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本網特別關注

“沿著黃河遇見海”系列報道③

在黃河入海口,聆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足音

喬姝
2023年11月07日09:40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作為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山東立足全流域大保護、大治理,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走深走實。日前,人民網山東頻道深入濟南、東營、濱州等地,以“跳出黃河看黃河”的視野,聚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在山東扎實推動的生動實踐,立體式呈現黃河文化傳承之美、綠色生態之美、高質量發展之美。

黃河尾閭,渤海之濱,黃河裹挾著上游泥沙滾滾而來,奔流匯入蔚藍的大海,孕育了神奇壯美的黃河三角洲。東營,這座年輕的新興城市,在時代的進行曲中,見証著黃河入海的澎湃步伐,鋪展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圖片1: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秋日圖景。人民網 喬姝攝)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秋日圖景。人民網 喬姝攝

“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

大河之洲,百鳥翔集。

秋天是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最美的季節,紅色的鹽地鹼蓬、綠色的檉柳與黃土、藍天交相輝映,飛鳥在其間輕捷展翅,平添意趣。

(圖片2: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群鳥翔集。人民網 喬姝攝)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群鳥翔集。人民網 喬姝攝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中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是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現共有野生動物1632種,其中鳥類37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每年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等600多萬隻鳥類在此繁衍棲息,享有“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

(圖片3: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在保護區內悠然漫步。人民網 喬姝攝)

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在保護區內悠然漫步。人民網 喬姝攝

除了鳥類之外,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685種,其中野生種子植物193種。鹽地鹼蓬、檉柳和羅布麻在自然保護區內廣泛分布,蘆葦集中分布面積達40萬畝。區內自然植被覆蓋率達55.1%,是中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

為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提高生物多樣性,近年來,東營以“線、帶、面”修復為抓手,探索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維護黃河三角洲“河—陸—灘—海”生態系統。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大屏幕上,黃河口“水、鳥、魚”的數據和圖像,折射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圖片4: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大屏幕上顯示保護區新發現鳥類情況。人民網 喬姝攝)

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大屏幕上顯示保護區新發現鳥類情況。人民網 喬姝攝

“在河流沼澤濕地,保護區科學引進黃河水,科學模擬形成黃河自然漫溢過程,按照生態學要求設置大緩坡和深水區,建設鳥類繁殖島、魚類棲息地。”黃河河口管理局防汛辦公室水調科科長聶莉莉介紹,結合下游漫灘補水需水量,系統考慮魚鳥生物關系,設置快速過水通道,形成“河流水系循環連通、原生濕地保育補水、魚蝦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鳥類覓食筑巢”的生物多樣性濕地。

不僅僅是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東營的城市濕地也是星羅棋布,河道水系縱橫交錯,濕地率達到44.7%,被評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生機勃勃的景象來之不易。近年來,東營先后實施16個濕地修復項目,濕地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取得明顯成效,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連通水系241公裡,修復鹽地鹼蓬、海草床4.7萬畝,完成6161公頃互花米草治理,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

昔日“窮窩窩”變身幸福新社區

今年國慶假期,位於東營市墾利區的楊廟·黃河裡正式開門納客。灘區記憶、非遺文創、果蔬採摘……不僅為遠近游客提供了休閑、研學的新去處,更能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輻射帶動就業500余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圖片5:楊廟·黃河裡文旅項目一景。人民網 喬姝攝)

楊廟·黃河裡文旅項目一景。人民網 喬姝攝

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由11個沿黃行政村組成,現有居民1535戶、4792人,屬農村集中居住社區。上世紀70年代,東營市黃河原蓄滯洪區群眾響應國家建設黃河南展寬工程號召,將家搬遷到臨黃堤外側的避水村台上,為防洪安全和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受各種因素制約,房台村居住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治理服務滯后,群眾搬遷改造願望十分迫切。

為順應群眾期盼,東營市、區兩級開始實施房台村搬遷改造。楊廟社區作為改善黃河南展區房台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而確定實施的“為民辦實事”工程,總投資5.6億元,建設住宅樓82棟、住房1446套、沿街商鋪29套,2016年春節前群眾全部搬遷入住。

近年來,在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基礎上,楊廟社區聚焦怎樣治理好、服務好、發展好主題主線,著力構建組織、治理、服務、文化、產業、生態等全面融合的幸福家園體系,探索走出“黨建統領、高效治理、精細服務、共治共享”鄉村振興新路子,真正實現了群眾的“安居夢”“小康夢”。

為方便群眾日常生活,楊廟社區高標准建設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配套便民服務室、老年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幸福食堂等。圍繞群眾方便快捷辦事,楊廟社區還創新打造了“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綜合平台,將92項服務事項下沉社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一次辦好”。

(圖片6:為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服務,社區“為民服務中心”設置了智慧公章、政務服務自助終端。人民網 喬姝攝)

為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服務,社區“為民服務中心”設置了智慧公章、政務服務自助終端。人民網 喬姝攝

通過建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孵化中心,楊廟社區培育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6家,發展糧食種植和網紋瓜、蜜薯等特色果蔬種植﹔訂單種植黃瓜、西紅柿等黃河沙土特色優質果蔬,吸納40名社區群眾務工,每年可帶動社區集體增收30多萬元﹔社區還注冊了楊廟品牌商標,創建並打響“楊廟·沿黃沙土系列”區域公用品牌,發展品牌電商業務,拓寬本地農品銷售渠道。

(圖片7:楊廟社區老人正在制作草編屏風。人民網 喬姝攝)

楊廟社區老人正在制作草編屏風。人民網 喬姝攝

昔日黃河灘區“窮窩窩”,如今通過推動治理、服務、產業等融合發展,逐步蹚出了一條沿黃特色鄉村振興新路子。群眾的口袋更鼓了,笑容更甜了。

楊廟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只是一個縮影。目前,東營市建成264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個村入選美麗村居省級試點﹔城鎮開發邊界外7個安置區全部建成,10個村、6424名群眾按期入住新居﹔全市基本實現農村道路“戶戶通”,行政村光纖改造覆蓋率99.4%﹔25個鄉鎮全部實現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

截至2022年底,東營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村達到96%﹔50萬元以上村達到30%﹔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山東省前列。

老街長巷“活”起來,多彩非遺“火”起來

黃河之水一路奔騰,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澱,凝聚成燦爛文明,詮釋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走進利津縣“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厚重的黃河文化攜綿延相傳的人間煙火氣扑面而來——曲調悠揚的南嶺揚琴和著嘹亮有力的黃河口夯號,“醉倒黃河人”的酒香混合著水煎包的麥香,還有古彩戲法、剪紙、草秸畫等民間藝術,歷經歲月傳承,余味悠長。

“老街長巷”蘊含厚重黃河文化和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氣。尹承謙攝

利津縣“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位於鹽窩鎮,南起南嶺村黃河大堤,北至北嶺村,南北貫穿4個行政村,全長5公裡,村庄最早可追溯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為百年老街、十裡長巷。

近年來,利津縣確立“以非遺為路徑、文旅為業態、研學為產業、傳承為核心”的發展思路,啟動實施“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項目,集成推進非遺文化活態傳承保護,讓昔日名不見經傳的“舊街巷”搖身變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地”。

古彩戲法在“老街長巷”上演。尹承謙攝

目前,老街已入駐有35項各類非遺項目。其中,利津水煎包、劉氏布偶、留年旗袍、黃氏酒坊等省級非遺4項,曲式醬園、十八梭布藝坊等省級非遺工坊2家,利津剪紙、北嶺丸子、老揚琴、黃河口夯號等市級非遺8項,黃河澄泥印、南嶺八阿碗等縣級非遺24項。

(圖片10:黃河澄泥印。人民網 喬姝攝)

黃河澄泥印。人民網 喬姝攝

從老街長巷的大門樓下穿過,右側就是村裡的一方老戲台,傳承近兩百年的揚琴戲正咿咿呀呀地唱著。揚琴戲是呂劇的前身,在南嶺村已經傳承到了第四代。當地有“一聽揚琴響,把那餅子烀到門框上”的俗語,意思是村民聽到揚琴戲開唱,顧不上做飯就跑去聽。

除了揚琴戲,這條長約600米的老街沿街分布著90多個流動攤位和21家非遺店鋪,實現了趕大集、品美食、買手造、看展演、逛美景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在縣級非遺“千手織布”工坊,“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的場景真實上演,木梭在細密綿長的織線之間來回穿梭,厚實和軟、花紋明艷的粗布在織布機上一寸一寸延長。

(圖片11:在縣級非遺“千手織布”工坊,“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的場景真實上演。人民網 喬姝攝)

在縣級非遺“千手織布”工坊,“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的場景真實上演。人民網 喬姝攝

“自從老街建了以后,咱的布是供不應求。”負責人董彩霞爽朗地笑著說,“現在咱的織布機增加到了32台,不僅可以用來織布,而且可觀賞、可體驗,也帶動了更多鄉親增收致富。”

文化街以“小投入、多參與、共致富”的獨特模式,帶動周邊20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不僅實現非遺傳承、群眾富裕,還讓廣大游客體驗到濃濃的鄉土味、鄉親味、鄉愁味。

自今年2月份開集以來,老街長巷累計接納游客76.72萬余人次。其中,五一黃金周、端午假期、中秋國慶“雙節”分別累計接待游客10.7萬人次、2.1萬人次、15.6萬人次。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