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黃河遇見海”系列報道②
城河相融,奏響濱州工農文旅發展“協奏曲”

【編者按】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作為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山東立足全流域大保護、大治理,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走深走實。日前,人民網山東頻道深入濟南、東營、濱州等地,以“跳出黃河看黃河”的視野,聚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在山東扎實推動的生動實踐,立體式呈現黃河文化傳承之美、綠色生態之美、高質量發展之美。
濱州,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渤海灣南岸,因居於“渤海之濱,黃河之洲”而得名。九曲黃河在濱州穿城而過,流經市域94公裡,“海河相依、人河相親、城河相融”的地域特色孕育了“海韻河秀”的迷人景致。
大河奔流,生機無限。近年來,濱州在黃河文旅、堤防險工、工業旅游、鄉村振興等多方面深度發力,打造出一批黃河“新地標”,奏響濱州工農文旅發展“協奏曲”。
登千古一樓覽大河勝景,尋河畔村落赴“詩與遠方”
萬裡黃河繞九曲,千古風情匯一樓。秋色如畫,濱州蒲湖風景區風光宜人,在碧水與綠樹中聳立的黃河樓,是濱州乃至黃河三角洲的地標性建筑,也是“黃河下游第一樓”。
黃河下游第一樓——黃河樓。人民網 喬姝攝
黃河樓主體建筑12層,地上11層,地下1層,建筑高度79.1米,樓體設計“9個明層,9重古建筑帶斗拱起翹的屋檐”,寓意黃河99道彎,流經9個省市自治區,在山東流過9個市。黃河樓的最高處11層,可北瞰城區市容市貌,南觀黃河穿城而過的壯觀,領略世界“懸河”的奇妙。
樓內展館設計圍繞濱州黃河文化,以“黃河明珠 智者智城”為主題,植入多樣的互動形式與聲光電科技展項。在藝術黃河展區,伴著悠揚的呂劇腔調,剪紙、泥陶、草柳編等手造產品近在眼前,展示當地風土人情和非遺文化﹔黃河堤岸騎行體驗互動,通過操作虛擬自行車,讓游覽者切身感受黃河兩岸唯美風光,領略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每個樓層獨具特色的展覽,多維度講述濱州獨樹一幟的黃河文化及其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城市故事。
黃河樓內濱州民間剪紙展示非遺民俗文化。人民網 喬姝攝
2021年4月底黃河樓對外開放至今,累計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擦亮了“看黃河必到濱州,到濱州必到黃河樓”的文化品牌。未來,濱州黃河樓將成為集沿黃觀光旅游、黃河文化教育、親子互動游戲、民俗風情演繹、書畫工藝品展銷於一體的游覽勝地。
“一脈黃河水從我家門前過,穿越都市挽起村落。”黃河從濱州穿城而過,沿岸村庄宛如寶石點綴於黃河岸畔,形成別具特色的沿河景觀。近年來,濱城區梁才街道張王庄村發揮沿黃優勢,探索農旅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
張王庄村離黃河最近距離隻有50米,依靠黃河岸邊的肥沃土地,村裡有著悠久的水果種植歷史,成為濱州城區水果採摘的好去處。2022年,張王庄村整合村裡的游樂資源,規劃建設起農樂園,探索“觀光+游玩+採摘”農旅融合的新模式。
濱城區梁才街道張王庄村打造沿黃休閑游項目,成為越來越多人向往的“詩與遠方”。人民網 喬姝攝
村裡的老民房,外牆畫上了立體畫,村東頭的水窪地改成了水上樂園,為了讓全年齡段的游客都可以在這裡享受歡樂時光,森林樂園、採摘樂園、露營樂園等也陸續建成。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村裡日均游客流量超過萬人,農樂園累計銷售門票15000余張,收入42.6萬元,採摘收入6萬余元。部分村民還重拾起自己的老手藝,出現了家家經營、戶戶創業的新景象。”張王庄村黨支部書記劉洪俊表示。
現如今,眾多像張王庄村一樣的沿黃村落,逐步開展起集生產生活、觀光休閑、文化旅游於一體的全新發展模式,成為越來越多人向往的“詩與遠方”。
“一朵棉花”織就工旅融合新業態,“一粒小麥”種出麥業完整產業鏈
濱州地處黃河下游,廣闊的沖積平原上有著悠久的棉花種植歷史,由此孕育出了發達的紡織工業,愉悅家紡有限公司就是濱州紡織產業從起步發展到破繭成蝶的縮影。在愉悅家紡工業園內的居家世博館裡,傳統紡織行業與智能科技、現代設計完美結合,美不勝收。
在成品展區,一件顏色絢麗多彩的服裝格外吸引眼球,制作這件衣服的面料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幻彩紗。整塊面料是由一根紗線通過數字編程織造而成,可以實現萬米無重色,用它制作出的衣服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限量版”。“數字化印染技術不僅豐富了服裝的色彩樣式,綠色印染工藝的運用還節省了大量的工業用水。”愉悅居家世博館館長李雪介紹。
一根紗線織就的幻彩紗,實現萬米無重色。人民網 喬姝攝
愉悅家紡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設計研發、紡紗、織布、染整縫制、自營進出口貿易等為一體的大型國際化家紡企業,曾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通過與全球合作伙伴的緊密交流,為全球億萬消費者提供高品質、人性化的居家用品。在非洲展區,各種五顏六色的蠟染布讓人眼花繚亂。據悉,憑借潮流的設計和獨特風格,這家企業成功地打造了三個自主品牌,非洲市場佔有率達到70%。
此外,該企業還進軍大健康行業,深耕舒適睡眠品牌,各式床品充分運用中藥纖維、抗菌棉、石墨烯纖維等功能性材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同樣在濱州,人們用一粒小麥“種”出了全國最長、最完整的麥業產業鏈。
在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一粒小麥衍生出10大系列600多種產品,實現了對小麥的全價值利用。在中裕,一噸小麥可以生產出面粉、挂面、谷朊粉、特級食用酒精、膳食纖維、赤蘚糖醇、蛋白肽等,產品總價值9140元左右,比普通加工產值提高2.5倍。
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展區內展示其種子資源庫。人民網 喬姝攝
中裕是全國唯一一家具有自主育種能力的小麥加工企業,公司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研發出適應黃河三角洲地區種植、適合企業加工的12個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同時,公司在全國首創了“三產融合、綠色循環”的“中裕模式”,包含“高端育種、訂單種植、倉儲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養殖、蔬菜種植、食品加工、餐飲商超服務”等十大板塊。
“通過創新再造工藝流程,將種植、加工、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融合,互為源頭、互為終端,真正實現了小麥全產業鏈‘從土地到土地’‘從基地到餐桌’的閉合式循環。”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付蕊介紹。
百年險工煥發新生機,沿黃小街灣變身新景觀
“呼風喚雨卷波瀾,一路高歌多少難。自古險工在黃河,河底高懸急轉彎。”這是對黃河險工形象的描述。所謂“險工”,是指為了提高堤防抗御洪水的能力,在經常受水流沖擊、容易發生沖刷險情的堤段有計劃地修建的防護工程。
張肖堂險工坐落在濱州城區南端,1900年,黃河凌汛從這裡漫溢決口,漫口五十余丈,黃河在這裡來了個大轉彎。隨著堤壩的加固,在此形成了險工。2016年,張肖堂險工增加至45段壩,部分壩段完成改建,抗洪能力顯著提高,成為控導濱州黃河河勢重點險工之一。
守黃河安瀾,護百姓安居,張肖堂險工的使命不止於此。這裡以險工文化景區建設為紐帶,多部門聯動建設,共同打造出一處集教育、休閑於一體的險工河地融合文化風景區。
從空中俯瞰張肖堂險工,在全長1600余米的岸堤上,以“美在濱州”觀河廣場為中軸,東側為“禾禾”普法主題園,西側為廉政公園黃河清風園。這裡分別有憲法、黃河保護法宣揚專區、黃河清風園、公安文化科普基地、生態修復基地、司法宣傳陣地五個模塊,每部分文景各異、形式多樣,既有浸潤人心的廉政文化宣傳,又有備防石修筑的趣味迷宮。
如今,百年張肖堂險工正煥發著新生機,成為濱州市民近郊出游、覽河觀景的“打卡地”。“在這裡不光能親近黃河,還能看到普法宣傳的案例。周末帶家人來逛逛,既能放鬆心情還能接受教育。”濱州市民林女士說。
行走在濱城黃河小街灣景區,感受黃河岸邊繁花似錦、芳草如茵,很難想象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建筑設施混亂、路面坑窪不平、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小街子村舊村台。
小街子村原本是一個老村庄,1998年因為黃河水量較大,老村台淹沒,村民搬遷以后,原來的舊村台被以部分小手工業作坊為代表的違章建筑佔據,違建佔用水域岸線面積23000平方米,最近處距黃河主河道僅20米,嚴重影響灘區行洪安全和周邊居民正常生產生活。
為解決違建問題,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2019年上半年,濱州市大力推進實施“清四亂”及清河行動,對違章建筑群進行了統一清除,維護了良好的河道管理秩序。此后,對違建拆除后的裸露土地進行生態修復,最終確定規劃建設濱城黃河小街灣景區項目。
濱城黃河小街灣景區秋日景致。人民網 喬姝攝
濱城黃河小街灣景區佔地面積164畝,將黃河自然景觀與園內人文景觀、綠化樹木、花海有機融合,兼顧劃分空間、噪音防護、防塵遮蔭等功能性要求,同時規劃建設了生態停車場、黃河之星舞台等設施。
2020年5月,濱城黃河小街灣景區建成開放,逐步成為市民親近自然、了解黃河的旅游景點。如今,景區已然成為富有現代氣息、凸顯黃河元素、獨具濱州特色的濱州黃河生態名片。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在濱州黃河“生態底色”之上,一幅黃河安、工業美、鄉村興的高質量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