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項目考古為政府考古,“調查+勘探”減少費用85%、節省時間70%——
日照經開區:考古前置,為項目落地“降本提速”

接到供地計劃后,正常3個月完成的考古勘探,山東日照經開區社會事業局僅用13天就完成了,而且企業未掏一分錢。
“考古前置,為企業節約了成本,關鍵效率還高。”10月26日,日照光大環保總經理助理孫先強在談及三期項目考古調查時,不住地為日照經開區的服務效率點贊。
考古是項目供地的第一道程序。考古前置前,考古是建設單位拿地后才進行的,需支付每平方米4元或16元不等的勘探費用,且供地后一旦涉及文物保護,還可能面臨無法供地、需勘探發掘等情況,造成成本增加、項目建設周期拉長。
去年10月份,日照市發起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前置工作“動員令”,日照經開區聞“令”而動,變項目考古為政府考古,今年年初就探索制定出考古前置工作流程、考古費用談判機制等,打破“文保+發展”壁壘,化解“文保+發展”矛盾。
降費用、省時間,日照經開區探索推出“調查+勘探”模式。
對擬供地地塊,該區先邀請市文物專家現場踏查,編制考古方案,再組織對地塊進行考古勘探,需勘探的按規定進行勘探,而對以調查為主的地塊不再組織勘探,盡快出具考古報告和供地意見書,同意土地出讓。
踏查、調查不需要費用,相較之前對所有地塊進行考古勘探,實行“調查+勘探”,考古勘探總面積相對減少、費用隨之減少。“費用僅需全部勘探的15%左右,時間節省70%以上。”日照經開區社會事業局教育文化體育中心副主任孫華介紹,“這實現了花錢少、阻力小、保護效果不減的效果。”
為提高效率,日照經開區更是“刀刃向內”,清單式推進加速各項工作的速度。
日照經開區建立日報告和銷號制度,拉出任務、節點、責任“三張清單”,區國有土地考古前置工作專班現場辦公,掃除推進障礙。最長不超過3個月,20天、13天、12天,服務效率不段刷新。
目前,日照經開區有60個擬出讓地塊納入考古前置數據庫,共計8600多畝,已完成對20個地塊、1909.08畝地的考古勘探,新發現文物遺存4處。“我們將根據項目現實情況和用地時間,分批開展考古前置,努力為項目建設贏取時間 。”孫華表示。(文/牟艷霞 圖/孫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