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濱州>>沾化

沾化冬棗:深化產業融合 賦能鄉村振興

2023年11月02日16:25 |
小字號

沾化冬棗歷經30多年的發展,創造了從56株“庭院棗樹”到30萬畝“冬棗園林”的鮮果神話,沾化冬棗產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步發展成為沾化區最具特色、最具優勢、富民強區的支柱產業,長成了帶動共同富裕的“富民林”,形成了六大優勢。

產地優。沾化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又受沿海氣候影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無霜期212天左右,降雨量年平均545毫米,土壤屬濱海鹽化潮土,含鹽量在千分之三以內,礦物營養成分十分豐富,特殊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沿海氣候,造就了沾化冬棗這一神奇果品。

科技新。依托“沾化冬棗產業技術研究院”省級研發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研發平台,進行“原生代提純復壯、優勢品種的推廣、新品種的研發”,良種培育技術處於世界前沿。建設冬暖棚、棉被延熟棚、鋼架春棚、普通防雨棚、智能陽光溫室5種冬棗大棚,示范推廣設施栽培技術,實現亞周年供應轉變。推行全自動化智能管理技術、設施栽培技術,沾化冬棗持續採摘期可達5個月。

品質好。沾化冬棗皮薄肉脆,細嫩多汁,營養豐富,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含糖量達25%—39%﹔含A、B、C、P等多種維生素,每100克果肉維生素C含量350毫克,有“活維生素丸”之美譽,成為享譽全國的山東印象符號,榮獲省長質量獎提名獎,是山東省第一個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標准高。堅持冬棗標准化生產,編制《沾化冬棗標准化生產技術管理規范》《沾化冬棗建園、栽植技術規程》等7項地方和團體標准,冬棗生產全過程實現標准化管理。實施“1×4”“1.5×4”“2×4”三種栽培模式試驗,推行機械化和智能化管理,打造省力化栽培模式示范點。

鏈條全。冬棗產業由最初的種植逐步形成集生產、銷售、研發、物流、加工、電商和旅游於一體的產業集群。全區涉棗企業達30余家,研發推出棗花蜜、棗芽茶、冬棗糕點等深加工產品10余種,2022年,網絡銷售佔比超50%。

品牌靚。創新設計“沾冬2號”品牌新形象LOGO—“一棗一世界”,推出了十幾款不同的包裝,在重點城市進行宣傳推介,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沾化冬棗成功入選世界軍人運動會直供水果,榮獲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2020年通過農業農村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品牌價值56.11億元,位列第57位,棗類第一,2023年3月,沾化冬棗成功入選首批“好品山東”品牌名單。

近年來,沾化區委、區政府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沾化冬棗產業,全面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品種改良、示范園打造、品牌創建、鏈條延伸等各項重點工作,以產業振興帶動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沾化樣板。

產業發展更加興旺。大力實施“雙增雙提”工程,構建“1+3+10+N”發展新格局,投入資金5.2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0億元,新增設施栽培5.7萬畝,改良“沾冬2號”3.3萬畝,帶動冬棗產業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2022年沾化冬棗產業產值突破50億元,棗農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實現了產業增效,棗農增收。

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強化科技人才引進,本土人才培養,特殊人才利用,引進科技研發團隊5個,引進劉孟軍、周廣芳等棗類高層次專家人才14人,培育本土種植能手1284人,開發“棗福”公益崗360個,集聚了各類人才,激發了產業活力,推動了鄉村人才振興。

文旅融合更加突出。深入挖掘冬棗文化特色資源,開展冬棗詩歌、書畫、攝影等系列創作評選活動,注重棗木雕刻等山東手造產品傳承,舉辦棗花節、冬棗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提檔升級國家4A級景區—濱州市沾化冬棗生態旅游區,新建美食餐飲區、休閑垂釣區、網紅直播區等多個休閑娛樂場所,帶動周邊棗農增收。

生態環境更加優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高效推進以農業防控、生態調控、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控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冬棗綠色防控實施面積26.5萬畝,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4.5%,病虫害綜合防控效果達到88.2%,實現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產業轉型向綠而行的良好局面。

組織基礎更加堅實。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黨支部領辦冬棗合作社126家,流轉土地3.1萬畝,惠及棗農5萬人,棗農收入同比增長約30%,村集體增收5萬元,全區10萬元以上村達到60%以上,實現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雙增收”,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和凝聚力“雙提升”。

來源:沾化區委宣傳部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