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聚焦金鄉縣:探索低成本可持續的農村污水治理模式

山東省金鄉縣探索低成本可持續的農村污水治理模式
鄉村環境越來越宜居
本報記者 李 蕊
污水治理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惠民工程,但也面臨收集處理難、成本高等問題。山東省金鄉縣探索“低成本、易維護、生態化、資源化”的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一體化治理模式,取得了顯著效果。
走進金鄉縣馬廟鎮楊官庄村,道路整潔,房前屋后清清爽爽。村民楊雲蘭正在院子裡洗衣服,污水順著地面流入污水管道。“洗衣水流到村南頭的污水處理站,院子裡更干淨整潔了。”楊雲蘭說。
楊官庄生活污水處理站裡,污水處理設備有序運行,處理后的中水流入旁邊的坑塘,通過新種植的藻類生物淨化。“除了俺村,這裡還承擔周邊6個村的污水處理任務。”村黨支部書記楊德知介紹,坑塘內配有提高水體氧含量的設備,種了金魚藻、狐尾藻,水質長期保持良好。
“我們實行‘1+N’連片治理模式,在中心村建設一體化污水處理站,收納、處理周邊4至6個村的生活污水,同時充分利用鎮村原有溝渠和管網,組成污水收集系統,比新建管網節約了60余萬元。”在馬廟鎮鎮長張永良看來,“這種處理模式最大的好處是成本低、可持續,以往每個村都要建污水收集池,拉運車運往鎮上或縣上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每噸污水需要運費18元、處理費4元,現在1噸處理成本還不到1元。”
一大早,不少村民來魚山街道隋韓樓村廣場上健身。“你看,現在水多清,一點兒味沒有。”隋韓樓村黨支部書記韓福地說,2018年,村裡投資160萬元建起污水收集池,污水收集處理后流向坑塘,時間一長坑塘成了臭水坑,夏天村民們來廣場玩,都得帶著驅蚊花露水。
現在,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得到了一體化治理。韓福地介紹,生活污水處理站連通村裡的四個坑塘,水系連通,每天都為坑塘輸送水源,死水變活水,坑塘實現了流水不腐。
為保障水體治理效果,金鄉縣建起智慧水利監控雲平台,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納入河長制監管模塊,實現在線視頻監控,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響應處置。
污水處理站建起來后,運維支出會不會成為負擔?金鄉縣積極探索,讓坑塘中水產生效益,實現“以塘養站”。
在卜集鎮殷李村,中水成了當地特產白梨瓜的灌溉用水。“白梨瓜口感更加脆甜。我們順勢打造了‘殷李香’品牌,市場銷路很好。”種植大戶李啟坤說。
“污水處理站每年大約處理產生1.5萬噸中水,其中1.2萬噸供種植灌溉,能為村集體帶來3萬元收益,解決了污水處理站運維支出。”殷李村黨支部書記岳增洋說。
“我們計劃到今年底完成95個村級中心站建設,輻射全縣村庄,常態化保持農村黑臭水體動態化清零。”金鄉縣水務局副局長胡選征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0日 第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