委書記袁志勇說。
田間地頭有能人
30萬畝棗園,誰家的冬棗最好吃?
每年冬棗成熟時,沾化有個保留節目——評“棗王”,這一傳統已延續16年。經過鄉鎮(街道)初選,今年共有80名棗農進入決賽,分別角逐原生態冬棗“棗王”和“沾冬二號”“棗王”。
想評上“棗王”不容易。“經過16年的評審,機制已經比較完善,前期統一採集樣果,並進行食品安全監測,再編號盲審。”評審專家之一李福友介紹。
決賽中,冬棗的果形、色澤、口感,從裡到外都要比一番,還要用專業儀器檢測硬度和糖度。“前10名差距很小,實力接近,‘棗王’越來越‘卷’了。”李福友說。
“棗王”有多“卷”?記者慕名來到黃升鎮大姜村棗農姜竹廷的棗園。姜竹廷在區裡是個名人,他種的冬棗,曾參加過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拿了優質果品大賽銀獎。
棗園邊上狹窄的水泥路停了不少車。大棚裡,姜竹廷正和老伴在樹隴間忙著採摘。
“你猜,我這1斤冬棗賣多少錢?”68歲的姜竹廷問記者。
幾元到十幾元不等,記者此前在市場了解過。沒等回答,老姜自己交了底:“我這是‘沾冬二號’,新品種,50元1斤,這種套了無紡布袋的100元1斤,還不愁賣!”看著記者驚訝的神情,老姜笑得更歡了,“拿銀獎的就是這種套無紡布袋的冬棗。你嘗嘗!挑半紅的,口感更好!”
吃一顆,果然皮薄肉脆、細嫩多汁、酸甜可口。
“這麼好吃。怎麼種的?”記者問。
“根是母親,果是孩子,母親身體結實,孩子就長得好。”中醫出身的姜竹廷有一套自己的種植理念,“俺這鹽鹼地多,想讓棗樹長好,先得種草、施肥改善土壤結構,這叫‘養地種草,綠色環保,青蛙遍地跑,到處呱呱叫’。”
滴灌管道、噴淋設備、黏虫板、殺虫燈、誘虫罐、無紡布袋……“‘沾冬二號’比老品種金貴,怕熱怕冷,怕澇怕旱,很難管理。”姜竹廷說,“養種普通的冬棗樹,像照顧子女﹔養種‘沾冬二號’,得像疼孫子。”
姜竹廷也走過彎路。“10多年前剛開始的時候,忙活一年下來,隻掙了10元錢,很心酸。”他回憶說,“縣裡、鎮上聘請專業人才精准指導,又給升級品種、補貼改建大棚,這才走上正軌,現在我的6畝棗園一年能收四五十萬元。”
姜竹廷現在已是高級農藝師,帶的好幾個徒弟也成了種棗能手。姜竹廷這樣的“土專家”“田秀才”,如今成了這片土地上冬棗產業興旺的重要力量。
黃升鎮大新村村民紀秀梅今年拿了“棗王”稱號。這幾年,她還忙著另一件事——培育新品種。記者在她的棗園見到幾棵新品種的冬棗樹,葉子比“沾冬二號”更細,果更大,形似蟠桃。“單果重五六十克,最重的有200多克。”紀秀梅說。
這個品種被山東省農科院專家暫時命名為“魯蟠一號”。2010年,它被眼尖心細的紀秀梅在自家近20畝棗園裡發現時,只是一個嫩芽。於是,紀秀梅給嫩芽系了根紅繩,耐心等待、觀察。
兩年后,結果6顆,形狀與其他品種比,大不相同。紀秀梅很欣喜,著手嫁接、精心養護。“現在已經培育了200多棵,產量比較穩定,准備把它分享給更多棗農。”紀秀梅說。
種棗不看天
產業振興不僅有土辦法,也有新科技。
走進沾化冬棗研究所智能陽光溫室,一塊大屏幕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時間、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數據實時顯示。
“我們配備了全自動化智能設備,應用物聯網、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技術,打造‘1+3+7+N’冬棗高效栽培模式。”於洪長解釋道,這種模式就是部署1套智慧冬棗一體化管控平台,對冬棗全種植過程的苗情、生長環境實時監測,對棚內溫度、濕度、光照進行調控﹔制定3種農資管理方式,通過手機遠超控制、設備自動控制、算法智慧控制,應對冬棗生長不同階段對環境需求的差異﹔採集棚內7種環境指標,全方位實時監測冬棗生長狀態﹔研究冬棗生長的N個指標組合,實現冬棗高效栽培。
這套智能化栽培模式,已經走出試驗田。
在下窪鎮西孫村村民丁太平的大棚裡,種植“沾冬二號”所需要的視頻監控、氣象監測、虫情監測、土壤監測、水肥一體化監測、棚內環境監測等智慧物聯網設施設備一應俱全。“可以隨時掌握棚內溫度和土壤濕度,需要澆水、施肥了,智能設備會及時提醒,缺什麼補什麼。”丁太平說,“這都是專家經過論証定下的方案,比靠自己摸索更科學。”
在沾化冬棗研究所,於洪長還建了冬暖式大棚、棉被延熟棚、鋼架春棚、普通防雨棚等,探索不同的種植模式。現在,沾化冬棗從7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加上3個月冷藏保鮮期,每年冬棗鮮食時間長達8個月,改變了“看天吃飯”的局面。
一個產業的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加強配套體系建設。從“單一賣棗”到“全身變寶”,在冬棗研究所展廳,冬棗花蜜、冬棗原漿酒、冬棗芽茶、凍干冬棗、棗木雕刻、冬棗盆景等產品琳琅滿目。一顆小小的冬棗,實現了從種植向食品加工、生態旅游等領域的延伸拓展。
科技傍身的冬棗,配上逐漸完善的產業體系,讓棗農看到了更好前景。袁志勇表示,科技研發和品牌培育是冬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繼續培植龍頭重點企業,拉長產業鏈,建立完善的產業生態圈,讓沾化冬棗成為一張更有特色的當地名片。
記者從冬棗研究所出來時,經過那棵有600年樹齡的沾化冬棗“嫡祖樹”,隻見其枝繁葉茂、瓊珠串串,生命力依舊旺盛,一如這片熱土和這片土地上勤勞的人民。
(賈海寧參與採寫)
一顆冬棗裡的致富經
張一琪
一顆小冬棗,做成一個大產業,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把冬棗的致富經念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正在收獲中的冬棗,不僅吃起來甜,也讓棗農的生活過得甜。
回顧沾化冬棗的種植歷史,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科技指導種植、棗農的辛勤勞作等因素疊加在一起,造就了現在種植規模達30萬畝、年產值超50億元的產業。從沾化冬棗的致富經中可以得到很多啟迪。
沾化多鹽鹼地,種糧條件差,但種冬棗十分合適。當年縣委、縣政府制定各項政策,涉及種植、育種、產業等多個方面,甚至將冬棗樹確立為沾化的“縣樹”……正是持之以恆的政策鼓勵和扶持,讓沾化冬棗名聲大噪,現在還遠銷海外。可見,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綜合施策,不盲目跟風、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匆忙上項目,最后可能“水土不服”,浪費寶貴資源。
自古以來,農業看天吃飯。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自然因素對農業的影響逐漸減小。沾化冬棗的種植越來越多地採用智慧農業技術——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實時監測冬棗的生長過程。缺水能報警,手機一鍵澆水﹔缺肥會提醒,電腦操控施肥……農業科技給冬棗當起了“保姆”,全天候悉心照料。同樣,科技還不斷運用在培育新品種上,冬棗種植耗費人力物力,還不易成活、結果。但在農業科技助力之下,冬棗依靠嫁接等技術,果實質量越來越高,種植難度不斷降低,規模化種植更加容易。
鄉村產業發展關鍵在人。農民辛勤勞作,才能換來豐收,農業和農村才能向前發展。沾化冬棗能夠闖出名堂,創立品牌,離不開廣大棗農的辛苦付出。每年沾化都要評“棗王”,這不僅展現出沾化冬棗的品牌效應,更是對棗農一年辛苦勞作的褒獎。一顆顆果形飽滿、果色好看、果實甜脆的冬棗,凝結著棗農的汗水,也意味著棗農將有不錯的收入。現在,棗農還參與培育新品種,讓冬棗質量再上新台階。在推動產業興旺的過程中,要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農民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主體,這樣產業發展才可持續。
沾化的冬棗產業不滿足於此,致富經還要朝著延長產業鏈繼續念下去。鄉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鄉村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致富經,奏響產業興旺的新樂章。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11月13日 第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