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補貼、生活補助、優先安排編制……
德州出台10條政策措施吸引青年人才

人民網德州9月12日電(記者 公雪)9月12日,德州市召開博士(后)招引工作新聞發布會,邀請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新聞發言人,市人才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周春華,市委編辦副主任、三級調研員周衛勝,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三級調研員尚鍵出席,介紹德州市博士、博士后招引工作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近年來,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青年人才引進工作,深入實施“三年500名博士、5000名碩士、10萬名大學生興德計劃”,全面推進引鳳、留鳳、還鳳、強鳳、惠鳳“五鳳工程”,吸引廣大青年人才畢業留德、工作來德、在外回德,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去年以來,全市新引進大學生5.78萬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3400余人,人才總量不斷壯大,人才結構持續優化﹔市本級累計落實青年人才生活補貼、安家補貼等資金2.4億元,有力支持了青年人才發展。
為更大力度集聚用好博士、博士后等青年高層次人才,德州市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
一、加大博士后支持力度
對進入德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的博士后,除正常工資薪酬外,每月給予5000元生活補助,補貼時限24個月﹔給予5萬元一次性項目補助﹔獲批國家、省博士后科研項目補助的,給予1:1配套支持。
二、支持博士來德州市就業
市、縣(市、區)事業單位引進博士研究生,可開辟綠色通道,通過“雙向選擇”、崗位特聘方式引進,除正常工資薪酬外,每月給予1500元生活補貼,連續補助3年﹔對到德州市企業和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就業的博士研究生,除正常工資薪酬外,每月給予5000元生活補助,連續補助3年。
三、支持博士來德州市自主創業
對來德州市自主創業的博士研究生,每月給予最高1萬元房租補助,連續補助3年﹔最高可申請60萬元擔保貸款,給予2萬元一次性創業補貼﹔每年舉辦大學生創業大賽,獲獎項目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
四、支持博士與德州市柔性合作
實施“假日專家”工程,對德州市用人單位柔性引進博士研究生開展項目合作的,按照上年度用人單位實際給付薪資報酬的50%給予補助,最高可補助100萬元﹔每年從高校院所選聘一批博士研究生到德州市企業挂任“科技副總”,每年給予2萬元工作補貼,考核評估優秀的給予3萬元獎勵。
五、實施人才回引計劃
對本人或配偶籍貫、出生地在德州的45周歲以下博士研究生,目前是德州市以外事業單位在編在職人員或國有企業正式職工的,可按照“同級對口、全市統籌”原則予以回引安置。
六、強化親情引才獎勵
對回德州市企業和其他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就業或自主創業的德州籍博士研究生,給予其家庭1萬元獎勵。
七、實施人才安居工程
全職在德州市工作或自主創業的博士研究生,可入住市、縣(市、區)人才公寓,在德州市購買首套住房的給予20萬元安家補貼﹔對從市外柔性引進或不定期來德服務的博士研究生,在德州市無住房的可免費入住酒店式專家公寓。
八、妥善安置隨遷配偶
全職在德州市工作或自主創業的博士研究生,配偶屬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在職人員、國有企業正式職工的,按照“全市統籌、同級就近”對口安置﹔隨遷配偶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暫未就業或已進行失業登記的,按照省市有關規定標准,每月發放生活補貼和養老、醫療保險補貼,並繳納相應社會保險,連續補貼3年。
九、全力保障子女入學
全職在德州市工作或自主創業的博士研究生,子女入托或申請就讀德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結合學校學位情況和本人意願,優先安排到公辦幼兒園、公辦學校就讀﹔高中轉學的,在有空余學位的情況下,根據個人意願安排到市直高中或居住地、工作地學校就讀﹔非德州市戶籍子女就讀學前階段、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學校或參加初中升高中的,享受德州市戶籍學生同等待遇。
十、優化人才公共服務
為符合條件的博士研究生頒發“德州惠才卡”、定制“德才碼”,享受醫療保健、交通出行、休閑旅游等24項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服務﹔成立“德州人才之家”和德州博士俱樂部,搭建青年人才交流聯誼、發展賦能、生活保障等全鏈條服務平台。
以上10條政策措施,涵蓋了博士研究生從就業、創業到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目的就是以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優越的環境、更加優質的服務,為來德州就業創業的博士研究生人才成長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駕護航。真誠邀請海內外博士、博士后和廣大青年人才選擇德州、融入德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山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 9月10日上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向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重要致信精神,研究審議有關工作事項。 省委書記林武主持會議並講話。…
- 林武率山東省代表團訪問烏茲別克斯坦
- 9月4日至7日,省委書記林武率山東省代表團在烏茲別克斯坦訪問。代表團深入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認真落實中烏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厚植合作優勢,提升合作水平,共同譜寫“一帶一路”地方合作新篇章。…
- 評論
- 關注